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促进了教育发展 B.激化了阶级矛盾C.消除了门第观念 D.促进了阶级流动2.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断,唐代( )A.民族交融加强 B.中外交流频繁 C.文化艺术繁荣 D.中央集权加强3.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A.苏轼、黄庭坚 B.颜真卿、柳公权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頫、米芾4.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重武轻文5.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之间的和议,其相同影响是( )A.加快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彻底消除了双方的矛盾C.减轻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D.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6.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B.唐朝时期,农业上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C.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D.元朝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7.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南宋抗金 B.南宋抗元 C.明朝抗倭 D.清军入关8.谚语是人们千百年来经验与认识的结晶,下列谚语体现了宋代经济重心变化的是( )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B.“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9.钱穆评价程朱理学“上承孔孟,下启近世,为中国文化之脊梁”。现代学者如何重新认识程朱理学的意义( )A.彻底否定其历史价值 B.仅视为封建统治工具C.肯定其文化整合作用 D.认为其阻碍现代化进程10.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作者称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该书是( )A.司马迁的《史记》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11.一天早晨,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措施有关( )A.废丞相 B.创立内阁 C.设立锦衣卫 D.分诸子为王12.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以“八股”为答卷格式。明朝“科举考试”这种变化( )A.促进文学艺术繁荣 B.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D.选拔出高素质人才13.“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以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税银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 D.完全依赖商税收入14.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A.推翻明朝统治 B.荡平东南倭寇 C.成功收复台湾 D.推翻清朝统治15.康熙年间,清军两次在雅克萨打败了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它就是( )A.《雅克萨和约》 B.《中俄和约》 C.《尼布楚条约》 D.《南京条约》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到了清代,雍正皇帝连内阁也信不过,又搞了个‘军机处’……皇帝不但董事长兼总经理,还兼司令员,司令部则成了政务院。”这说明清代( )A.官僚机构臃肿 B.君主加强集权统治C.相权受到制约 D.监察制度逐步建立17.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对这些引进作物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见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外因是( )A.高产作物引进 B.西方文化传入 C.水陆交通发达 D.海外贸易繁荣18.明代粮食总量1392亿斤,人均占有量1192.94斤;清朝前期粮食总量2088亿斤,但人均占有量仅为780斤。这说明( )A.明代的经济发展水平高 B.清代海外贸易发达C.人口增长阻碍经济发展 D.清代人地矛盾突出19.明朝末年,一位学者深入民间,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写成了一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20.对于明朝的政治家来说,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材料中的“工程”指( )A.明长城 B.赵州桥 C.北京城 D.大运河二、综合题21.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盛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 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材料二: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最初通过歌舞演唱传播,有很强的娱乐性。到了宋代,词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巨大发展,但也没有改变其通俗的民间风格。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繁荣,北宋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星罗棋布。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生活的需要。——摘编自李优《唐诗宋词的音乐演唱传播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词繁荣的原因。材料三: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选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曲反映出的元朝的时代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妙应寺 图2:班禅金印 图3:伊犁将军府注:妙应寺是建于元朝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历史见证。 注:班禅金印是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罗桑益西的金印。 注:清朝时期在新疆设置的最高军政统治机构所在地。(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伊犁将军的设置有何作用。(2)请你从上面图片中选出两张图片,围绕其主题提炼观点,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三、材料题23.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代一改前代做法,……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描述了元朝实行的哪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据材料归纳该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2)据材料二,指出明初政治制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朱元璋“对政治制度进行改组”的具体措施。材料三: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什么?结合课本举一例加以说明。(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制度变迁的特点。24.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1)列举材料一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你认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宋元时期对外交通路线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材料三: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摘编自《明朝那些事儿》(3)根据材料三,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材料四:2013年10月,习近平出访东盟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讲话中他首次提出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沿线国家或地区共同发展。2012年中国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000多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争取到2020年实现双方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改编自杨保筠《“海上丝绸之路”的21世纪新构想》(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B B D D B A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A C B A D D A21.(1)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措施:任用贤能;整顿吏治,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2)原因:商业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人们对文娱生活的追求(或答适应文娱生活的需要)(3)时代特征: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对外开放等。(4)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巨星璀璨;要坚持文化自信,继承古代优秀文化,汲取其中的精神养料,并推动古代文化新发展等等。22.(1)有效地管辖新疆,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2)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论述:元朝的统治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势加强,元朝还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在元朝时期,随着民族的交融,还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妙应寺是建于元朝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论: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交流与交融,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观点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观点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观点4: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23.(1)制度:行省制度;表现: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2)问题:君相之争;措施: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3)特点: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有创新和发展;因俗而治;举例:设置驻藏大臣。(4)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24.(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或遣唐使来华)。原因:对外交通发达,便于对外交往;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有巨大的吸引力等。(2)变化:宋代海外贸易以海路为主,元朝时期海陆并重,范围更广。原因:传统陆路交通受阻,政府政策支持,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提高等。(3)原因:平等对待其他国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或平等交流,公平交易)。(4)意义:①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②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发展。③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④有利于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