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练习卷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练习卷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放大镜的镜片是( )。
A. 平面镜
B. 凸透镜
C. 凹透镜
D. 凸面镜
下列关于放大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B.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C. 放大镜越大,放大倍数一定越大
D.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能看到更多细节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作用是( )。
A. 反射光线
B. 放大物体
C. 调节光线
D. 固定标本
下列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细胞( )。
A. 列文虎克
B. 罗伯特 胡克
C. 牛顿
D. 伽利略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是( )。
A. 正立、放大的像
B. 倒立、放大的像
C. 正立、缩小的像
D. 倒立、缩小的像
下列工具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A. 放大镜
B. 光学显微镜
C. 电子显微镜
D. 望远镜
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观察时,眼睛要同时睁开,用右眼观察目镜
B. 调节粗准焦螺旋时,要使镜筒缓慢上升
C.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正立的
D. 观察完毕,不需要整理显微镜
下列哪种生物不属于微生物( )。
A. 细菌
B. 病毒
C. 酵母菌
D. 蚜虫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不需要用到的材料是( )。
A. 载玻片
B. 盖玻片
C. 刀片
D. 放大镜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B.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D. 细胞很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用显微镜观察时,若视野太暗,应该调节( )。
A. 目镜
B. 物镜
C. 反光镜和光圈
D. 粗准焦螺旋
下列哪种现象不能说明微小世界的存在( )。
A. 用放大镜看到树叶上的气孔
B. 用显微镜看到洋葱表皮细胞
C. 用肉眼看到天上的星星
D. 用显微镜看到水中的草履虫
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
A. 罗伯特 胡克
B. 列文虎克
C. 巴斯德
D. 达尔文
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 “10×”,物镜上标有 “2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
A. 10 倍
B. 20 倍
C. 30 倍
D. 200 倍
下列关于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不同
B. 放大镜能看到细胞,显微镜不能
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一定比放大镜大
D. 放大镜和显微镜都不能看到病毒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
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 )
所有的微生物都是有害的。(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必须薄而透明。( )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
我们用肉眼能看到所有的生物。( )
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
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要迅速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
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300 倍的显微镜。( )
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
同一物体,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是一样的。( )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倒立的。( )
研究微小世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太大意义。(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3分)
放大镜也叫( ),它的镜片特点是( )。
显微镜主要由( )、( )、( )、( )和反光镜等部分组成。
( )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软木薄片中的( )状结构。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 )、( )、( )等。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 )的放大倍数乘以( )的放大倍数。
四、连线题(每线1分,共3分)
将下列科学家与他们的贡献连起来。
罗伯特 胡克 制成了最早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列文虎克 发现了细胞
巴斯德 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放大镜和显微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举例说明微小世界的发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怎样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六、实验题(每空2分,共12分)
设计一个实验,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指纹、树叶、布料等),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名称: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物体
实验材料:放大镜、指纹、树叶、布料、记录纸、笔
实验步骤:
将放大镜对准指纹,调整放大镜与指纹的距离,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树叶的表面和布料的纹理,分别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比较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实验现象:用放大镜观察指纹,能看到 上更细微的纹路;观察树叶,能看到叶片上的气孔、绒毛等;观察布料,能看到纤维的排列和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能 ,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难以看清的细微结构,放大倍数越 ,看到的细节越清晰,但范围越小。
设计一个实验,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实验名称: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观察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洋葱、刀片、镊子、滴管、清水、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①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面划一小方块,用镊子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表皮。④将洋葱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平。⑤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洋葱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2)观察:①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②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光、调焦,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现象: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整齐,有 等结构(染色后细胞核更明显)。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由许多形态相似的 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 单位,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细胞的结构。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B 解析: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所以选 B。
C 解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与大小无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所以 C 说法错误。
B 解析: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作用是放大物体,所以选 B。
B 解析:1665 年,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了细胞,所以选 B。
B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将这个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所以通过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倒立、放大的,选 B。
C 解析: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远高于光学显微镜和放大镜,所以选 C。
B 解析:A 选项观察时应用左眼观察目镜,右眼睁开;B 选项正确,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可找到物像;C 选项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D 选项观察完毕应整理好显微镜,所以选 B。
D 解析:蚜虫是肉眼可见的昆虫,不属于微生物,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所以选 D。
D 解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需要用到载玻片、盖玻片、刀片等,放大镜不需要,显微镜才是观察工具,所以选 D。
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且不是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所以 B 说法错误。
C 解析:反光镜可以反射光线,光圈可以调节进光量,两者都能调节视野亮度,所以选 C。
C 解析:天上的星星是天体,用肉眼看到的不是微小世界,其他选项都能说明微小世界的存在,所以选 C。
B 解析: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所以选 B。
D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 = 10×20=200 倍,所以选 D。
C 解析:A 选项两者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B 选项放大镜不能看到细胞,显微镜能;C 选项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大于放大镜;D 选项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病毒,光学显微镜和放大镜不能,所以选 C。
二、判断题
F 解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能看到的范围越小,能看到的细节越多,所以该说法错误。
T 解析:显微镜的发明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使人们能够看到细胞和微生物,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很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如酵母菌用于发酵,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等,该说法错误。
T 解析: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该说法正确。
T 解析:只有薄而透明的物体才能让光线透过,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该说法正确。
F 解析: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该说法错误。
T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很多微小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肉眼无法看到,需要借助显微镜,该说法错误。
T 解析: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调节镜筒高度,使物像更清晰,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应先让一边接触液滴,再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300 倍的显微镜,该说法正确。
T 解析:病毒体积非常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该说法正确。
F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大于放大镜,能看到更细微的结构,图像不同,该说法错误。
T 解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倒立的,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微小世界的发现对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有重要意义,该说法错误。
三、填空题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解析: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这是其能放大物体的关键特点。
目镜;物镜;载物台;镜筒 解析:这些是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不同作用。
罗伯特 胡克;小室 解析:罗伯特 胡克发现的细胞在他看来像一个个小室,因此命名为 “cell”(细胞)。
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答案不唯一) 解析:这些都是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目镜;物镜 解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四、连线题
罗伯特 胡克 —— 发现了细胞
列文虎克 —— 制成了最早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巴斯德 —— 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解析: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有多项重要贡献,包括巴氏消毒法,据此连线即可。
五、简答题
相同点:放大镜和显微镜都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都能放大物体,帮助人们观察到肉眼难以看清的细节。不同点:(1)放大倍数不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大于放大镜,能看到细胞、微生物等更微小的结构;(2)结构不同,放大镜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凸透镜;显微镜结构复杂,由目镜、物镜、反光镜等多个部件组成;(3)观察对象不同,放大镜能观察到较大的微小物体(如昆虫的触角),显微镜能观察到细胞、细菌等极微小的物体。
解析:从工作原理、放大倍数、结构、观察对象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清晰展现它们的关系和区别。
微小世界的发现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例如:(1)医学方面,发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后,人类研制出抗生素、疫苗等,有效预防和治疗了许多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等);(2)食品工业方面,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面包、啤酒,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等;(3)农业方面,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根瘤菌)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害等。
解析:结合医学、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实例,说明微小世界的发现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体现其实际价值。
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步骤:(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3)放置标本: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4)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此时眼睛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坏标本);左眼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5)观察和收镜:观察完毕,将显微镜擦拭干净,物镜转至两旁,镜筒下降到最低处,放回原处。
解析:按照取镜安放、对光、放标本、调焦、收镜的顺序,详细描述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强调操作要点(如对光、调焦时的注意事项)。
六、实验题
实验名称: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物体
实验材料:放大镜、指纹、树叶、布料、记录纸、笔
实验步骤:(1)将放大镜对准指纹,调整放大镜与指纹的距离,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2)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树叶的表面和布料的纹理,分别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比较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实验现象:用放大镜观察指纹,能看到指纹上更细微的纹路;观察树叶,能看到叶片上的气孔、绒毛等;观察布料,能看到纤维的排列和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帮助我们观察到肉眼难以看清的细微结构,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节越清晰,但范围越小。
解析: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对比肉眼和放大镜下的现象,验证放大镜的放大作用,理解其在观察微小结构中的作用。
实验名称: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观察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洋葱、刀片、镊子、滴管、清水、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1)制作临时装片:①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面划一小方块,用镊子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表皮。④将洋葱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平。⑤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洋葱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2)观察:①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②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光、调焦,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现象: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整齐,有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染色后细胞核更明显)。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由许多形态相似的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细胞的结构。
解析:详细描述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和显微镜观察过程,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加深对细胞的认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