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运动与相互作用(第1课时)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火车在水平铁轨上匀速直线行驶,车厢内水平光滑桌面上放着物体A、B,A的质量较大,在火车突然停止时,两物体会由于惯性而运动,在它们离开桌面前(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可能相碰 D.无法判断【答案】B【详解】在小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是光滑的桌面,A和B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两物体都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向前运动,由于A和B都是匀速运动,所以A与B之间距离不变,故A与B不会相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如图所示,小姜一家人周末去杭州湾方特游乐园玩海盗船,当小姜荡到右边最高点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此时小姜会( )A.继续向右运动 B.从右向左运动C.竖直向下运动 D.静止不动【答案】D【详解】当小姜荡到右边最高点时,小姜处于静止状态,根据牛顿一定律可得,所有外力全部消失,此时小姜会仍然静止,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若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则对篮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运动形式为曲线运动C.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 D.同时受到重力和手的推力的作用【答案】D【详解】AD.篮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篮球脱离人手,无气体物体对球施加力,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B.图中篮球是斜上方抛出,做抛物线运动,即运动轨迹是曲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最高点时,篮球水平方向有速度,因此速度不为零,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4.物体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在空间站中,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同学们预测并绘制“冰墩墩”在空中每隔0.5秒的位置,其中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是( )A. B.C. D.【答案】A【详解】物体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不受任何力,根据牛顿一定律可知,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冰墩墩”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为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明选用完全相同的小球和斜面,粗糙程度依次减小的毛巾、棉布和木板进行实验。下列方案设计及对应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推理得到“当物体不受阻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的是( )A. B.C. D.【答案】C【详解】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必须使小车在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以保证其在水平面开始运动时的初速度相同,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使阻力成为唯一变化的量;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表面越光滑,所受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推理,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即摩擦阻力为零时,小车运动的距离将无限远,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如图是用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每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相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B.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滚动时越来越慢,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来越大C.实验表明:小车受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D.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出:若水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答案】B【详解】A.每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相同位置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小车在水平面上滚动时越来越慢,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摩擦力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C.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长,实验表明:小车受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若水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7.质量为M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保持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答案】C【详解】质量为M、m滑块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则质量为M、m滑块到达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等;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光滑平面不受摩擦力,则两滑块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速度相等,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将保持不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8.如图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小张将粗糙程度依次减小的棉布、木板与玻璃铺在水平面上,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用传感器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v-路程s”图像。则下列图像与水平面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B【详解】小车在同一斜面顶端静止释放,小车的速度从零开始越来越大,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玻璃表面光滑,受到的阻力小,小车运动的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故①错误;木板表面较光滑,阻力较小,小车运动的较远,速度减小的较慢,故②正确;棉布表面最粗糙,阻力最大,小车运动的最近,速度减小的最快,故③错误;若水平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④正确;由分析知道,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9.如图所示,一辆公交车正在水平路面匀速向右行驶,遇到突发情况紧急刹车时,下列能正确表示车内拉环情形的是( )A. B.C. D.【答案】A【详解】汽车原来是向右运动的,汽车的制动力改变了汽车的运动状态,汽车刹车之前拉环和汽车一起运动,汽车刹车时,汽车减速,拉环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所以拉环向右摆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如图所示,甲车快速倒车时不慎与正常行进中的乙车相撞,两车司机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受伤。则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乙司机胸部受伤 B.甲司机胸部受伤C.两位司机都是背部受伤 D.两位司机都是胸部受伤【答案】A【分析】甲车在倒车过程中,如果突然与乙车相撞,甲车司机会因为惯性继续向后(即倒车方向)移动,但由于车辆的突然停止(或减速),司机的身体会后倾,背部与椅背相撞。乙车在正常行进中,当突然被甲车撞击时,司机会因为惯性继续向前移动。然而,由于车辆的突然停止,司机的身体会猛烈地撞向方向盘或座椅靠背,导致胸部可能受到严重冲击。【详解】A.乙车司机在撞击时会因惯性向前冲,胸部撞击方向盘而受伤,A正确。B.甲车司机在倒车时被撞击,身体后倾,背部受伤,B错误。CD.甲司机背部受伤、乙司机胸部受伤的可能性大;由于运动方向相悖,两位司机同一部位(背部、胸部)同时受伤的可能性不大,CD错误。故选A。11.在下列做法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是( )A.三级跳远要助跑 B.用盆泼水C.用石头打水漂 D.行车时保持车距【答案】D【详解】A.三级跳远要助跑,利用惯性可以跳的更远,故A不符合题意;B.用盆泼水,利用水的惯性,将水与盆分离泼出,故B不符合题意;C.用石头打水漂,利用石头具有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行车时保持车距,防止由于车具有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撞向前车,故D符合题意。故选D。二、非选择题12.在人类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提出过相应的认识,如表所示。序号 科学家 提出的认识a 牛顿 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b 伽利略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c 亚里士多德 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1)请对三位科学家提出认识,按历史时间的先后排序 (填序号)(2)伽利略的设想是:如图所示,小球从第一个斜面AB上由静止滑下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BC的等高处,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选填序号)A.小球的质量足够大 B.小球的速度足够大C.斜面绝对光滑 D.面的倾角α足够大(3)伽利略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理想实验法”)。【答案】(1)c、b、a(2)C(3)理想实验法【详解】(1)根据对历史上科学家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可知,先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后是伽利略是通过理想实验提出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最后由牛顿总结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并提出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故按历史时间的先后排序为:c、b、a。(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小球从第一个斜面AB上滑下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 BC 的等高处,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斜面绝对光滑,而与小球的质量、运动速度、斜面的倾角等无关,故C正确。(3)理想条件下物体才不受摩檫力,伽利略在该实验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理想实验法。13.链球比赛要求运动员站在一定直径内的圆圈中,两手握着链球把手,经过预摆和3~4圈连续加速旋转及最后用力,将链球掷出。球落在规定的有效区内,成绩方为有效。如图,小丁站在O 点位置,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抛掷链球。试分析:小丁应在 处时将链球脱手,才能最大程度确保链球落于有效区内,选择该处的原因是 。【答案】 乙 由于链球存在惯性,在脱手时,将继续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详解】[1][2]由图知道,当在乙处松手时,链球由于惯性将沿原来方向继续运动,又由于重力落在有效区,故小丁应在图中乙的位置时放开链球,才能让链球飞得远,又落在有效区。14.小明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等;(2)小明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时间关系图,并推测绘制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可表示水平面光滑的是 ;(填图中的序号)(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可多选)。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答案】 速度 ① AE【详解】(1)[1]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应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所以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为了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2)[2]由图甲可得,小车的速度相同,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越远,所以可以推理,小车在绝对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速度不再减小,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故①符合题意。(3)[3]A.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故A正确;B.伽利略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故B错误;C.笛卡尔认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故C错误;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大量实验和合理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D错误;F.每一个科学观点被提出时,都是不完整的,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故F正确。故选AF。15.“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曾多次做过类似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 表面上停止得最慢,是因为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答案】(1)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2)木板(3)匀速直线【详解】(1)因为该实验是要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所以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它因素都相同,只让水平面的阻力大小不同,所以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等,要想让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等,就应该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释放,因此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2)在这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长,停止的最慢,这是因为木板表面最光滑,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3)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16.“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1)伽利略经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用字母表示)。A. B. C.(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点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家们基于实验事实并加以合理的逻辑分析的而获得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答案】(1)CAB(2)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提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3)理想实验法/推理法【详解】(1)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顺序应是先实验再推理,图C中有空气阻力,图A中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先C再A,而图B中,是推理得出了在无空气阻力和无摩擦的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B。(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提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是科学家们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加以合理的逻辑分析的而获得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推理法。17.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必要性展开了探究。实验如下:Ⅰ.如图甲,让载有正方体橡皮泥的实验小车,分别从斜面的A、B处自由下滑,观察小车与障碍物碰撞后橡皮泥抛落、受损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 车在斜面上位置 是否绑胶带纸 橡皮泥第一次 落地点到碰撞 处距离/厘米 橡皮泥受损程度 实验 车在斜面上位置 是否绑胶带纸 橡皮泥第一次 落地点到碰撞 处距离/厘米 橡皮泥受损程度① A 否 10.2 磨损较多 ③ A 是 0 不明显凹痕10.9 磨损较多 0 不明显凹痕10.0 磨损较多 0 不明显凹痕② B 否 17.4 磨损多 ④ B 是 8.2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17.6 磨损多 8.4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17.7 磨损多 8.1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Ⅱ.如图乙,用胶带纸将相同橡皮泥绑在小车上,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和所得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通过观察橡皮泥第一次落地点到碰撞处距离和 ,可判断碰撞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2)每一处实验都进行三次实验的目的是 ;(3)比较实验 表明,在同样碰撞速度的条件下,胶带纸可以有效减轻碰撞造成的后果。【答案】(1)橡皮泥受损程度(2)避免结论的偶然性(3)①、③或②、④【详解】(1)碰撞产生的撞击力作用在橡皮泥上,橡皮泥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发生改变,并且力越大,形状改变的越大,所以可以通过橡皮泥形状的改变程度判定碰撞产生的后果。(2)为了探究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在每种情况下,都进行了多次实验。(3)由实验可知,影响碰撞效果的因素有两个:车的速度和有无胶带纸。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可以确定,要比较有无胶带纸对碰撞情况的影响,应该控制速度相同,一次实验有胶带纸,一次实验没有胶带纸,观察两次实验效果,得出结论。故可选①③或②④比较。18.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到底端,使小车分别在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运动,小车滑行的距离如图所示。(1)当小车在水平木板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一对力为平衡力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A.小车受到向前的惯性力和木板对小车的阻力B.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木板的压力C.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对小车的支持力(2)实验中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到底端”目的是: ;(3)在大量类似实验基础上,牛顿等科学家经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它是人们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自由落下了一颗炸弹。下列给出了几种炸弹落地前与飞机位置关系的情形,如图所示请你认真分析后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计空气对炸弹的阻力,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 图。【答案】 C 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乙【详解】(1)[1]A.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故A不符合题意;B.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木板的压力,不是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故B不符合题意;C.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对小车的支持力,是小车受到的竖直方向的两个力,小车在竖直方向运动状态不变,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C符合题意。故选C。(2)[2]实验中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到底端”目的是使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初速度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3)[3]炸弹原来与飞机一起向前运动,炸弹由于重力落下时,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不计空气对炸弹的阻力,炸弹始终在飞机的下方,故乙符合题意,甲丙不符合题意。故选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运动与相互作用(第1课时)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火车在水平铁轨上匀速直线行驶,车厢内水平光滑桌面上放着物体A、B,A的质量较大,在火车突然停止时,两物体会由于惯性而运动,在它们离开桌面前(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可能相碰 D.无法判断2.如图所示,小姜一家人周末去杭州湾方特游乐园玩海盗船,当小姜荡到右边最高点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此时小姜会( )A.继续向右运动 B.从右向左运动C.竖直向下运动 D.静止不动3.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若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则对篮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运动形式为曲线运动C.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 D.同时受到重力和手的推力的作用4.物体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在空间站中,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同学们预测并绘制“冰墩墩”在空中每隔0.5秒的位置,其中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是( )A. B.C. D.5.为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明选用完全相同的小球和斜面,粗糙程度依次减小的毛巾、棉布和木板进行实验。下列方案设计及对应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推理得到“当物体不受阻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的是( )A. B.C. D.6.如图是用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每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相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B.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滚动时越来越慢,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来越大C.实验表明:小车受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D.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出:若水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7.质量为M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保持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8.如图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小张将粗糙程度依次减小的棉布、木板与玻璃铺在水平面上,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用传感器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v-路程s”图像。则下列图像与水平面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如图所示,一辆公交车正在水平路面匀速向右行驶,遇到突发情况紧急刹车时,下列能正确表示车内拉环情形的是( )A. B.C. D.10.如图所示,甲车快速倒车时不慎与正常行进中的乙车相撞,两车司机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受伤。则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乙司机胸部受伤 B.甲司机胸部受伤C.两位司机都是背部受伤 D.两位司机都是胸部受伤11.在下列做法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的是( )A.三级跳远要助跑 B.用盆泼水C.用石头打水漂 D.行车时保持车距二、非选择题12.在人类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提出过相应的认识,如表所示。序号 科学家 提出的认识a 牛顿 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b 伽利略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c 亚里士多德 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1)请对三位科学家提出认识,按历史时间的先后排序 (填序号)(2)伽利略的设想是:如图所示,小球从第一个斜面AB上由静止滑下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BC的等高处,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选填序号)A.小球的质量足够大 B.小球的速度足够大C.斜面绝对光滑 D.面的倾角α足够大(3)伽利略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理想实验法”)。13.链球比赛要求运动员站在一定直径内的圆圈中,两手握着链球把手,经过预摆和3~4圈连续加速旋转及最后用力,将链球掷出。球落在规定的有效区内,成绩方为有效。如图,小丁站在O 点位置,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抛掷链球。试分析:小丁应在 处时将链球脱手,才能最大程度确保链球落于有效区内,选择该处的原因是 。14.小明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等;(2)小明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时间关系图,并推测绘制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可表示水平面光滑的是 ;(填图中的序号)(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可多选)。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15.“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曾多次做过类似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 表面上停止得最慢,是因为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16.“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1)伽利略经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用字母表示)。A. B. C.(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点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家们基于实验事实并加以合理的逻辑分析的而获得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17.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必要性展开了探究。实验如下:Ⅰ.如图甲,让载有正方体橡皮泥的实验小车,分别从斜面的A、B处自由下滑,观察小车与障碍物碰撞后橡皮泥抛落、受损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 车在斜面上位置 是否绑胶带纸 橡皮泥第一次 落地点到碰撞 处距离/厘米 橡皮泥受损程度 实验 车在斜面上位置 是否绑胶带纸 橡皮泥第一次 落地点到碰撞 处距离/厘米 橡皮泥受损程度① A 否 10.2 磨损较多 ③ A 是 0 不明显凹痕10.9 磨损较多 0 不明显凹痕10.0 磨损较多 0 不明显凹痕② B 否 17.4 磨损多 ④ B 是 8.2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17.6 磨损多 8.4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17.7 磨损多 8.1 磨损较少,明显凹痕Ⅱ.如图乙,用胶带纸将相同橡皮泥绑在小车上,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和所得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通过观察橡皮泥第一次落地点到碰撞处距离和 ,可判断碰撞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2)每一处实验都进行三次实验的目的是 ;(3)比较实验 表明,在同样碰撞速度的条件下,胶带纸可以有效减轻碰撞造成的后果。18.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到底端,使小车分别在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运动,小车滑行的距离如图所示。(1)当小车在水平木板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一对力为平衡力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A.小车受到向前的惯性力和木板对小车的阻力B.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木板的压力C.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对小车的支持力(2)实验中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到底端”目的是: ;(3)在大量类似实验基础上,牛顿等科学家经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它是人们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自由落下了一颗炸弹。下列给出了几种炸弹落地前与飞机位置关系的情形,如图所示请你认真分析后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计空气对炸弹的阻力,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 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运动与相互作用(第1课时)能力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 2.2运动与相互作用(第1课时)能力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