8.3法治社会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共26张PPT+2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共26张PPT+2视频)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行人闯红灯被判刑,
机动车撞人无责?
2024年全国范围内因行人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约 1.2万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案件占比约 15%(约1800起),致人死亡案件约 200起。责任认定行人负主要责任的案件占比 65%,机动车无责或次责占比 35%(。因行人闯红灯被追究刑事责任(如交通肇事罪)的案件约 30起,较往年显著上升。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法
“小行为”关乎“大国文明”
8.3 法治社会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1.法治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2.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怎么做) 3.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为什么) 1.政治认同:深刻领会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精神: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懂得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
3.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从内心信仰和尊崇宪法法律。
4.公共参与:把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内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总议题:“小行为”关乎“大国文明”
PART 01
“小行为”为何引发“大后果”
PART 02
如何让“纸上法律”变成“脚下秩序”
法治社会的内涵
如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PART 01
“小行为”引发“大后果”
劳荣枝与法子英在1996至1999年间,通过色诱、绑架、抢劫等手段实施多起恶性犯罪,致7人死亡。劳荣枝潜逃20年后落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23年执行死刑。该案被称为“中国法治史上里程碑式审判”。
议学情境一
2024年5月17日早上7时许,在上海市普陀区武威路、红棉路路口,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行人周某,为了去对面买早点,小跑着闯红灯穿过人行横道,当他走到约5米处时,与骑着电动自行车超速行驶的林某发生碰撞。这一撞,导致林某连人带车摔倒在了对向机动车道内。而此时,对面路口机动车道刚好绿灯放行,刘某驾驶小客车起步,因躲闪不及,林某遭车辆碾压受伤。林某最终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经认定,周某闯红灯负主要责任,林某超速行驶负次要责任,刘某正常通行无需担责。最终,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议学任务:请你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1、张某只是‘闯了个红灯’,为何要承担如此严重的法律责任?
2、如果人人都漠视交通规则,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
3、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来保障每个人的安全和权益?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1、内涵
2、地位
【注意】
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
这是从法治意识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前提。
这是从实施效果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目标。
这是从法律实施来看的,是法治社会的保证。
3、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
01
02
03
信法
守法
用法
法治意识
法律实施
实施效果
只有全社会普遍具有了法治意识
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才能达到公平正义的实施效果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识角度(信法)
◆表现: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3、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表现: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要求得以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法律实施角度(守法)
3、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表现:在纠纷发生后,公民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实施效果角度(用法)
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和解
诉讼
仲裁
调解
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没有第三方参加)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有中立的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
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第三方仲裁机构(具有公认地位的)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通俗理解就是让大家来评评理。(仲裁委员会)
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PART 02
如何让“纸上法律”
变成“脚下秩序”
劳荣枝与法子英在1996至1999年间,通过色诱、绑架、抢劫等手段实施多起恶性犯罪,致7人死亡。劳荣枝潜逃20年后落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23年执行死刑。该案被称为“中国法治史上里程碑式审判”。
议学情境二
上海行人闯红灯肇事案中,行人被判刑、司机无责的判决,是一次公平公正且具有进步意义的司法实践。以往部分人存在 “行人弱势就无责” 的固有认知,此次判决打破了这种不合理观念。行人闯红灯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漠视,更可能对他人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理应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判决也提醒所有人,遵守交通规则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基石,无论行人还是司机,都要对规则怀有敬畏之心。
议学任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请同学们选择扮演以下角色之一:普通群众、基层组织和部门工作人员、人大代表、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结合你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你的建议,以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建设法治社会有何意义?
二、 建设法治社会
1、总体要求: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2、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2、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
二、 建设法治社会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有意识)
要求:
原因:法制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
二、 建设法治社会
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有氛围)
◆多元主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社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要求:三治结合:德治、自治、法治
2、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
二、 建设法治社会
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有依托)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要求:◆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01
02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司法救助
法律援助
知识拓展:司法救助、法律援助
2、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
二、 建设法治社会
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有机制)
◆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要求:◆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1)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法治中国
基础
主体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法治中国
目 标
二、 建设法治社会
3、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法治
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措施(4个)
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
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信 法
守 法
用 法
意义
课堂小结
法治意识
法律实施
实施效果
1.(2024·广东佛山·二模)涉旅纠纷如何解决 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枫桥式工作法”备受好评:设置“格—站—庭”三级联调机制,简单纠纷交由村(社区)治保等部门,复杂纠纷移交行业部门,疑难纠纷递交人民法庭;开通“服务热线+二维码+值班应急+云端解纷”智慧系统;吸收志愿力量为“涠洲义警”协助工作。涠洲镇“枫桥式工作法”旨在( )
①构建多元治理格局,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合理控制纠纷的发生
③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④优化纠纷解决机制,助力法治社会的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学以致用
1.涉旅纠纷如何解决 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枫桥式工作法”备受好评:设置“格—站—庭”三级联调机制,简单纠纷交由村(社区)治保等部门,复杂纠纷移交行业部门,疑难纠纷递交人民法庭;开通“服务热线+二维码+值班应急+云端解纷”智慧系统;吸收志愿力量为“涠洲义警”协助工作。涠洲镇“枫桥式工作法”旨在( )
①构建多元治理格局,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合理控制纠纷的发生
③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④优化纠纷解决机制,助力法治社会的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3.(203.(2024·广西南宁·二模)“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不断创新“法律明白人”培育和管理机制。目前,广西每个行政村已培养5名“法律明白人”,并向村民小组、村屯延伸,实现“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培育“法律明白人”有利于( )
①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③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
④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形式,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广西南宁·二模)“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不断创新“法律明白人”培育和管理机制。目前,广西每个行政村已培养5名“法律明白人”,并向村民小组、村屯延伸,实现“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培育“法律明白人”有利于( )
①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③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
④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形式,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不断创新“法律明白人”培育和管理机制。目前,广西每个行政村已培养5名“法律明白人”,并向村民小组、村屯延伸,实现“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培育“法律明白人”有利于( )
①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③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范围
④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形式,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学以致用
3.城市社区人口密集、诉求多元,为了优化基层治理,上海探索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机制,整合公安干警、调解员、律师三方力量,倾听群众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三所联动”机制( )
①提升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②创新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
③运用了法治方式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④探索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学以致用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法
“小行为”关乎“大国文明”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