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A. 四季变化
B. 昼夜交替
C. 昼夜长短变化
D.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
A. 12 小时
B. 24 小时
C. 一个月
D. 一年
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 )。
A. 一天
B. 一个月
C. 一年
D. 一周
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
A.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B. 昼夜交替
C. 四季更替
D. 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 )。
A. 圆形
B. 椭圆形
C. 正方形
D. 三角形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在(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北极圈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 )。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
C.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且有太阳光照射
D. 地轴是倾斜的
下列关于地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轴是真实存在的
B. 地轴是倾斜的,倾斜角度不变
C. 地轴的两端指向变化不定
D.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垂直
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地球自转时,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这是因为( )。
A. 地球是球体
B. 地球自转速度不同
C. 地球绕太阳公转
D. 不同地区经度不同
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
B. 地球的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有一个夹角
C.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
D. 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极点
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因为( )。
A. 太阳绕着地球转
B.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D. 地球绕着太阳转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主要与( )有关。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
C. 太阳的大小
D. 地球的大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
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
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也是夏季。( )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
四季变化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所以会产生昼夜现象。(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造成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正圆形。( )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在同一时间是相同的。( )
地轴的倾斜角度大约是 23.5 度。( )
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差异。( )
冬至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会发生改变。( )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3分)
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是( )和( )。
地球自转产生了( )现象和( )差异。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 )的,且倾斜方向( ),这使得太阳直射点在( )和( )之间移动。
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 ),此时北半球昼( )夜( )。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
四、连线题(每线1分,共5分)
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地球运动形式连起来。
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转
时间差异
太阳直射点移动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请简要说明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公转时,为什么会产生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材料: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小贴纸(标记一个地点)
实验步骤:
将小贴纸贴在地球仪的某个位置,代表一个城市。
打开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一半被照亮(代表 ),一半处于阴影中(代表黑夜)。
(3)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观察小贴纸标记的城市是否会交替出现在照亮部分和阴影部分。
实验现象: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小贴纸标记的城市会交替进入照亮部分(白昼)和阴影部分(黑夜)。
实验结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使得地球上的某一地点交替接受太阳光照射,从而产生 现象。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现象。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现象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一根绳子、一个支架(或用手拿着绳子一端固定)
实验步骤:
将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地球仪的地轴上(确保地球仪能绕固定点转动,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并使地球仪的地轴保持倾斜(倾斜角度约 23.5 度),且倾斜方向不变。
打开手电筒,固定手电筒的位置,代表太阳。
将地球仪放在轨道上的 位置(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区(如北半球、南半球)被手电筒照亮的情况和光照强度。
(4)记录不同位置时,北半球获得的光照情况。
实验现象:当地球仪位于 “夏至” 位置时,北半球 太阳,被照亮的面积大,光照强;位于 “冬至” 位置时,北半球 太阳,被照亮的面积小,光照弱;“春分” 和 “秋分” 位置时,南北半球被照亮的面积大致相等,光照强度适中。
实验结论: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B 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B 解析: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公转引起的。
B 解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即一天。
C 解析: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365 天,即一年。
C 解析: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引起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B 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B 解析: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C 解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朝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从而产生昼夜现象。
B 解析:地轴是人们假想的轴,并非真实存在;地轴是倾斜的,倾斜角度约为 23.5 度,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约为 66.5 度,不垂直。
B 解析: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
D 解析:地球自转时,不同经度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时间差异。
D 解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D 说法错误,其他选项说法正确。
A 解析: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B 解析: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现象。
B 解析:五带的划分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
二、判断题
F 解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该说法错误。
F 解析: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该说法正确。
T 解析: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主要原因)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影响的是昼夜等,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昼夜现象,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从而产生四季变化,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不是正圆形,该说法错误。
F 解析:由于地球是球体且地轴倾斜,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在同一时间是不同的,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地轴的倾斜角度大约是 23.5 度,该说法正确。
T 解析: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区时间不同,产生时间差异,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该说法错误。
F 解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该说法错误。
T 解析: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该说法正确。
三、填空题
自转;公转 解析:地球时刻进行着两种基本运动,即绕地轴的自转和绕太阳的公转。
昼夜交替;时间 解析: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出现,同时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时间存在差异。
倾斜;保持不变;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解析: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及方向不变是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四季等现象。
北回归线;长;短 解析: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一年;一天 解析:地球公转周期约为一年,自转周期约为一天,这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时间特征。
四、连线题
昼夜交替 —— 地球自转
四季变化 —— 地球公转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 地球自转
时间差异 —— 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移动 —— 地球公转
解析: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现象;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等现象,据此连线即可。
五、简答题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表面朝向太阳的一侧被照亮,形成白昼;背向太阳的一侧照不到太阳光,形成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的各个地方就会交替出现白昼和黑夜,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解析:从地球的不透明性、太阳光的照射以及地球自转三个方面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逻辑清晰。
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这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为夏季;此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为冬季。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情况相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解析:重点说明地轴倾斜和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四季变化的关系,解释清楚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原因。
相同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两种运动同时进行。不同点:(1)绕转中心不同,自转绕地轴旋转,公转绕太阳旋转;(2)周期不同,自转周期约为一天,公转周期约为一年;(3)产生的现象不同,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现象,公转产生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等现象。
解析:从方向、同时性等方面找相同点,从绕转中心、周期、产生现象等方面找不同点,对比清晰。
六、实验题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材料: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小贴纸(标记一个地点)
实验步骤:(1)将小贴纸贴在地球仪的某个位置,代表一个城市。(2)打开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一半被照亮(代表白昼),一半处于阴影中(代表黑夜)。(3)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观察小贴纸标记的城市是否会交替出现在照亮部分和阴影部分。
实验现象: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小贴纸标记的城市会交替进入照亮部分(白昼)和阴影部分(黑夜)。
实验结论: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使得地球上的某一地点交替接受太阳光照射,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解析: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如何导致昼夜交替,实验现象明显,结论准确。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现象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一根绳子、一个支架(或用手拿着绳子一端固定)
实验步骤:(1)将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地球仪的地轴上(确保地球仪能绕固定点转动,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并使地球仪的地轴保持倾斜(倾斜角度约 23.5 度),且倾斜方向不变。(2)打开手电筒,固定手电筒的位置,代表太阳。(3)将地球仪放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区(如北半球、南半球)被手电筒照亮的情况和光照强度。(4)记录不同位置时,北半球获得的光照情况。
实验现象:当地球仪位于 “夏至” 位置时,北半球倾向太阳,被照亮的面积大,光照强;位于 “冬至” 位置时,北半球偏离太阳,被照亮的面积小,光照弱;“春分” 和 “秋分” 位置时,南北半球被照亮的面积大致相等,光照强度适中。
实验结论: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解析:该实验重点模拟了地轴倾斜和地球公转的结合,通过观察不同位置的光照情况,理解四季变化的成因,实验设计合理,能有效模拟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