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法治助力乡村振兴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1.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2.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3.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政治认同: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增强对依法治国的认同。科学精神: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全面依法治国五个原则。法治意识:涵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意识,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01法治体系完善:立法保障乡村振兴02权益保障强化:法治守护农民主体地位目 录CONTANTS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体系完善:立法保障乡村振兴01议学情境一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以法律形式确立和巩固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地位,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立、运行、管理等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利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水平。清晰界定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为成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提供有力支持。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立、运行和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一方面作用?为什么需要通过法律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b.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c.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a.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1)重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2)必要性:知识拓展法制 法治区 别 内涵不同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 于制度的范畴,是静态的。 指运用法律制度进行治理,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动态的。从实践上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法制”和“法治”的区别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是什么:(2)具体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形成: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识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体系高效法治实施体系严密法治监督体系有力法治保障体系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有法可依,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立法机关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知识拓展: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区别 地位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执政的基本方式 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主体 全体人民群众 执政党,主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联系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三者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3)习近平法治思想:①内容:②产生:③地位、作用: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0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0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益保障强化:法治守护农民主体地位02议学情境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立法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立法背景与启动。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各地出现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模糊、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亟需通过立法统一规范。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为立法提供政策依据。二、起草与征求意见起草主体。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牵头,联合农业农村部、司法部等部门成立起草组,深入基层调研,总结改革试点经验。2023年7月和202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公布法律草案,累计收到公众意见超3.2万条。三、 2024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初审草案,重点讨论有争议的条款。2024年10月,二审稿吸收意见。四、2024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思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立法过程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原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全面推进(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b.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要求:原因:注意:党不能进行立法,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严格执法,不能公正司法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要求:原因:(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尊重法律权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维护法的权威,保证法的实施,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求:原因:(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注意:平等≠同等、均等、一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a.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b.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求:原因:(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发挥作用不同联系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②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③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知识拓展:依法治国 VS 以德治国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要求:(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巩固练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为近年来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等部门要负责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以增强老年人青少年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和中共中央精神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12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课堂小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巩固练习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 )A.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B.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C.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D.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巩固练习2、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 )①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政府作为立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④法律没有阶级性,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巩固练习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③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THANK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