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上)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提升(含答案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必修上)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提升(含答案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简介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全面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影响                
1.隋炀帝征民夫百万开凿通济渠,纵向连通了黄河和淮水。唐朝该段运河被称为“汴河”,诗人王建曾作《汴路即事》描绘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据此可知(  )
A.唐朝较隋朝更重视民生
B.中外交流以大运河为载体
C.朝廷意在促进北民南迁
D.大运河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2.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李敬方认为开凿大运河(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具有双重影响
C.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D.促进南北交流
易错点2 不能准确理解藩镇的影响和特点
3.唐朝元和年间,李愬雪夜下蔡州,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随后,朝廷又平定了淄青镇李师道叛乱;接着,朝廷又采取分割强藩大镇的方法来削弱藩镇。这些举措(  )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B.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治理
C.得益于租庸调制的实施
D.一定程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4.唐朝中后期,朝廷在各藩镇设有监军院,各藩镇在长安亦置进奏院。部分藩镇将帅的拥立都要得到监军使认可,并由他们奏报中央批准。进奏院是藩镇驻京办事机构,负责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呈递本镇表文。由此可见,监军院与进奏院的并存(  )
A.彰显了朝廷与地方矛盾的缓和
B.体现了藩镇游离性与依附性的双重特点
C.为唐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实力
易错点3 不能准确理解三省六部制与皇权的关系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
A.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
B.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6.唐高祖、唐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尚书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是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
B.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
D.尚书省是事实上的决策机构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D 2.B 3.D 4.B 5.B 6.B
1.D 通济渠连通了黄河和淮水,王建的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说明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对民生的态度,排除A项。大运河属于内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大运河对商品经济的影响,而非人口迁移,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大运河也便利了统治阶级对江南地区人民的剥削,因此,李敬方认为开凿大运河具有双重影响,故B项正确。A、D两项只是体现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够全面,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
易错分析   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给百姓带来苦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另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大运河也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3.D 据材料可知,李愬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朝廷平定淄青镇李师道叛乱,朝廷采取分割强藩大镇的方法来削弱藩镇,这些举措一定程度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举措没有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排除A项;地方藩镇并不一定在边疆地区,排除B项;此时租庸调制已被废除,排除C项。
4.B 材料中提到,藩镇在长安设立进奏院,这是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和呈递表文的机构,这直接表明了藩镇对朝廷的依附性;部分藩镇将帅的拥立需要得到监军使的认可,并由他们奏报中央批准,这一方面显示出监军院对藩镇人事任免具有一定干预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藩镇在人事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或游离性,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复杂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朝廷与地方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唐朝灭亡与监军院和进奏院并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易错分析   藩镇割据局面之下,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能有效缓解朝廷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需要,更有效执行军事防御任务,一定程度上延续唐朝统治。但藩镇割据严重削弱唐朝国力和中央集权,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5.B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政事堂是最高议事机关。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政府法令,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然后由皇帝敕批,再由政事堂盖上中书、门下的印章,最后下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B项正确。“杜绝了皇帝主观臆断”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唐代中枢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D项错误。
6.B 据材料信息可知,政事堂议政时,尚书省仆射具有重大影响,说明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所以“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B项正确;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同“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唐朝“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排除D项。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