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 )A.北周 B.隋朝 C.唐朝 D.元朝2.“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的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材料认为科举制度( )A.促使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摧毁了封建的等级制度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限制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3.总体而言,唐末南方所受战乱破坏仍较北方为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各国为自保之需,皆致力于发展农业,垦荒并兴修水利。上述状况( )A.为隋唐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推动了全国政治中心的继续南移C.延续了唐中期以来经济重心南移趋势D.使统一成为客观存在的必然潮流4.下列作者与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吴道子--《步辇图》 B.孙思邈--《千金方》C.白居易--《忆昔》 D.僧一行--《长恨歌》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崔致远通过科举成为唐朝的官员 B.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C.敦煌发现了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D.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6.如下所示内容反映了五代十国至宋朝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流行语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A.王安石推行变法 B.宋朝出现统治危机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宋朝推行崇文抑武7.诗词与历史紧密相连,相互映照。“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和“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这两句诗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分别为( )A.安史之乱与澶渊之盟 B.黄巢起义与澶渊之盟C.安史之乱与宋夏议和 D.黄巢起义与宋金和议8.12世纪蒙古草原上,“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材料描述的社会局面结束于( )A.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B.蒙古军队灭金 C.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D.元朝定都大都9.下图分别是宋《蹴鞠图》《荡秋千图》和《饮茶图》,图中所示内容反映了宋朝( )A.日常礼仪复杂 B.市民生活丰富 C.士人尚文读经 D.农业发达10.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也是一张耀眼的中国名片。李华同学整理了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 )时期 发展阶段 具体描述唐朝 雕版印刷术起源 目前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当时人们在木板上雕刻图文,然后涂墨印刷宋朝 雕版印刷术全盛、活字印刷术发明 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官刻和私刻书籍。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成活字排版印刷元朝 活字印刷术改进 王祯改进活字印刷术,发明木活字,并创造转轮排字盘,提高排版效率。还使用锡活字印刷现代 激光打印 从平面打印向3D立体打印发展A.延续创新 B.注重总结 C.以民为本 D.传播世界11.下图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明朝建立 B.迁都北京 C.李自成起义 D.明朝灭亡12.“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以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税银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 D.完全依赖商税收入13.清政府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下列与“禁令”精神一致的是清朝( )A.设置军机处 B.实行科举取士C.大兴文字狱 D.设置台湾府14.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者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下图)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了明清时期( )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B.建筑技术的精湛高超C.等级秩序与皇权至上 D.多元文化交融的格局15.明朝时,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清代的小说和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世俗化、通俗化的趋势。上述材料介绍的是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 )A.条件 B.意义 C.特点 D.局限性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和侍臣说:“国家以民众为根本,民众把粮食视为生命,如果粮食歉收,那么亿万百姓就不属于国家所有了。——选自吴兢《贞观政要》(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和图二所示工具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范祖禹传》(2)结合所学,图四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材料二文献和地图共同反映了古代经济格局什么重大变化?材料三 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引入后,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3)根据材料三,分析番薯、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后迅速推广的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对外交流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使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摘编自《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1)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唐朝“对外交流有很大的建树”。(2)根据材料,概括宋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影响。(3)结合所学,任选郑和或戚继光,写出其“辉煌业绩”。(4)综上探究,归纳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因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下)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确保封建国家管理体系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央机构示意图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仿照材料一示意图,绘制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3)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至少写两个史实)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图2 图3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密切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血脉相连,文脉相通,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汉族人口众多,故在政治、经济、文化中起着主体作用,但各少数民族也以各自的特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1)结合所学,判断材料一中三幅行政疆域图所属朝代,并从政府加强对边疆(地方)管辖的角度简述判断理由。(2)综合材料一中三幅地图,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参考答案1.B2.C3.C4.B5.D6.D7.A8.A9.B10.A11.A12.C13.C14.C15.C16.(1) 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生产工具的创新。(2)主要功能:沟通南北水运(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日益重要,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显现)。(3)影响:缓解粮食短缺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进步。17.(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2)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欧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外来科技文化受到重视。(3)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平定东南沿海倭患。(4)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科技领先;开放包容的政策。18.(1)三省六部制。(2)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分权制衡,保障了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的长期稳定;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分权设计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和权臣崛起,维护中央统治的整体稳定;这表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通过多层次的分工与制衡机制,实现行政效率的提升,防止了权力滥用,促进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稳定。19.(1)图一:元朝,理由: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图二:唐朝,理由:唐太宗发动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唐朝先后设置北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文成公主入藏,通过和亲的方式增进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图3:清朝,理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2)特点:方式多样、注重管辖、体现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