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6张PPT)16、 诫子书此文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篇旨在劝诫、劝勉的家书,辞约意丰,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作者总结的三个成才条件,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极具指导和启发意义。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把握还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运用讨论法解决问题,教师需及时点拨难点,帮助学生厘清行文思路,并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说明导入新课读下面的对联,猜猜写的是哪位名人?。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导入新课诸葛亮——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每个同学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儿子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整体感知——作者简介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整体感知——作者简介《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整体感知——作品简介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整体感知——背景资料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劝诫儿子书信整体感知——题目解读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整体感知——文体知识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2.读出感情,流畅自然。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用“/”划分节奏。【断句方法指导】(1)文言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上去的。要关注对偶句与四字一断的句子。(2)根据语义、语录体的特点,句式特点,“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来进行断句。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找名词句中名词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如:君子、穷庐2、找虚词句首发语词、句尾词、关联词如:(夫);(也);(则、以、与)3、找修辞对仗(近义词、反义词)如:广才、成学主/(否定词)谓(/)宾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提示长句停顿。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诫子书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品德高尚的人。操守、品德。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整体感知——翻译课文【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整体感知——翻译课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增长才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振奋精神。励,振奋。修养性情。治,修养。【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整体感知——翻译课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岁月。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整体感知——翻译课文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行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学习名词,学业名词,行为动词,行走一词多义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1)非学无以广才词类活用(2)非志无以成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名词用作动词,立志)(3)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4)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1.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跟“快”相对)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古今异义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句式倒装句:将复何及宾语前置,即“将复及何”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精读细研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精读细研——品析课文精读细研——品析课文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需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5.文章开头就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何作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它强调了“静”和“俭”对于培养君子美好品性的重要性。精读细研——品析课文6、作者强调了“宁静”、 “淡泊”与“明志”“致远”的关系,“静”、“志”“学”“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精读细研——品析课文8、“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精读细研——品析课文“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父亲对儿子“聪慧可爱”的殷殷之喜和因儿子“早成”恐其成不了“重器”的隐隐之忧。精读细研——品析课文资料链接9、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时间,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精读细研——品析课文10、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精读细研——品析课文11、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精读细研——品析课文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精读细研——品析课文1.“静”是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请谈一谈对“静”的理解。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表见解。精读细研——合作探究(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2)“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精读细研——合作探究(3)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2、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精读细研——合作探究3.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读细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概括中心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课堂小结——学后感悟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正反阐述,对比鲜明。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课堂小结——写作特色诸葛亮在此文中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对我们后人也有警示作用。现实社会中充满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课堂小结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静、学、志(正面)证明论点 修身:淫慢、险躁(反面)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拓展阅读积累四字美词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学以广才 励精治性拓展阅读拓展阅读诫外甥书诸葛亮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拓展阅读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拓展阅读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拓展阅读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 淡泊.(bó) 险躁.(zào) 修.(xiū)身B. 致.(zhì)远 枯.(kū)落 养德.(dé)C. 淫.(yínɡ)慢 穷庐.(lú) 悲.(bēi)守D. 励.(lì)精 治.(zhì)性 遂.(suì)成C布置作业——当堂检测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 (4)险.躁则不能治.性 明确,坚定。 增长。 放纵。 轻薄。 修养。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5)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意志。 岁月。 3、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布置作业——当堂检测4. 用课文原句填空。(1)《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 ,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 ”。(4)《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解析】“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作者惜时的观点。D布置作业——当堂检测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课外读读诸葛亮的作品。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诫子书.mp3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16课《诫子书》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