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复习提升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商王既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C.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2.《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易错点2 不能准确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3.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4.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他们的思想主张(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易错点3 不能准确理解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6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6.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内容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1.B 2.B 3.A 4.A 5.C 6.C1.B 据材料“商王既是人……又是群巫之长”可知,这反映了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B项正确。商朝的人事实际上由统治者主导,A项错误;祭神是商王垄断神权和强化王权的手段,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D项错误。2.B 材料“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反映出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故B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形成于夏朝,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易错分析 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3.A 据材料“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可知,纵横家在宣传自身观点过程中,也借鉴了儒家关于仁、义的主张,说明当时诸子百家之间存在借鉴关系,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仁政、德治等治国理念并未得到统治者支持,排除B项;据“游说君主”可知,仁、义是对君主的要求,而不是对个人的要求,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相互借鉴融合,而不是相互争辩对立,排除D项。4.A 荀子和墨子皆主张国家管理者要有一定品德,并且按照才能大小给予官职和俸禄,反映了思想家们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积极提供各种治国方略,重构社会秩序,故选A项;墨子代表平民阶层利益,排除B项;主张中央集权的是法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才选拔机制,排除D项。易错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互相争论、批判,但各家在争论的同时,又互相吸收、融合,如儒家荀子的“礼”是吸取了法家“法”的内容,法家韩非的“道”是改造了道家老子的“道”,汉及以后社会中的儒法合流,也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的相互对立、互相吸取的过程中形成的。5.C 王国与郡成为国家直接辖区,这一变化发生于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说明朝廷解决边患条件更加成熟,故C项正确。本题学生容易误选B项,分析表格数据,可看出这一时期郡的数量在急剧增长,而郡隶属中央,因此,学生会据此认为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革,这样表述忽视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内涵,中央行政突出的是中枢权力运行机制,表格涉及的是地方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排除A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易错分析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虽然越分越多,但其范围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失去了反抗中央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并未废除王国。同时汉武帝还通过调整王国官职、酎金夺爵等政治、经济手段削弱王国。6.C 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本题学生容易错选B项,因为表格反映出汉朝中央不断裁撤地方王国职官以及降低地方职官地位与待遇,容易让学生推导出有助于节约中央财政支出,从而忽略了汉初以来地方王国势力不断增强、威胁中央集权的现象,故B项错误。当时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材料中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故A项不是出发点,排除。D项错在“废除”,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