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B D C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C B B D D B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30分。
21.
示例:
春联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着历史的发展,承载着时代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春联中“庆新生”“努力建设新中国”等内容表达了人民对于社会解放、获得新生的欢庆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成为新中国成立的时代记忆。
建国初期,国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春联中“互助组”“高级社”等内容展现了国家建设的新面貌,成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时代记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春联中“改革送福”“开放致富”“十年巨变”等内容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记忆。
22.(1)变化:①建国初期国家允许公民自由迁徙,实施“一五”计划期间限制农民进城;②1958年—1984年实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政策;③1984年以来允许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原因:①实施“一五”计划时期城市人口增加,生活物资紧缺;②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2)作用:①为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大量劳动力,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②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
23.(1)下降:左倾错误路线;大跃进运动;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
上升:八字方针的调整;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2)特点:总体不断推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义:推动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的城镇化提供中国方案;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在研究中得出以下认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社会主义的因素+政党共识+政治平衡=某一文献。该文献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在当时有利于A. 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B. 激励抗美援朝将士
C. 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 D. 击退外来武装干涉
3.下图为1951年的绘画《大黄牛》,画中的文字为:“大黄牛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此画与下列哪一史实相关(  )
A. 土地改革 B. 减租减息 C. 三大改造 D. 一五计划
4. 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然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
A. “一边倒”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真实亲诚”理念
5.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开场白,在承认各国间存在差异和分歧的前提下,强调通过寻求共同点来促进合作和团结。这(  )
A. 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B. 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益
C. 推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D. 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
A. 中共已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C.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实现
7.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为此,国家推行了(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斯大林提出“苏维埃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俄国唯一可能的革命政权”。中国的《共同纲领》序言写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这一变化(  )
①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③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④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9.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
A. 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 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 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10.1973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3.3%,钢产量1973年比1972年增产近200万吨;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84%,其中粮食增长10.2%,棉花增长308%;平均每个农民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增长5.8%。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得益于(  )
A. 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 B. 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C. 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 D. 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1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打开新局面,与日本、美国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民经济实力大增 B.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C. 外交原则根本变化 D. 经济体制巨大变革
12.1956—1976年之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句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13.2023年4月23日,旅美20年的大熊猫“丫丫”回到祖国怀抱。1972年4月我国也赠送美国两只熊猫“玲玲”和“兴兴”,中美“熊猫外交”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促成“玲玲”和“兴兴”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 B.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 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4.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 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 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C. 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D.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5.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体现了中国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
A. 愿意与英国协商香港主权归属 B.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
C. 秉持以和平方式为主妥协态度 D. 期冀于国际社会解决香港问题
16.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  )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7.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
A. 解决了中国革命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B. 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 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18.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回溯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以下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②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③“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2007年,中国外交部领事司领事保护处升格为领事保护中心,负责海外公民、机构安全和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统筹协调。2014年,外交部开通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全天候、零时差、无障碍地向海外中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与咨询服务。这些举措
①保障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②建立起了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③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
A. 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
C.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联中的中国记忆无联不成春,有联年更浓。写春联、贴春联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如表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春联摘编。
时间 春联
1949年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努力建设新中国,彻底改造旧作风
1956年 互助组共同致富,高级社更进一步祖国建设跨骏马,城乡面貌换新颜
1978年 辞旧岁转移工作重点,迎新春加快建设步伐五谷丰登万家欢,百业俱兴万民乐
1981年 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百元改革送福福临天下,开放致富富遍神州
1989年 十年巨变九州开盛景,四野新风五湖荡春潮党风端正千家福,社会文明万户春
——摘编自莫非《春联的历史和创作》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春联·记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现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
材料二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宽并改善农民工的进城条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
——摘编自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5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历年城镇化率
(单位:%)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1978~1991年的缓慢推进、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过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进、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8.13亿人,约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镇人口的26%,对世界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低水平到全覆盖、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的转型,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红键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960~1965年城镇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原因。(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5分)
第1页 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