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上)第一单元 专题强化练1 西周至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必修上)第一单元 专题强化练1 西周至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简介

专题强化练1 西周至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的诸侯,与商王是形式上的被支配与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王室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
D.王权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2.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  )
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3.某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推行了三种制度:官吏的任用,一般采用俸禄制度;对于功臣的赏赐,已开始用黄金货币;建立了公文用玺(官印)和发兵用符(虎符)的制度。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
B.已具备争霸战争的条件
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D.政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4.秦自立国以来,一直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袭扰。最初秦国为防范犬戎的进攻,在边境设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来演变成郡县。由于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周边民族的袭扰,所以秦国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这说明郡县制的设立源于 (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防范周边民族的袭扰
C.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
D.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
5.皇帝诏书在汉武帝时先由尚书郎起草,随后再经尚书令缮写,经令仆审核后,递呈于皇帝,经其画朱钩同意后,再度缮写,封以玉玺和上书令仆之印,随后发往丞相、御史府或三公府执行。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 (  )
A.尚书机构成为行政中枢
B.三公九卿的职权被中朝取代
C.文书制度制约行政效率
D.皇帝意见贯穿了决策的始终
6.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诏曰:“今遣博士大夫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详问隐处亡位(被埋没而不任用的人),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这可以用于说明,汉武帝时期(  )
A.政府施政以救济为核心
B.中央监察权力下移
C.地方社会秩序日益紊乱
D.重视整顿地方吏治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D 2.D 3.A 4.B 5.A 6.D
1.D 题干强调商朝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而西周则是有血缘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可以使得王权统治得到一定强化,故选D项;西周时期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相比于商朝时期是加强,而不是式微,排除A项;商周统治方式都属于奴隶制统治方式,排除B项;西周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新体制,排除C项。
2.D 据材料可知,世卿贵族势力越强,国君非正常死亡率越高,表明世卿贵族势力发展威胁国君地位,说明当时传统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反映出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故选D项;封建化是封建生产方式确立过程,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各国生产方式差异,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世卿贵族势力发展对国君的威胁,没有体现其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确立,排除C项。
3.A 战国时期形成了“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制度,这就形成了国君对各级官吏可以随时任免、选拔的局面;同时,公文用玺制度推行,使大权集中到国君手中。这些措施导致中央集权国家机构逐步形成,故选A项。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性质的战争,排除B项;“社会结构”指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材料涉及的是战国时期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排除C项;政治模式根本性变革指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该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D项。
4.B 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秦立国以来设置郡县来应对,说明郡县制的设立源于防范周边民族的袭扰,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体系,设置郡县并非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排除A项;犬戎不是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郡县制的设立是为防范周边民族威胁,并非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皇帝诏书经尚书郎起草、尚书令缮写、令仆审核、皇帝同意后再度缮写、盖玉玺和尚书令仆之印后,交由丞相、御史府或三公府执行,体现了武帝时期尚书机构成为行政中枢,故选A项;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强调武帝时期尚书机构成为行政中枢,未体现行政效率变化,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D 根据“今遣博士大夫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可知,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派遣“刺史”巡查地方,以整顿地方吏治,D项正确;“以救济为核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不能看出监察权力下移,排除B项;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