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上)第四单元 专题强化练2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含答案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必修上)第四单元 专题强化练2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含答案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简介

专题强化练2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              
1.明英宗冲龄即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制定经筵,规定内阁学士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至文华殿向皇帝讲经。明人十分注重经筵,认为“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之所也”。明朝的经筵反映了(  )
A.士大夫借经筵制约皇权
B.君相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贤臣佐明君的理想政治
D.重儒崇师成为主流思想
2.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这体现了(  )
A.生产方式更新   B.小农经济解体
C.人身依附加强   D.经营理念守旧
3.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明代杭州的富人设有机坊,雇佣织工数十人进行纺织。 ▲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文化。 ▲黄宗羲等反对君主专制。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外来文化的广泛传播
C.社会转型因素的萌发
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4.清代政治家纪昀(1724—1805)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强调道德说教甚至因果报应思想,对于朝政和官场亦有所揭露和抨击。这表明了纪昀(  )
A.对传统礼教的反叛
B.兴利除弊的入世情怀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5.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使用的几何术语:点、线、面、平行线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中学西渐成就显著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繁重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统治疆域的扩大
7.据记载,明朝两百多年间,曾十八次修筑(修补)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隔明朝最后一次修筑长城已近百年,工部提议修筑长城,遭到康熙帝的回绝。康熙帝拒修长城主要是基于其 (  )
A.具有“天下一家”的民族观
B.对明长城防御功能的贬低
C.推进政治统一的战略考量
D.推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2.A 3.C 4.B 5.D 6.A 7.C
1.C 由“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之所也”,可看出设置经筵的目的是增进皇帝学养和德行,期待将皇帝培养成英明之主,寄托了贤臣佐明君的政治理想,故C项正确。A项错在“制约皇权”一词,排除。朱元璋已废除宰相,排除B项。D项曲解了题干主旨,排除。
2.A 据材料“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晓的经营方式与传统农业经营不同,但是获取的利润却颇为丰厚,体现了生产方式的更新,A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更新,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排除C项;谭晓的经营理念在当时具有创新性,排除D项。
3.C 材料显示这一时期出现了雇佣生产关系、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出现了反对专制的思想,这表明社会转型的因素萌发,C项正确;明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B项错在“广泛”,排除;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D项。
4.B 纪昀多次强调道德说教甚至因果报应思想,对于朝政和官场亦有所揭露和抨击,这表明他关心社会问题,具有兴利除弊的入世情怀,故选B项;题干中强调道德说教是基于传统礼教,而不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排除A项;纪昀的主张是对整个社会兴利除弊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政治诉求,排除C项;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个性和个人利益,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D项。
5.D 据材料“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可知,中西文化进行了双向交流,D项正确;明朝后期以来,对外政策走向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排除A项;“中学西渐”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东西差距逐渐缩小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6.A 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改土归流”与促进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改土归流”与统治疆域的扩大无关,D项错误。
7.C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时期多次修筑(修补)长城,而康熙帝拒修长城,这是因为他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有助于局势的稳定,体现了其推进政治统一的战略考量,故选C项;明朝也具有“天下一家”的民族观,排除A项;贬低长城的防御功能曲解了材料主旨,排除B项;康熙帝拒绝修长城与休养生息经济政策关联较小,排除D项。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