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这个朝代与秦朝遥相呼应:同样以强大武力终结乱世,奠定后世数百年的制度根基;同样因滥用民力、征伐无度导致民怨沸腾;同样在辉煌中骤亡,仅历两代君主。”这个朝代是(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2.隋朝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这一工程建设方法体现了( )A.发展经济的理念 B.保护生态的理念 C.顺应自然的理念 D.与民休息的理念3.自7世纪初开始,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有学者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隋文帝时期 D.隋炀帝时期4.唐朝设立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等机构。其中,国子监负责全国教育及考试,军器监负责弓弩盔甲等军需用品的制造。这表明唐朝( )A.政府管理趋于完善 B.改革基层组织 C.官僚机构相互制约 D.提高文臣地位5.安史之乱使得北方生产大受摧残,田地荒芜,人们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上述现象说明安史之乱的影响是( )A.给予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B.使边疆地区局势更加动荡C.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新现象6.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南唐的统治者在本国内“保境息民”,兴修圩田塘浦,使江南水利系统超越唐朝水平。由此可知( )A.战乱导致民生艰难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北方生产条件恶化 D.南方地区得到开发7.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人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突厥特勤(官职名称);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次子;执失思力,东突厥执失部首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唐太宗善于纳谏且虚怀若谷 B.唐朝时周边各民族都已臣服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朝时期尚武风气十分盛行8.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正式派遣的遣唐使次数为12次。每次人数少则100多人,多则500人左右。如此庞大使团来华充分说明了( )A.日本到中国海路的通畅 B.中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C.中国文化完全适用日本 D.唐诗是中日交流的载体9.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了一卷首尾完整的《金刚经》,卷末印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这卷《金刚经》墨色鲜明,刻镂精美,字体端庄凝重,古朴大方;图画和笔法都很纯熟。由此可见( )A.雕版技术最早出现在唐朝 B.当时的雕版技术已很成熟C.说明了佛教在唐朝最盛行 D.说明雕版技术由政府掌控10.豪强地主隐瞒田亩,逃避税收,始终是宋代社会一大问题。以全国耕地数而言,真宗时达五百二十四万顷,到仁宗后期竟只有二百二十八万顷。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实行(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11.“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使西夏的社会有所发展。”此史料认为辽、金、西夏民族政权能够巩固与发展的原因是( )A.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B.游牧民族英勇善战C.中原王朝的软弱 D.少数民族统治者治理得当12.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定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A.实现民族平等 B.彰显草原文化 C.维护元朝统治 D.有效管辖边疆13.宋代以前酿酒原料主要以黍、粟、秫为主,宋代以后稻米成为最重要的酿酒原料。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A.小麦种植技术的突破 B.全国经济重心南移C.酿酒业依赖进口原料 D.商品种类日益增加14.宋朝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贸易。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宋钱趋之若鹜,宋钱几乎成为他们的国际货币。这说明宋朝( )A.对外贸易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钱币制作精美 D.闭关锁国政策15.“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个发明,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意在说明指南针的( )A.诞生背景 B.发明过程 C.传播方向 D.对外影响16.《明太祖实录》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明太祖( )A.迁都北京 B.废除丞相 C.分散兵权 D.分封诸王17.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郑和船队( )A.开创了东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线 B.表明海外贸易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C.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体现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18.清朝康雍乾时期,清廷在台湾各处设立书院24所,从内地延请教师到书院任教,推行儒学,实施教化。这些措施旨在( )A.创立八股取士 B.增强文化认同 C.巩固经济体系 D.奠定疆域版图19.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停靠贸易,不得再进宁波,不准进入浙江海口,只开广州一口通商。这一政策( )A.禁止了中国的对外交往 B.造成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C.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0.徐光启听到闽越有甘薯的消息后,便设法引来薯种试种。取得成功后,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指导生产的《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这主要体现了他(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二、材料题21.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科举制不仅弥合了阶级间剑拔弩张的分裂状态,而且让阶级内部以一种更科学、标准与规范的形式完成对社会资源和政治身份的分配。科举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摘编自李木洲、唐宇聪《科举制兴废的人学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位帝王在位时创立了科举制?(2分)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武则天在位时,为完善科举制创立了何种制度?(2分)明朝在科举考试上作出了怎样的创新?(2分)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宋太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措施。(4分)材料三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3)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是何时废除的?(2分)元朝又是如何管理台湾和西藏的?(4分)材料四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什么机构?(2分)清朝时哪一机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分)22.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摘编自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1)据材料一,唐太宗时期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试举唐太宗时期一则具体史实说明。(2分)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2)材料二中“契丹”和“党项”分别建立了哪一少数民族政权?(2分)据材料二,概括他们制度建设的共同特点。(2分)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送至雄州交割。——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3)材料三中“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反映的是哪一事件?(2分)材料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后来被哪一民族所灭?(2分)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4)根据材料四,试分析当今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据材料一,指出从西汉到南宋南方户数变化的趋势。(2分)材料二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概况领域 概况农业 “苏湖熟,天下足”,苏湖地区成为国家粮食和赋税的重要来源地手工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南方造船业超过北方;东南丝织业产量和质量超过北方商业 北宋熙宗十年,全国商税总收入南方占总数一半以上;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摘编自项明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及对社会主义建设之启示》(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材料三 南方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还有丰富的资源。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及,唐代发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流域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南方经济注入新的力量。——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经济重心的变化情况。(2分)24.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动力,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高句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泥婆罗(今尼泊尔)……赤土(今泰国)、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材料二 郑和的出使远航,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创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团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著《西洋番国志》,分别记录了航行诸国的见闻。《郑和航海图》和郑和的《针位编》,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的资料。材料三 清朝时期,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0~120字之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A C D C B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B A D B D B D D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计60分)21.(1)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殿试制度;实行八股取士。(2)在中央分化相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3)行省制度;明朝;澎湖巡检司;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或宣政院)。(4)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军机处22.(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2)契丹:辽;党项:西夏。特点:仿效中原王朝的制度。(3)事件:澶渊之盟。民族:女真。(4)观念: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言之有理即可)23.(1)趋势:南方户数占比不断上升;南方户数从落后北方到逐步超过北方。(2)表现:南方农业发达;南方手工业水平超过北方;南方商业发展优于北方;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北方(3)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先进生产工具的传入;南方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等。(4)变化情况: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4.(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2)示例:观点:对外交流促进国家发展。论述:唐朝时期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中外交往,如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华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通过与亚非70多个国家的广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繁荣和进步。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明朝在海外的影响,推动了国家发展。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最终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打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总之,对外交流促进国家发展,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为国家发展提供新机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