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释道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质。
“三立”体现出一种chóng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甲】即做人【乙】做事【丙】做学问【丁】“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1)涵括__________ (2)chóng__________高
2. 为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填入恰当的标点,正确的选项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3. “立”的甲骨文为“”,从甲骨文可以看出,“立”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正面立地而站。由此可知“立”所属的造字法是(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4. 请通过缩句,提炼出“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这句话的主干。
二、阅读(45分)
(一)(8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 复行数十步
B. 不以千里称也 以其境过清
C. 高可二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D. 天下为公 不足为外人道也
7. 甲、乙两文表达了古文人诸多共同的社会理想,请选择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8.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
(二)(7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①地表亩②,刺中③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④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下之事也。若夫兼而覆⑤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节选《荀子·富国》)
【注释】①掩:掩盖,使有植被,指开垦耕种。②表亩:立田垄以作标志,指明确田界。③中:“草”的古字。④率:同“帅”。古代民众战时征战,平时务农;而将帅战时指挥军队,平时便是行政长官,所以管理民众务农之事。⑤覆:庇护
9.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下之事也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
11. 荀子认为实现国家富足的关键是什么?请具体说说。
(三)(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9项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北端是钟鼓楼,南端是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组合体,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梁思成曾赞誉道:“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②《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有着清晰的定义和明确的标准,将其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的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③“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个物质遗产,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记忆载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说。北京中轴线各个时代的历史遗存展现了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从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到形成于明朝的天坛核心祭祀建筑,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中轴线在今天依然影响着当代北京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轴线不仅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也成为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遗产对当代的意义。
④保护好中轴线,就是保护好一种历史见证。中轴线是“活着的历史”,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证明。保护传承北京中轴线,要把握好“守正创新”两个面向。守正,就是要注重对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宣传;创新,则是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与生活需求中实现其活化利用。
⑤通过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价值阐释,讲述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仅是我们认识自己文化价值和力量、促进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更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有效途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二:
①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哪吒的形象还出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吸引世人目光。从“三岁小儿”到“百亿影帝”,这部演绎神话也创造神话的中国动漫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②看点是“传承”,看头在“新生”。三维动画复现“山河社稷图”,八卦阵让《周易》哲学可视化,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色化为视觉特效,观众走进影院,在光影流动中与传统文化撞了个满怀,升腾起血脉为经、文化作纬的共同情感。守正并非守旧,电影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一头六臂”哪吒新形象,既不刻板又不拘泥。
③哪吒“魔童降世”“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唐宫夜宴”舞动网端等。如今,越来越多“古老的”正在成为“新生的”。文化软实力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路径不断拓宽,生动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越来越多“新生的”也日渐变为“经典的”。我们的文化在循环往复中绵延不绝、在螺旋而上中生生不息,一份踏实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莫过于此。
(来源:人民网)
12. 下列关于以上材料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作为统领老城规划的建筑与遗址组合体,其北端钟鼓楼与南端永定门的空间距离约7.8公里,包含元、明、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
B.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分类,北京中轴线因包含遗址要素,可明确归属于“遗址类”文化遗产。
C. 《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复现传统神话场景,将《周易》哲学与青铜饕餮纹等元素转化为视觉符号,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D. 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仅体现在古代都城规划领域,对当代北京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13. 以下对两则材料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实践表明,文化遗产的“守正”需以提炼传统文化内涵为核心,而“创新”则应完全服务于商业开发需求。
B.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一头六臂”的新形象突破传统框架,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必须以颠覆经典为前提。
C. 两则材料均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文化传承需在保持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创新激活其当代价值与传播力。
D. 北京中轴线的国际认可主要依赖其物质层面的建筑成就,而哪吒IP的出海则完全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
14. 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文化的守正与创新,请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说说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江堰
余秋雨
①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当然无法相信,但它真的出现了。
②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万里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展现了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意志力。但是,万里长城的实际功能历来并不太大,而且早已废弛。都江堰则不同,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它细细渗透,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万里长城短。或者说,它筑造了另一座万里长城。而一查履历,那座名声显赫的万里长城还是它的后辈。
③它,就是都江堰。
④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要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是本能地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去。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在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⑥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⑦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是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一定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
⑧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一片慈眉善目。人对自然力的调理,居然做得这么爽利。如果人类做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都江堰以初创精神调理天地之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做了哲学总结。
⑨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在老子看来,水能体现天地之道的终极大道。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⑩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大道。
那天我带着都江堰的浑身水汽,在青城山的山路上慢慢攀登。忽见一道观,进门小憩。道士认出了我,便铺纸研墨,要我留字。我当即写下了一副最朴素的对子: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有删改)
15. 文章题目是“都江堰”,为什么开头却从长城写起?
16.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17. 作者在游览都江堰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8. 作者认为“拜水”和“问道”是一件事,”从中能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秘密,你认为这秘密是什么?
19. 小语想把余秋雨的《都江堰》这篇文章加入到八下语文书的第五单元中,请你帮她写出推荐理由。
单元导语 篇目与作者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的情思。 《壶口瀑布》梁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丽华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五)名著阅读(8分)
20.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对典籍的四部分类法。分别是指儒家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及宗教书籍和诗文词赋,这一分类体系自《隋书·经籍志》确立后沿用至今,是理解传统文化典籍体系的核心框架。小语现在想将《经典常谈》中的篇目按照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请你来帮帮她。
所属类别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经典著作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A.《汉书》 B.《老子》 C.《尚书》 D.《辞赋》
21. 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答以下问题。
(1)下面文段内容展现的是保尔与冬妮娅的交流,和原著中两人前期的相处有何不同?
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拄着锨,已经非常疲乏。等他过来,冬妮娅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会弄成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到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上了委员,或者委员一类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不顺心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冬妮娅。
“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2)“青年要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结合原著中保尔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22. 我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和”之义】
①下面是不同字体的汉字“和”,对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书 隶书 楷书 篆书
B. 行书 楷书 隶书 篆书
C. 篆书 行书 隶书 楷书
D. 隶书 行书 楷书 篆书
②“和”为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记载:“和,相应也”,其本义为“应和”;《论语·学而》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2分)
(2)【寻“和”之用】
周末,社区篮球场上,你的朋友小林和邻居王大爷因场地使用问题起了争执。小林想和同学组队打比赛,王大爷则带着老年朋友想练太极。双方互不相让,小林指责老人“占着场地不运动”,王大爷批评年轻人“不懂尊老”,场面一度僵持。你作为小林的朋友,你该如何用学习到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分别劝说两人并化解矛盾。
(3)【享“和”之乐】
班级开展的“以和为贵”主题班会即将接近尾声,临时计划在结尾穿插一个互动游戏增进同学情谊。请你为主题班会设计一个能体现“和”的游戏名称,并简要说明设计思路。
四、写作(50分)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23. 作文。
题目:迎风前行的日子
作文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表达要有真情实感;(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不得泄露个人信息;(6)不少于600字。
24. 作文
题目:___________赠予我的
作文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表达要有真情实感;(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不得泄露个人信息;(6)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①. hán ②. 崇 2. C 3. C
4. 人离不开实践
5.【答案】 ①.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②. 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 拣尽寒枝不肯栖 ⑥.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⑦. 只有香如故
【答案】6. C 7. 示例:社会和谐:《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的社会,人们生活安定。《大道之行也》提到“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倡导社会中没有阴谋诡计和违法犯罪,秩序井然。
人民和睦:《桃花源记》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老少皆能安乐的和谐氛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出村民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大道之行也》倡导“讲信修睦”,人们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互助互爱。
生活富足:《桃花源记》中的人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给自足,生活无忧。《大道之行也》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强调社会保障各类人群的生活,让人人都能获得物质保障。
8. 《桃花源记》以叙事为主,通过渔人的经历,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也有对桃花源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得细致描写。《大道之行也》以议论为主,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用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和感染力。
【答案】9. 寒 暑 和 节/ 而 五 谷 以 时 孰 /是 天 下 之 事 也
10. 即使遇到水涝或干旱的凶年,也使百姓没有受冻挨饿的祸患。
11. 关键是明分,明确农夫、将领、上天、圣君贤相的分工,各司其职。农夫负责耕种土地、种植谷物等;将领负责管理百姓、促进生产;上天掌管自然气候;圣君贤相则要关爱百姓、保障民生。通过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分工,来实现天下富足。
【答案】12. C 13. C
14. 示例1:在文化发展中,守正与创新作用显著。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及“中”“和”哲学思想等文化内涵,成为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证明,这是守正;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中,中轴线仍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创新。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使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实现活化利用,让中华文明持续发展。
示例2: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三维动画复现“山河社稷图”、八卦阵可视化《周易》哲学等,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这是守正;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哪吒形象、黑神话悟空、唐宫夜宴,使越来越多“古老的”成为“新生的”,这是创新。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更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答案】15. 作者从长城写起,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长城“实际功能历来并不太大,而且早已废弛”,突出了都江堰作为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的实用价值,推动了农业发展,保障了民生,至今仍在发挥实际作用。
16.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人格化,生动地展现出水流的旺盛生命力,表达出作者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惊叹和赞美。
17. 游都江堰之前,认为它没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心绪懒散。到达伏龙观,被水流的磅礴气势震撼。走到横江索桥,感到惊叹,看到索桥两边的江流、河渠,感叹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表达了对都江堰的赞叹与敬畏。
18. “拜水”是指对水的尊崇,都江堰以“顺应水势”为根本,体现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而非强行征服。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华文化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这是中华文化延续千年的深层密码。
19.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文章作者都是通过游览见闻,最后抒发自己的情思。本文也是如此,以游踪为线索,生动地呈现了游览体验。最后,以“拜水问道”深化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思考,契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
20.【答案】 ①. C ②. A ③. B ④. D
21.【答案】(1)前期两人相处纯真美好,冬妮娅欣赏保尔的倔强、勇敢;此处冬妮娅以功利视角看保尔,可见两人因价值观差异,关系从纯真走向决裂、疏远。
(2)示例:保尔加入了红军,战场上他极为英勇,冲锋陷阵。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在苏醒过来后,又立刻要求返回战场,继续为保卫祖国、为革命事业而战。
22.【答案】(1)①A
②和谐 (2)示例,大家的需求都是合理的,先平复情绪,共同协商,错开场地使用时间,各取所需。如果可以,少年帮老人搬搬东西,老人教少年学学太极,尊老爱少,和谐共赢。
(3)示例,同心鼓击球。多名同学共同拉住鼓边绳索,合作颠球,通过默契配合争取颠球次数最多,体现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
23、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