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省海口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北人南迁,小麦南进,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带到了南方;南绸北输,南粮北运,南北物流、东西畅通成为现实。”这一现象得益于( )
A.都江堰 B.秦长城 C.赵州桥 D.大运河
2.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国力强盛、文教昌盛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禄东赞为下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丁丑,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下列与这一历史记载相互佐证的名画是( )
A. B.
C. D.
4.下表为两宋时期枢密院官员任免人数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知,两宋时期( )
时间 武将任正职 文官任正职 武将任副职 文官任副职
宋太祖朝(16年) 3人 2人 3人 2人
宋仁宗朝(16年) 7人 22人 5人 42人
宋英宗至宋钦宗五朝(63年) 无 32人 3人 52人
A.冗官冗员现象严重 B.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C.采取分权制衡原则 D.改革发展文教事业
5.关于腊八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一位抗金名将的一种节日食俗。这位抗金名将曾率领部队取得郾城大捷。他是( )
A.陈胜 B.岳飞 C.文天祥 D.郑成功
6.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列文物体现出宋代( )
A.建筑水平高超 B.科技文化昌盛 C.戏曲艺术发达 D.都市生活多彩
7.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观察下侧地图可知,北宋时期榷场( )
北宋时期的榷场
A.主要沿政权边界分布 B.商品交易量规模庞大
C.贸易商品种类多样化 D.完全依赖于河流运输
8.“行省体制下,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变为土官,直隶于行省,有效地加强了边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材料说明了行省制度的( )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启示
9.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元朝还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回回药方》中记载了治疗骨折的方法。这些做法反映了元朝( )
A.是世界政治文化中心 B.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C.科技与文化比较发达 D.重视外来科技与文化
10.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宣慰司或宣慰使司,宣慰司之下置元帅府、宣抚司等。这些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使用中原制度 C.开发南部边疆 D.促进民族交融
11.沈括创制了“十二节气历”,把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安排农事。据此可知,沈括的这一发明( )
A.领先世界数百年 B.提高军事战斗力 C.推动文学的发展 D.便利了农业生产
12.《明太祖实录》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明太祖( )
A.迁都北京 B.废除丞相 C.分散兵权 D.分封诸王
13.下图为明代出土的“五子登科”铜镜。在当时,象征着吉祥与喜庆的“五子登科”图案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明朝( )
明“五子登科”铜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A.市民追求奢靡享乐生活 B.手工业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C.科举制度影响社会观念 D.理学束缚人们的精神追求
14.“它不只减少了税目,简化了赋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赋役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反映了两个过渡,一是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一是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材料评价的是( )
A.一条鞭法 B.摊丁入亩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5.李时珍为写作《本草纲目》,亲自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走遍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的山川原野。为了解某些药性,他亲自采集样本,品尝药物的味道,体验药物的功效。这反映了李时珍( )
A.注重经验总结 B.提倡以民为本 C.重视实践求证 D.善于推陈出新
16.下列因素与明朝灭亡有关的是( )
①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如果要研究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状况,下列选项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18.下侧清中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示意图反映了当时( )
A.阶级矛盾激化 B.人地矛盾突出 C.土地兼并严重 D.农业生产减少
19.《天工开物》关于养蚕业利用杂种优势的记载让袁隆平坚信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关于生物变异遗传选择过程的论述被达尔文引用作为进化论的证据。可见该著作( )
A.影响深远 B.内容丰富 C.图文并茂 D.借鉴西学
20.下图是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据平面图分析北京城的美学内涵是( )
A.规模宏大,水陆交通发达 B.中轴对称,布局均衡完整
C.人口众多,街道宽敞整齐 D.商业繁荣,突破市坊限制
二、材料题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活字印刷佛经的残页 图2《梦溪笔谈》中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属于什么史料类型?除活字印刷术外再举1例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时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文学形式 诗歌 ① ② 小说
代表作 杜甫《忆昔》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汉卿《窦娥冤》 ③(写1部)
(2)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据此表及所学,归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材料三 地方戏的精华源源流入北京……清代京师演戏之盛,首先是为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乾隆年间,每逢节日、月令、庆典、喜筵等都要演戏。同时,亦与外城正在勃兴的市民社会很有关系。……戏剧观众的市民化,使演戏成为外城的日常文化生活。
——摘编自《北京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诞生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简述文学艺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三、综合题
22.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写出图1、图2所示工具的用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2)对材料二分析解读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
①由“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农田水利工程修建。( )
②由“宋太宗……劝谕百姓……”可知宋朝统治者引导百姓种植粮食作物。( )
③由“宋真宗时……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可知宋朝引进和推广占城稻。”( )
④由“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知太湖地区除农业外的手工业和商业比较落后。( )
⑤通过此则材料可以归纳宋朝为促进农业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
材料三 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23.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可被称为中外交往的和平使者的是;可被称为反侵略斗争的民族英雄的是。(填写人物名字)从材料一中任选1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被称为中外交往的和平使者或反侵略斗争的民族英雄的理由。
材料二
(2)材料二图1中临安是今天的哪里?图2中大都是今天的哪里?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中外交通路线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国沿着自然经济道路缓慢前行,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道路上狂奔,直至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世界。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B
6.D
7.A
8.C
9.D
10.A
11.D
12.B
13.C
14.A
15.C
16.A
17.C
18.B
19.A
20.B
21.(1)图1:实物史料;图2:文献史料。
举例:指南针的应用等。
(2)①词;②曲;③示例:曹雪芹《红楼梦》。
主要趋势: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体裁形式由简到繁、不断创新;内容题材从狭窄到广阔;表现手法从质朴到丰富。
(3)原因:地方戏曲精华在北京汇聚;皇室的扶持;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需求。
(4)关系:文学艺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时代风貌。
22.(1)图1:灌溉、图2:耕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正确
(3)特点: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因素: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政策的引导;适应时代发展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安定等。
23.(1)和平使者:郑和;民族英雄:戚继光。
[示例]选择图1戚继光。理由:明朝中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消灭了浙江、福建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他领导的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示例]选择图2郑和。理由: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他们所到之处拜访当地首领,赠送礼品,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贸易。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2)临安:杭州;大都:北京。
变化:从宋朝海路交通为主要通道到元朝海路并进,交往范围更广。
(3)影响:①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②阻碍了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③拉开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④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