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拔高练高考模拟练 1.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B.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C.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一致通过了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此举 ( )A.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提升了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3.2020年11月,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全球贫困状况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 )A.解决了全球性贫困和冲突加剧问题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C.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D.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4.2018年以来,大陆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帮助台商台企拓展大陆内需市场。截至2022年6月,41家台资金融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53家台企在大陆上市。这说明( )A.“一国两制”在台湾成功实践B.两岸融合发展逐步走深走实C.和平方式是统一必由之路D.“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5.下表摘录了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外交活动的举办反映了当今中国致力于( )时间 地点 外交活动2017年 北京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2018年 北京 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2019年 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A.主动与各国进行体育文化交流B.参与全球的治理和加强国际合作C.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6.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C.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7.在当今时代背景下,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又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B.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C.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8.2023年3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的《中国开始像全球大国那样行事》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不过,该国正在展现新的自信,准备将志同道合的国家吸引到自己一边,并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这说明我国( )A.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B.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C.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D.外交宗旨是实现睦邻友好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现代化目标的表述。时间 表述1953年 要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64年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9年 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们姑且用个新词,叫做“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1987年 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分别代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2007年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22年 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据谢冰《建国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认识的历史演进》等整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现代化目标”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高考模拟练1.D 2.C 3.C 4.B 5.B 6.D 7.B 8.C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上投入多、增效快,有利于人人参与文化创造、人人享受文化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共享发展,故选D项;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而非文化事业,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没有明确不同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具体改变情况,排除C项。2.C “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项正确。3.C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C项正确;“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脱贫攻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4.B 根据材料可知,大陆支持台胞台企到大陆投资和进行其他商贸活动,有利于加强两岸经济联系和合作,反映了两岸融合发展逐步走深走实,B项正确。5.B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活动,加强国际合作,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体育”,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外交活动,并非限于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D项。6.D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即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故选D项;中国并没有放弃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1991年冷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联合国无关,排除C项。7.B 根据材料可知,G20引入了中国智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等,这有利于提升全球治理能力,B项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于二战后,排除A项;“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只是中国智慧的一部分,排除C项;“打破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8.C 由“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这是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的结果,C项正确。9.答案 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现代化目标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1分)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因此现代化目标重点突出工业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经历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中共中央更加注重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3分)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中共中央对现代化的难度和时间重新进行了评估,适当降低了现代化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开始关注政治、文化方面的现代化,注重社会的均衡发展。(3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在此情况之下,现代化目标又增添了新内容,涵盖了社会内部的和谐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3分)总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目标的表述是不同的,体现了党对现代化目标认识不断深化的趋势。(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围绕“现代化目标”的主题来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的能力。首先,学生要阅读材料,根据时间先后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目标表述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现代化目标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现代化目标表述的逐步调整体现了对国情认识的深化、党对现代化目标的不同表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等。然后,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与党的认识等角度分析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目标的不同表述,注意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最后,总结升华。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