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讲坛:让课程栖息于温厚的人文土壤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校长讲坛:让课程栖息于温厚的人文土壤里

资源简介

让课程栖息于温厚的人文土壤里
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各位同行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课程栖息于温厚的人文土壤里》。我们先由一粒种子开始说起,在我从事教育的30多年的生涯里,我一直笃定教育就是农业,就是一个生命在影响另一个生命。前面一个生命指的是园丁、是老师,另外一个生命指的自然是我们的孩子。是,孩子就是一颗带着生命的独一无二的种子,孩子就是一颗即将发芽、即将破土而出,随后绿意盎然、生机无限、充盈着生命的,带着人类希望和梦想的种子。由于这种信念,我对种子的关注有了宗教般的虔诚。
十年前我参加了联合国教工委组织的一个关于绿色可持续的课题,在这次课题中我无意中浏览到一段视频,大意就是说人类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全面的掌握种子的自然生长规律。美国科学家开始了一项疯狂的“乌托邦”式的科研计划,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科研计划呢?就在探索太空殖民中,如何构建封闭的生态系统,最终发现了各种种子的生长技术,火星种植计划终于成为了美好的现实。对此,我惊叹不已。火星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地表被赤铁矿覆盖,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常年温度摄氏零下六十度,沙尘悬浮其中,每年经常有沙尘暴发生。这般恶劣的环境,能让一粒种子茁壮生长?这是什么黑色科技!
两年前由于种子的情缘,我到一个农业创客公司参观,这个农业创客公司对农业的探索和创新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这十年里,他们引进了美国的火星种植技术,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光控、环控技术,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控制的全封闭的植物生长箱。这样就实现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种植蔬菜、水果的可能,他们还率先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全景遥感,还有通过一切智能手段调节植物生长箱里的温度、湿度以及它们热照的强度长短,可以模拟太阳光,模拟各种自然条件。
而且他们还可以调整天然营养液的配方,针对不同的作物,蔬配置不同配方的营养液,营养液中添加的微量元素,不仅有效增加作物的口感和营养,同时也是将微量元素通过食物的吸收,从无机转向有机的一个过程,更利于人体吸收。望着植物生长箱里面的那些植物,最后生成多种色彩的花卉,多种口味的水果,还有各种形状的蔬菜,然后它们直接进入现代的家居,进入到我们的家庭,为我们提供了绿色生态食品,我彻底折服了。
科技农业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说教育关注的不是今天,而是明天。好客的农业科学家将从植物成长箱里采摘出来的新鲜的生菜放于锅中煮熟,我竟然吃出了巧克力的味道和牛奶的味道,这就是现代科技。但是我当初想得最多的不是吃,而是如何把现代的科技引进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里,融入到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走进我们学校的课堂里,让农业、科技走进课堂里,让孩子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见证生命的成长,对未来有更多的创想和憧憬。
为了孩子的明天,我就跟志同道合的教育者一起去研究微课程,我们设立了这个小目标后,我们还有一个大目标,就是创建全国第一家农业创客中心,在流行的steam课程环境下,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农业创客课程!让独一无二的校本课程在种子里找到灵感,在创想中实现可能。
我真的不是在说教育童话。大家看看,有一幅图,种子旅行馆已经矗立在西山小学的绿色植物园里,十几排植物成长箱安放一类,能够陈列一千多种种子的种子银行正在装修,种子课程的设计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憧憬着不远的将来有一门叫“种子”的课程将出现在西山小学的课程体系里。我想把这个课程分成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就是《种子的奥秘》,存放许许多多的种子,让孩子们认识种子,这些种子可以是语文书里提到植物的所有种子,也可以是孩子们从家乡带回来的种子,当然我们还会有一些新奇的种子,比如最大的植物种子——复椰树的种子,还有一种最特别的种子——青蒿的种子,而且在青蒿种子的旁边,我还会放一张屠呦呦的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照片,放在那里,也当做是对孩子们的一种鞭策……种子静态展示区整体设计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我们将征询华南农业大学科学家的意见,参观的解说词由师生共同设计,每次“导游”,让学生组织安排,自主创编解说词。
第二个板块是《种子的实验》,我在学校里成立农业创客社团,让农业科学家指导学生进行种子生育的实验,有一天西山小学有一位天才少年种出一个正方形的西瓜,我想这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第三个板块,就是《种子的旅行》,这里讲的种子的旅行,不是它的一个生命周期,而是一个大型的,每个孩子都要参与的种子种植体验课程。每到开学,校长和班主任发给每个孩子一个信封,里面装有植物的种子,孩子回到家里以后把种子种到花盆里,根据我们的种子的公约、种子的注意等事项把种子种好,呵护其成长,然后用画笔、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等它成长好之后,把它搬回学校里,装点校园。当然我们还会设计一些微课程,把孩子们的一些美画、美人、美图,放到网上一一展现出来。我们还会把这些体验课程里面的种植技术与文学、艺术、科学等元素以及对生命呵护与敬仰生命契合在一起。
什么意思?大家看看这幅图,是向日葵,我可以设计一个内容,我让学生回到家里去找十篇认为描写向日葵最优美的散文和诗句,然后拿到学校来分享,这样的课程带给了孩子的肯定不只是无穷的兴奋和快乐。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同情,是一种悲悯,是一种担当,是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生命的呵护关爱与包容,我觉得这是对的。也有人说课程与课堂重要的不是对知识的识记与积累,而是对人格的训练与精神的涵养,我也认为说得太好了,所以我们种子课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日积月累,也来源于西山小学老师对核心素养的集体智慧,更重要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在关注自身课程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内在人文土壤。
刚才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说到,我这里再重复一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课程中孕育,在课堂中生长。我记得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王红教授问过我一个问题,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什么要开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为什么一位医生要去学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有意义吗?我觉得她这个问题,其实在启迪我,哈佛大学的学生除了学医学技术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文底蕴,这些医生要敬畏生命、学会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并且要悲悯在病痛中煎熬中的那些患者,悲天悯人对医生来说何等的重要。
我们种子的课程,人文性体现在哪里?除了实际种子的有关的知识和思维训练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是它在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包括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对探索的热情,对美好事物的分享,对伟大科学家的尊重……前面提到将西山学子从家乡带回的植物的种子,要在种子银行里静态展示出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的学生68%是非顺德籍贯的学生,家乡遍布广东省外的33个省级行政单位,以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居多。因父母工作,孩子到顺德求学,顺德成了第二故乡,理所当然要热爱它。但是第一故乡呢?我们要通过种子去提及他,让他想起故乡的亲人,想起故乡的爷爷奶奶,最关键的要留存那份美好的令人魂牵梦绕的乡愁。因为那份乡愁是孩子父母的根,也是孩子父母的魂。
当记者在采访中问到:“我们小学教材里面为什么要增加这么多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国家教育部的专家这么铿锵有力的回答:“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让无数的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要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那么我们种子课程的底色在哪?我想,种子课程除了让种子引导孩子们去贴近自然之外,让他们回到生命最开始的地方之外,还有就是它的课程底蕴,给它包裹上一层厚厚的人文土壤,这份人文土壤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刚才提到的好奇、乐趣、分享,但不只是这些,还有公平、公正、善良、厚道、诚信等等。这些人文的土壤对课程来说,非常重要,人文土壤是孩子们生命的根基,是支持幼小生命持久前行的力量。我还想说“人文土壤”是“孵化器”,是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的“孵化器”,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而且种子课程完全吻合百年西山倡导的“绿色教育”的核心——健康、可持续,种子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充分散发着人文的光芒。
如今的西山小学,课程完全实现校本化、体系化,已经有了完整的绿化生态课程群,它包括充分高度校本化的国家基础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社团类拓展性课程,创想丰富的探究课程(如创客课程与梦想课程)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课程同样栖息在温厚的“人文土壤”之中,正以强大的力量温暖着每个孩子,提升着学生全面素养。其中,学校研究的拓展课程有些另类,如在广府话流行的地区我们还设计了例如《粤语诵经典》。在顺德,百分之三十七为原顺德居民,使用粤语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氛围和默契。新顺德人扎根本地,为经济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他们更需要的是融进这个地方,有一份自己的归属感。他们的子女在顺德出生,在顺德成长,语言相通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一份归属感。“入乡随俗”,新顺德人的子女更需要适当了解和学习本土的优秀文化包括人文精神,这有利于他们融入大集体,更具幸福感。相信这类课程,对学生增强爱国爱乡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扩大国际视野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引发出了用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的教育思想,设计出了推动孩子自然成长、积极探究的种子课程,把握到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重要一环——课程必须栖息在温厚的“人文土壤”之中。我想设计这些有创意的课程,有创意的思维,它的动机是什么?是我们西山所有老师们庄严的教育使命——为孩子们健康、幸福的成长,裹上厚重的温暖的底色,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