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长征·七律(新课预习.提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 长征·七律(新课预习.提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长征 七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律(lù) 等闲(xián) 云崖(yá)
B.迤(yǐ)逦 铁锁(suǒ) 逶迤(yí)
C.长征(zhēn) 磅(bàn)秤 磅(pán)礴
D.蒙(mén)骗 岷(mín)山 乌蒙(mén)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 B.万水/千山/只/等闲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3.长征期间,哪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
A.泸定会议 B.遵义会议
C.巴西会议 D.吴起镇会议
4.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B.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C.泥丸:用泥制成的小球。
D.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5.对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五岭逶迤腾细浪(  )
A.五岭绵延不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B.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6.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7.下列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比喻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
B.作者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C.“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8.感悟诗歌写法,领会作者意图。(《七律 长征》)
作者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极言    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气魄,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    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语言实践:你会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写一段话吗?试一试吧。
   
9.拓展阅读。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军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红军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0月下旬,红军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下面这首词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①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①长缨:指革命军队,革命力量。②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理解提升
(1)《清平乐 六盘山》中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又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战胜艰难困苦的决心的是哪两句?用“ ”在文中画出来。
(2)《清平乐 六盘山》的第一、二句写出了六盘山秋天的景象,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3)你认为《清平乐 六盘山》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七律 长征》和《清平乐 六盘山》的共同点是    (多选)
A.都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行程。
B.表达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C.都应用欢快的语气读。
10.将《长征 七律》改成一篇短文
   
5 长征 七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分析】考查了汉字拼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七律”的“律”读作“lǜ”。
B.正确。
C.有误。“长征”的“征”读作“zhēng”。“磅”为多音字。读“bàng”时,意为制质量单位。读“páng”时,意为(气势)盛大,雄伟。故“磅秤”的“磅”读作“bàng”。“磅礴”的“磅”读作“páng”。
D.有误。“蒙”为多音字。读“mēng”时,意为欺哄。读“méng”时,意为“蒙眬”的“蒙”。故“蒙骗”的“蒙”读作“mēng”。“乌蒙”的“蒙”读作“méng”。
故选:B。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2.【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诗歌朗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诵读,然后结合句子的结构、用词及所表达的感情进行断句。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金沙水拍云崖暖”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应划分的朗读节奏为:金沙/水拍/云崖暖。
故选:C。
【点评】诗歌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①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②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③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④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
3.【答案】B
【分析】考查了课外知识积累与搜集。这类知识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课外知识拓展,有利于拓展学生联系、发展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长征期间,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故选:B。
【点评】平时要多读书,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做此类题目,作答完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
4.【答案】C
【分析】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注意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解答】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A、B、D正确。
C.有误,“泥丸”在这里作者将乌蒙山比作成了泥丸,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故选C。
故选:C。
【点评】翻译重在求实,也即是需要一字一句的翻译,但是也可根据需要去掉诗中的枝蔓,留下诗的本质。还重在找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把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5.【答案】B
【分析】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注意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解答】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故选:B。
【点评】古诗的翻译注意:熟悉古代诗词,多背诵常用诗词,弄懂诗词的中文意思;背诵已经被翻译过的诗词,总结翻译技巧;根据所总结的翻译技巧自己尝试翻译诗词。
6.【答案】C
【分析】考查夸张修辞手法。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矿大或是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解答】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只是按事实陈述,没有夸大之意;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此句是将“这山”与“那山”进行比较,没有夸张手法;
C.用“刺破”一次,夸张地说明了“这山”的高;
D.“这山像个大葫芦”把“山”比喻成“大葫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可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练习,结合语境,解答。
7.【答案】A
【分析】《七律 长征》诗歌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解答】B、C正确。
A.有误,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
故选:A。
【点评】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8.【答案】困难的渺小 奇特的想象
槐花似乎是在一夜间就全部盛开了。那簇簇洁白的花朵,像风铃,像葡萄,一串串挂在枝头,还摇啊摇的。一阵风过,槐花们都咧开嘴笑了,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仿佛要把这整个校园都熏香不可.来往走过的人,都忍不住在这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槐树下驻留。
【分析】《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全文: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解答】通过阅读可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者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极言 困难的渺小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气魄,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结合对修辞手法的了解,用夸张的手法仿写一段话。
故答案为:
困难的渺小 奇特的想象
槐花似乎是在一夜间就全部盛开了。那簇簇洁白的花朵,像风铃,像葡萄,一串串挂在枝头,还摇啊摇的。一阵风过,槐花们都咧开嘴笑了,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仿佛要把这整个校园都熏香不可.来往走过的人,都忍不住在这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槐树下驻留。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清平乐 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解答】(1)考查了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句诗写了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又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战胜艰难困苦的决心。
(2)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写了长空高阔白云清朗,放眼望去,只见大雁南飞到天边。
(3)考查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诗歌内容,体会情感。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七律 长征》和《清平乐 六盘山》的共同点是都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故选AB。
故答案为:
(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2)长空高阔白云清朗,放眼望去,只见大雁南飞到天边。
(3)洋溢着作者一往无前的革命豪情。
(4)AB。
【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1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审题立意:
本题考查了改写作文,要求改写《长征 七律》。改写就是按一定的要求,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是一种创新作文。就像“插花艺术”,将自然界中现成的花朵、枝叶、果实,重新组合、加工,展现出美妙的观赏插花。
改写要求:
1、遵照原文
改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在改写前,要认真研读原文,理解原文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改写取得成功的前提。《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2、确定改写点
在研读原文、准确理解改写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改写点,即在体现原文主旨的地方扩充、展开,使内容更加具体形象。
3、展开想象
要围绕改写点精心构思,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的改写,更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在改写时要把作者对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进行强调。
【解答】范文:
改写《长征 七律》
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他太让人敬佩了!
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点评】改写的种类很多,一般有三种:一是改变文章体裁。常见的是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二是改变人称。主要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互换。三是改变结构。改变文章的叙述顺序,比如将倒叙改成顺叙,或将顺叙改成倒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