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某博物馆准备在“国运泱泱——隋朝大运河文化展”中搭建真实场景,再现隋朝大运河中心城市的繁荣。为此,工作人员应该搜集哪座城市的相关史料(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2.★下面目录节选自一本人物传记,他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某同学为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去图书馆借阅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文献史料,据此可知其撰写的论文题目是( )
A.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B.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
C.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D.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4.★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新机重启”得益于( )
A.民族交融 B.文化发展 C.疆域扩大 D.制度创新
5.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6.★杜甫在《北征》中写道:“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这体现了诗人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山河破碎”的原因是( )
A.隋朝灭亡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7.下列示意图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
―→
A.取消了崇文抑武 B.增加科举名额 C.王安石实行变法 D.发展文教事业
8.靖康之变(指金灭亡北宋)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议和,仅保有江南一隅,凭借易守难攻的优势避开关外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以维持王朝的统治。材料反映了( )
A.北宋灭亡的背景 B.宋金议和的影响 C.女真崛起的原因 D.南宋偏安的表现
9.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度 D.军机处
10.★如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该图可以用来佐证( )
A.元朝海陆交通发达 B.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元朝人民赋役繁重 D.元朝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
11.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据此可推断宋代( )
A.城市商业繁荣 B.对外贸易兴盛 C.坊市制度消失 D.城乡融为一体
12.由于连年到广州的外国船只较少,1028年,宋仁宗下令地方官和朝廷派驻的转运使设法招引,并给予外国商人优待。这反映出宋代( )
A.广州不是主要商港 B.朝廷重视对外贸易
C.海外贸易持续衰落 D.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13.元朝疆域广阔,使得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开凿运河、修建驿道,形成了全国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历代之最;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发展 D.民族交融形成了新民族回回
14.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
A.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主张“存天理”以维护统治
C.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以法约束 D.反对儒家经典倡导思想自由
15.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时,曾敕谕告海外诸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秉持的理念是( )
A.宣扬国威 B.开疆拓土 C.和平交往 D.互通有无
16.某七(1)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进行探究,制作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请你观察下面的示意图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7.康熙帝下令禁止沿海民众前往南洋贸易;雍正帝将西方传教士驱逐至澳门或广州统一管理;乾隆帝将西方来华贸易的港口限制在广州一处。这些做法( )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完全断绝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C.有效阻止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D.根本目的是保护本国手工业
18.京剧《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这反映出京剧( )
A.汲取其他剧种长处 B.表演艺术推陈出新C.注重人物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2分)
材料二 图文资料
(2)材料二中图片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哪个朝代?(2分)该现象的出现与统治者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2分)该政策对材料一中的制度有什么促进作用?(2分)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该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格式上的变化。(3分)该变化在教育方面有何消极影响?(1分)
20.(12分)农业、手工业、货币、交通和人口是古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见证了怎样的盛唐气象?(3分)
材料二 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
材料三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
时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九年(1670年)
全国人口数 约1 914万 约1 939万
时间 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 约16 445万 约31 328万
(3)根据材料三的人口数据,指出有何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4分)
21.(18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七年级某班同学围绕“走近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任务一 走近古代建筑】
布达拉宫
作为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达拉宫既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风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技艺和特色。宫内壁画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来、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大量记录了各民族民间往来互动的场景。
——车明怀《各族人民共同造就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管见》
(1)结合所学知识,壁画中“迎娶唐朝公主”可能与什么事件有关?(1分)谈谈你如何理解布达拉宫是“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2分)
【任务二 走近科技成果】
——整理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演变及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填出①所示朝代。(1分)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特点。(2分)
【任务三 走近历史绘图】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郑和船队不仅是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还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的任务。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通过商贸交流、无偿赠予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和艺术,促进了马六甲地区科学文化技术的兴盛。
——摘编自金开诚主编《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3)史料分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请你据此判断上图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1分)它反映了郑和能七下西洋具备了什么条件?(1分)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影响。(2分)
(4)同学们在探究中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形成以下三种观点,请你选取其中一个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8分)
观点①:中华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
观点②: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观点③:中华文明在和平交往中焕发光彩。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C A A D B C D C B A B C B C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19.(16分)
(1)制度:科举制度。(2分)表现: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2分)体现: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2分)
(2)朝代:宋代。(2分)政策:崇文抑武。(2分)作用:发展了科举制,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2分)
(3)内容变化: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分)格式变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一篇文章须分成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1分)消极影响:“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意思相近即可,1分)
20.(12分)
(1)盛唐气象:农业发达,手工业水平高超,商品经济繁荣。(3分)
(2)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短缺;铁钱使用不便;巨富豪商的信用基础;印刷术的进步。(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3分)
(3)变化:人口数量大幅增长。(2分)问题:人地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不利于封建政府的统治。(4分)
21.(18分)
(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1分)理解:布达拉宫的建造融合各族技艺和特色,承载藏族与各族人民交往的历史,体现民族交流的文化成果等。(2分)
(2)朝代:北宋。(1分)特点:制作技术改进;传播至世界各地;相互影响。(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类型:图像史料。(1分)条件:制图技术。(1分)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
(4)
观点:中华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1分)
论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壮丽史诗。诸侯国间的频繁战争加速了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流进一步加强,相互征战和交往,丰富中华文明;清朝时期,平定叛乱、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宗教首领,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分)
综上,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的民族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质。(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