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卷
1.(2025·河源模拟)如题图所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材料属于
A.合成材料 B.天然材料 C.金属材料 D.复合材料
【答案】C
【知识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 合成材料是人工通过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青铜不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B. 天然材料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未经深加工的材料(如木材、石材),青铜是人工冶炼的合金,不属于天然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青铜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符合题意;
D. 复合材料由两种及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如玻璃钢,青铜不属于复合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青铜属于合金,金属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2.(2025·河源模拟)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徐寿 C.闵恩泽 D.拉瓦锡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 张青莲的贡献主要是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故不符合题意;
B. 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故不符合题意;
C. 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故符合题意;
D. 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我国科学家的贡献,结合题意分析。
3.(2025·河源模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
A.护目镜 B.热烫
C.明火 D.用电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和爆炸实验
【解析】【解答】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且可能会有火星溅出,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所以在进行该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来保护眼睛,故不符合题意;
B. 木炭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实验过程中接触到高温的容器或燃烧的木炭有可能会导致烫伤,因此需要标记热烫图标来提醒实验人员注意避免烫伤,故不符合题意;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本身就是明火现象,木炭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实验中需要注意防火,防止火灾的发生,所以明火图标在该实验中是需要标记的,故不符合题意;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主要是利用木炭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电力设备,所以用电图标在该实验中不需要标记,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4.(2025·河源模拟)化学用语是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A.锰元素:MN B.2个氮分子:2N
C.2个镁离子:2Mg2+ D.3个氧原子:O3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锰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为Mn,故不符合题意;
B. 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2N表示2个氮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 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故符合题意;
D. 3个氧原子表示为3O,O3表示臭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则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则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则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5.(2025·河源模拟)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合理使用化肥 B.回收废旧金属
C.大力植树造林 D.野外焚烧垃圾
【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 应该合理使用化肥,这样可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B. 回收废旧金属既能节约金属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 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D. 野外焚烧垃圾易发生火灾,且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环境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减少污染环境的方法,进行分析。
6.(2025·河源模拟)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用来预测常见金属的某些化学性质。请你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是
A.铜和稀硫酸 B.铝和硫酸镁溶液
C.锌和稀盐酸 D.银和硝酸铜溶液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之后,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的活动性比镁弱,铝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发生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位于氢之前,即锌的活动性比氢强,所以锌能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符合题意;
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的活动性比铜弱,银不能与硝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7.(2025·河源模拟)下列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操作错误的是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制取二氧化碳
C.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
D.检验氧气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反应,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故错误,符合题意;
C. 氧气和二氧化碳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特点,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实验室中长颈漏斗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8.(2025·河源模拟)“东方艺术明珠”敦煌莫高窟壁画所用的颜料以天然颜料为主、下表是常用的两种颜料的信息,请完成8~9小题。
颜料(颜色) 石黄(黄色) 靛蓝(蓝色)
主要成分
(1)石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如图是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外电子数为33 B.中子数为33
C.砷原子质量为74.92 D.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2)靛蓝的主要成分是,关于表示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表示一种物质 B.该物质由分子构成
C.该物质含有氮分子 D.该物质含四种元素
【答案】(1)A
(2)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砷的核外电子数为33,故正确;
B. 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砷的质子数为33,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故错误;
D. 由“石”字旁可知,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2)A. 为化学式,表示靛蓝这种物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靛蓝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靛蓝分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靛蓝由靛蓝分子构成,每个靛蓝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不含氮分子,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由化学式可知,靛蓝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B、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2)A、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分析。
B、C、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1)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砷的核外电子数为33,故正确;
B. 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砷的质子数为33,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故错误;
D. 由“石”字旁可知,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2)A. 为化学式,表示靛蓝这种物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靛蓝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靛蓝分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靛蓝由靛蓝分子构成,每个靛蓝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不含氮分子,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由化学式可知,靛蓝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5·河源模拟)载人航天器中处理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将与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B.乙、丁都属于有机物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 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错误;
B. 乙是二氧化碳,不属于有机物;丁是水,也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故错误;
C. 从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前有二氧化碳分子和氢分子,反应后含有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正确;
D. 根据微观示意图,甲是氢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丁是甲烷,将其转化为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2H2O+CH4,参加反应的甲(H2)、乙(CO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4:1,而不是1:1,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错误;
B、有机物通常是指含碳的化合物,但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无机物之外。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
D、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参加反应物质的分子个数比。
10.(2025·河源模拟)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化学“消消乐”游戏,点击其中某一格时,该格能与发生反应的相邻物质一起消失(反应条件为常温、加热或点燃)。点击“”后剩余物质有
H2O CO2 SO2
Mg O2 CO
NaCl P Ca(OH)2
A.CO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化学“消消乐”游戏,点击其中某一格时,该格能与发生反应的相邻物质一起消失。
与相邻的物质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镁和磷等物质,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所以点击“”后剩余物质有,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11.(2025·河源模拟)在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不溶于水
B 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 炒菜时使用加碘盐 预防甲状腺肿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水中溶解的氧气量不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厨余蔬菜、果皮垃圾等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水蒸发得就越快,衣服干得就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炒菜时使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预防甲状腺肿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B、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是因为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分析。
12.(2025·河源模拟)溶液可用作植物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请完成下列小题。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的质量 10 20 30 4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60℃时的溶液降温至40℃,一定有晶体析出
D.6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答案】(1)D
(2)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由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即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约为32g,所以①②③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④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D。
(2)A.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则②中加入的20g硝酸钾完全溶解,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向上,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60℃时的溶液降温至40℃,降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但是溶液状态未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错误,符合题意;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10g:100g=11:10,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1)根据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2)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饱和溶液降温,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进行分析。
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出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1)由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即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约为32g,所以①②③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④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D。
(2)A.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则②中加入的20g硝酸钾完全溶解,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向上,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60℃时的溶液降温至40℃,降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但是溶液状态未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错误,符合题意;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10g:100g=11:10,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5·河源模拟)某学习探究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石灰石的状态 稀盐酸的浓度 温度/℃
① 块状 10% 20
② 块状 20% 20
③ 粉末 10% 20
④ 块状 20% 40
A.①④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 B.②③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
C.①③探究石灰石状态的影响 D.③④探究温度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①④中稀盐酸的浓度、温度均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故错误;
B.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②③中石灰石的状态、稀盐酸的浓度均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故错误;
C.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①③中石灰石的状态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变量唯一,能探究石灰石状态的影响,故正确;
D.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③④中石灰石的状态、稀盐酸的浓度、温度均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温度的影响,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变量是一种,其他完全相同,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14.(2025·河源模拟)我国使用木炭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中曾记载:“炭,烧木留性,寒月供然(同“燃”)火取暖者,不烟不焰,可贵也。”在古代,“木炭”作为燃料不但用于日常生活,还用于金属的冶炼。
(1)“寒月供然火取暖者”说明“木炭”具有   性。
(2)铜的冶炼方法之一是高温焙烧含铜的矿物,如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的孔雀石等。碱式碳酸铜又名铜锈、铜绿,化学式为,根据其组成可知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   和   等有关。铜绿加热至220℃时发生反应:,则的化学式为   。在炼铜过程中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西汉刘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湿法炼铜的原理,“曾青”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发生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答案】(1)可燃
(2)二氧化碳;水;CuO;
(3)置换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寒月供然火取暖者” 意思是在寒冷的月份供燃烧来取暖,木炭可以燃烧,说明 “木炭” 具有可燃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碱式碳酸铜中含有铜、氧、氢、碳元素,所以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等有关。
在反应中,反应前含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5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含有2X,所以2X中应含有2个铜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CuO。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分析】(1)根据“木炭” 可以燃烧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3)根据置换反应的反应特点,进行分析。
(1)“寒月供然火取暖者” 意思是在寒冷的月份供燃烧来取暖,说明 “木炭” 具有可燃性;
(2)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中含有铜、氧、氢、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等有关。
在反应中,反应前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5个氧原子,反应后已知物质中有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所以2X中应含有2个铜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CuO;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5.(2025·河源模拟)纳米机器人是由纳米尺度部件组装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自主行走、筛选、识别、传输等基本动作进行一系列精确操作。目前新型纳米机器人的制造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纳米金属等。碳纳米管的直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它的结构如图所示,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导电性好等特性。
(1)碳纳米管属于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请写出与碳纳米管的组成和类别均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名称:   、   。
(2)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   性。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的什么性质?   。
(4)人们给含催化剂铂的纳米机器人“投喂”过氧化氢溶液时,喷出的“泡泡”可以推动其前进,这期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有的纳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酸碱度不同调整自身属性,我们通常使用   (写出一种即可)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答案】(1)单质;金刚石;石墨
(2)导电
(3)铁能被磁铁吸引
(4)
(5)试纸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1)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与碳纳米管的组成和类别均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名称:金刚石、石墨。
(2)根据题意,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说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
(4)人们给含催化剂铂的纳米机器人“投喂”过氧化氢溶液时,喷出的“泡泡”可以推动其前进,过氧化氢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5)有的纳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酸碱度不同调整自身属性,通常使用试纸或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分析】(1)根据单质的概念,碳单质的种类分析。
(2)根据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进行分析。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
(4)过氧化氢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5)根据溶液酸碱度测定方法分析。
(1)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与碳纳米管的组成和类别均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名称:金刚石、石墨;
(2)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
(4)人们给含催化剂铂的纳米机器人“投喂”过氧化氢溶液时,喷出的“泡泡”可以推动其前进,这期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过氧化氢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5)有的纳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酸碱度不同调整自身属性,通常使用试纸或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16.(2025·河源模拟)Ⅰ、燃烧条件的探究。
(1)取大小相同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石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所示。
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字母)燃烧。
A.小木块 B.小石块
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现提供以下实验用品:碳酸钠固体、稀盐酸、蜡烛2支、烧杯2个、火柴、药匙。
实验中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   (多选,填字母)。
A.可燃物 B.温度 C.氧气
你采用的隔绝氧气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可用于简易灭火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跨学科实践活动:家用燃料的变迁和合理使用。
(3)同学们查阅资料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家用燃料变迁图”。
如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看出,目前占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   ;其他能源有   (列举一种即可)等。由图可知,其他能源的不断开发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了其正在向   方向转变。
【答案】A;燃烧需要可燃物;AB;用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或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隔绝氧气);;煤;太阳能(或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或减少污染或环保)(合理即可)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小木块有可燃性,小石块没有可燃性,观察到的现象是小木块能燃烧,
故选A。
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是可燃物。
(2)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控制的变量应该是氧气,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可燃物和温度,
故答案为:AB。
用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或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都可以利用隔绝氧气的方法使火熄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图可看出,目前占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煤;其他能源有太阳能(或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其他能源的不断开发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了其正在向清洁低碳(或减少污染或环保)方向转变。
【分析】(1)根据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结合控制变量法,变量是一种,进行分析。
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3)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根据新能源的种类,特点分析。
17.(2025·河源模拟)某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对纯碱的工业生产展开学习,并对纯碱的化学性质和部分实验废液进行了拓展探究。
任务一:了解纯碱的工业生产——“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碳化塔中发生的反应是:
(1)写一种纯碱的用途:   。
(2)“侯氏制碱法”中可循环的物质有和   。
(3)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任务二:探究纯碱与酸、碱、盐的反应。
[查阅资料]部分碱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离子
溶 溶 难 难
微 溶 微 难
(4)向盛有一定量纯碱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如图),试管①中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②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任务三:对部分废液的拓展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实验后试管②和试管③中的物质分别进行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液乙。
[提出问题]滤液乙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5)猜想一:氯化钠;猜想二:   ;猜想三:氯化钠和氯化钡。
[进行实验]
(6)取少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若有   生成,猜想三成立。[拓展延伸]
(7)基于以上探究结论,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滤液甲和滤液乙于小烧杯中混合,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是   (写化学式)。
【答案】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工业,制烧碱;;;有气泡冒出;;氯化钠和碳酸钠;白色沉淀;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的用途有: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工业,制烧碱等。
(2)根据流程图可知,水、二氧化碳既作为反应物,又作为生成物,所以“侯氏制碱法”中可循环的物质有和。
(3)根据流程图可知,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①试管中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实验现象为有气泡冒出;
②试管中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5)③试管中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乙,则滤液乙中一定含有氯化钠,也可能含有氯化钡或碳酸钠,则结合猜想一三可知,猜想二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6)取少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氯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乙中含有氯化钡,即猜想三成立。
(7)②试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则滤液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钠;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滤液乙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钡,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滤液甲和滤液乙于小烧杯中混合,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该沉淀是碳酸钡,其化学式为。
【分析】(1)根据碳酸钠的俗称、用途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中既作为反应物,又作为生成物,此物质是可循环的物质。
(3)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4)① 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②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5)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是否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6)氯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
(7)根据②试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是否完全反应,结合氯化钠、氯化钡的性质分析。
18.(2025·河源模拟)赤泥是铝土矿在生成氧化铝过程中形成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成分是、、、、等。某研究小组采用“磁化焙烧一磁选”方法回收铁,并将磁选尾矿作为浸出原料回收钛。
(1)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赤泥中可回收利用的五种主要成分均属于化合物中的   。
(2)磁化焙烧前要对赤泥进行破碎烘干研磨后再用网筛筛选,破碎过程发生   变化,研磨的目的是   ,网筛筛选相当于实验室的   操作。
(3)磁化焙烧时加入煤,通过控制温度等因素使赤泥中弱磁性的转变成磁性较强的,从而使铁通过磁选分离回到精矿中、温度对磁化焙烧的影响如图所示,控制焙烧温度为   ℃时,可使铁回收率最高,当焙烧温度在   ℃之间时精矿铁品位最佳。
(4)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再逐级还原为铁,此过程铁元素化合价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5)尾渣中含有较丰富的钛,不同浸出剂对钛浸出效果的影响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浸出剂   (填名称)对钛的浸出效果最好。浸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案】(1)氧化物
(2)物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过滤
(3)750;650~700
(4)下降
(5)硫酸;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都是由两种元素且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均属于氧化物。
(2)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研磨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
网筛筛选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
(3)由图可知,焙烧温度为为750℃时,铁回收率最高;焙烧温度在650~700℃时,精矿铁品位最佳。
(4)铁单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的成分为Fe3O4,其中铁的化合价的+2和+3价,故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再逐级还原为铁,此过程铁元素化合价下降。
(5)由图可知,浸出剂硫酸对钛的浸出效果最好。
浸出过程中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钛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2)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能加快反应速率。
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3)根据图像,找出铁回收率最高、精矿铁品位最佳的温度区间。
(4)根据铁单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Fe3O4中铁的化合价的+2和+3价,进行分析。
(5)根据图像,找出钛的浸出效果最好的物质。
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钛和水。
(1)、、、、都是由两种元素且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均属于氧化物;
(2)破碎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研磨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网筛筛选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
(3)由图可知,焙烧温度为为750℃时,铁回收率最高;焙烧温度在650~700℃时,精矿铁品位最佳。
(4)铁单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的成分为Fe3O4,其中铁的化合价的+2和+3价,故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再逐级还原为铁,此过程铁元素化合价下降。
(5)由图可知,浸出剂硫酸对钛的浸出效果最好。
浸出过程中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钛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2025·河源模拟)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定量测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1)甲组同学在医用输液袋中充入呼出的气体,如图所示连接装置。打开弹簧夹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实验测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用、表示)。
(2)若换算后以上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则要完全吸收需要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乙组同学把测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传感器放入充有一定量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然后向食品保鲜袋中呼出气体(如图1所示),采集数据经处理后如图2所示,其中表示体积分数变化的是   (选填“X”“Y”或“Z”),Y的体积分数在约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
【答案】(1)
(2)解: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3);水蒸气凝结成水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减少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即。
(3)乙组同学把测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传感器放入充有一定量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然后向食品保鲜袋中呼出气体,采集数据经处理后如图2所示,由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水蒸气含量较少,因此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Z;
由上述分析可知,Y表示水蒸气体积分数变化,则Y的体积分数在约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凝结成水。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减少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进行计算。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氢氧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人呼出气体的成分,结合图像分析。
根据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分析。
(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减少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即;
(2)计算过程见答案;
(3)乙组同学把测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传感器放入充有一定量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然后向食品保鲜袋中呼出气体,采集数据经处理后如图2所示,由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水蒸气含量较少,因此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Z;
由上述分析可知,Y表示水蒸气体积分数变化,则Y的体积分数在约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凝结成水。
1 / 1广东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卷
1.(2025·河源模拟)如题图所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其制作材料属于
A.合成材料 B.天然材料 C.金属材料 D.复合材料
2.(2025·河源模拟)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徐寿 C.闵恩泽 D.拉瓦锡
3.(2025·河源模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
A.护目镜 B.热烫
C.明火 D.用电
4.(2025·河源模拟)化学用语是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A.锰元素:MN B.2个氮分子:2N
C.2个镁离子:2Mg2+ D.3个氧原子:O3
5.(2025·河源模拟)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合理使用化肥 B.回收废旧金属
C.大力植树造林 D.野外焚烧垃圾
6.(2025·河源模拟)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用来预测常见金属的某些化学性质。请你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是
A.铜和稀硫酸 B.铝和硫酸镁溶液
C.锌和稀盐酸 D.银和硝酸铜溶液
7.(2025·河源模拟)下列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操作错误的是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制取二氧化碳
C.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
D.检验氧气
8.(2025·河源模拟)“东方艺术明珠”敦煌莫高窟壁画所用的颜料以天然颜料为主、下表是常用的两种颜料的信息,请完成8~9小题。
颜料(颜色) 石黄(黄色) 靛蓝(蓝色)
主要成分
(1)石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如图是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外电子数为33 B.中子数为33
C.砷原子质量为74.92 D.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2)靛蓝的主要成分是,关于表示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表示一种物质 B.该物质由分子构成
C.该物质含有氮分子 D.该物质含四种元素
9.(2025·河源模拟)载人航天器中处理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将与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B.乙、丁都属于有机物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0.(2025·河源模拟)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化学“消消乐”游戏,点击其中某一格时,该格能与发生反应的相邻物质一起消失(反应条件为常温、加热或点燃)。点击“”后剩余物质有
H2O CO2 SO2
Mg O2 CO
NaCl P Ca(OH)2
A.CO B. C. D.
11.(2025·河源模拟)在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不溶于水
B 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 炒菜时使用加碘盐 预防甲状腺肿大
A.A B.B C.C D.D
12.(2025·河源模拟)溶液可用作植物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请完成下列小题。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的质量 10 20 30 4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所得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60℃时的溶液降温至40℃,一定有晶体析出
D.6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13.(2025·河源模拟)某学习探究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石灰石的状态 稀盐酸的浓度 温度/℃
① 块状 10% 20
② 块状 20% 20
③ 粉末 10% 20
④ 块状 20% 40
A.①④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 B.②③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
C.①③探究石灰石状态的影响 D.③④探究温度的影响
14.(2025·河源模拟)我国使用木炭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中曾记载:“炭,烧木留性,寒月供然(同“燃”)火取暖者,不烟不焰,可贵也。”在古代,“木炭”作为燃料不但用于日常生活,还用于金属的冶炼。
(1)“寒月供然火取暖者”说明“木炭”具有   性。
(2)铜的冶炼方法之一是高温焙烧含铜的矿物,如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的孔雀石等。碱式碳酸铜又名铜锈、铜绿,化学式为,根据其组成可知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   和   等有关。铜绿加热至220℃时发生反应:,则的化学式为   。在炼铜过程中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西汉刘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湿法炼铜的原理,“曾青”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发生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15.(2025·河源模拟)纳米机器人是由纳米尺度部件组装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自主行走、筛选、识别、传输等基本动作进行一系列精确操作。目前新型纳米机器人的制造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纳米金属等。碳纳米管的直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它的结构如图所示,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导电性好等特性。
(1)碳纳米管属于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请写出与碳纳米管的组成和类别均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名称:   、   。
(2)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   性。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的什么性质?   。
(4)人们给含催化剂铂的纳米机器人“投喂”过氧化氢溶液时,喷出的“泡泡”可以推动其前进,这期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有的纳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酸碱度不同调整自身属性,我们通常使用   (写出一种即可)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16.(2025·河源模拟)Ⅰ、燃烧条件的探究。
(1)取大小相同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石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如图所示。
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字母)燃烧。
A.小木块 B.小石块
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现提供以下实验用品:碳酸钠固体、稀盐酸、蜡烛2支、烧杯2个、火柴、药匙。
实验中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   (多选,填字母)。
A.可燃物 B.温度 C.氧气
你采用的隔绝氧气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可用于简易灭火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跨学科实践活动:家用燃料的变迁和合理使用。
(3)同学们查阅资料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家用燃料变迁图”。
如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看出,目前占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   ;其他能源有   (列举一种即可)等。由图可知,其他能源的不断开发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了其正在向   方向转变。
17.(2025·河源模拟)某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对纯碱的工业生产展开学习,并对纯碱的化学性质和部分实验废液进行了拓展探究。
任务一:了解纯碱的工业生产——“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碳化塔中发生的反应是:
(1)写一种纯碱的用途:   。
(2)“侯氏制碱法”中可循环的物质有和   。
(3)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任务二:探究纯碱与酸、碱、盐的反应。
[查阅资料]部分碱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离子
溶 溶 难 难
微 溶 微 难
(4)向盛有一定量纯碱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如图),试管①中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②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任务三:对部分废液的拓展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实验后试管②和试管③中的物质分别进行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液乙。
[提出问题]滤液乙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5)猜想一:氯化钠;猜想二:   ;猜想三:氯化钠和氯化钡。
[进行实验]
(6)取少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若有   生成,猜想三成立。[拓展延伸]
(7)基于以上探究结论,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滤液甲和滤液乙于小烧杯中混合,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是   (写化学式)。
18.(2025·河源模拟)赤泥是铝土矿在生成氧化铝过程中形成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成分是、、、、等。某研究小组采用“磁化焙烧一磁选”方法回收铁,并将磁选尾矿作为浸出原料回收钛。
(1)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赤泥中可回收利用的五种主要成分均属于化合物中的   。
(2)磁化焙烧前要对赤泥进行破碎烘干研磨后再用网筛筛选,破碎过程发生   变化,研磨的目的是   ,网筛筛选相当于实验室的   操作。
(3)磁化焙烧时加入煤,通过控制温度等因素使赤泥中弱磁性的转变成磁性较强的,从而使铁通过磁选分离回到精矿中、温度对磁化焙烧的影响如图所示,控制焙烧温度为   ℃时,可使铁回收率最高,当焙烧温度在   ℃之间时精矿铁品位最佳。
(4)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再逐级还原为铁,此过程铁元素化合价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5)尾渣中含有较丰富的钛,不同浸出剂对钛浸出效果的影响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浸出剂   (填名称)对钛的浸出效果最好。浸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9.(2025·河源模拟)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定量测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1)甲组同学在医用输液袋中充入呼出的气体,如图所示连接装置。打开弹簧夹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实验测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用、表示)。
(2)若换算后以上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则要完全吸收需要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乙组同学把测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传感器放入充有一定量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然后向食品保鲜袋中呼出气体(如图1所示),采集数据经处理后如图2所示,其中表示体积分数变化的是   (选填“X”“Y”或“Z”),Y的体积分数在约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 合成材料是人工通过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青铜不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B. 天然材料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未经深加工的材料(如木材、石材),青铜是人工冶炼的合金,不属于天然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青铜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符合题意;
D. 复合材料由两种及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如玻璃钢,青铜不属于复合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青铜属于合金,金属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 张青莲的贡献主要是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故不符合题意;
B. 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故不符合题意;
C. 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故符合题意;
D. 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我国科学家的贡献,结合题意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和爆炸实验
【解析】【解答】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且可能会有火星溅出,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所以在进行该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来保护眼睛,故不符合题意;
B. 木炭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实验过程中接触到高温的容器或燃烧的木炭有可能会导致烫伤,因此需要标记热烫图标来提醒实验人员注意避免烫伤,故不符合题意;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本身就是明火现象,木炭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实验中需要注意防火,防止火灾的发生,所以明火图标在该实验中是需要标记的,故不符合题意;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主要是利用木炭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电力设备,所以用电图标在该实验中不需要标记,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锰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为Mn,故不符合题意;
B. 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2N表示2个氮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 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故符合题意;
D. 3个氧原子表示为3O,O3表示臭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则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则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则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5.【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 应该合理使用化肥,这样可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B. 回收废旧金属既能节约金属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 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D. 野外焚烧垃圾易发生火灾,且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环境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减少污染环境的方法,进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之后,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的活动性比镁弱,铝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发生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位于氢之前,即锌的活动性比氢强,所以锌能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符合题意;
D.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的活动性比铜弱,银不能与硝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7.【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反应,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且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故错误,符合题意;
C. 氧气和二氧化碳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特点,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实验室中长颈漏斗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8.【答案】(1)A
(2)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砷的核外电子数为33,故正确;
B. 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砷的质子数为33,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故错误;
D. 由“石”字旁可知,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2)A. 为化学式,表示靛蓝这种物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靛蓝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靛蓝分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靛蓝由靛蓝分子构成,每个靛蓝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不含氮分子,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由化学式可知,靛蓝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B、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2)A、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分析。
B、C、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1)A.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砷的核外电子数为33,故正确;
B. 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砷的质子数为33,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故错误;
D. 由“石”字旁可知,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2)A. 为化学式,表示靛蓝这种物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靛蓝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靛蓝分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靛蓝由靛蓝分子构成,每个靛蓝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不含氮分子,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由化学式可知,靛蓝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 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错误;
B. 乙是二氧化碳,不属于有机物;丁是水,也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故错误;
C. 从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前有二氧化碳分子和氢分子,反应后含有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正确;
D. 根据微观示意图,甲是氢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丁是甲烷,将其转化为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2H2O+CH4,参加反应的甲(H2)、乙(CO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4:1,而不是1:1,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错误;
B、有机物通常是指含碳的化合物,但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无机物之外。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
D、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参加反应物质的分子个数比。
10.【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化学“消消乐”游戏,点击其中某一格时,该格能与发生反应的相邻物质一起消失。
与相邻的物质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镁和磷等物质,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所以点击“”后剩余物质有,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11.【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水中溶解的氧气量不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厨余蔬菜、果皮垃圾等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水蒸发得就越快,衣服干得就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炒菜时使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预防甲状腺肿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B、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是因为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分析。
12.【答案】(1)D
(2)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由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即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约为32g,所以①②③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④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D。
(2)A.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则②中加入的20g硝酸钾完全溶解,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向上,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60℃时的溶液降温至40℃,降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但是溶液状态未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错误,符合题意;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10g:100g=11:10,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1)根据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2)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饱和溶液降温,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进行分析。
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出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1)由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即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约为32g,所以①②③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④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D。
(2)A.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g,则②中加入的20g硝酸钾完全溶解,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向上,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60℃时的溶液降温至40℃,降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但是溶液状态未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错误,符合题意;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10g:100g=11:10,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①④中稀盐酸的浓度、温度均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故错误;
B.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②③中石灰石的状态、稀盐酸的浓度均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稀盐酸的浓度的影响,故错误;
C.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①③中石灰石的状态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变量唯一,能探究石灰石状态的影响,故正确;
D. 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③④中石灰石的状态、稀盐酸的浓度、温度均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温度的影响,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变量是一种,其他完全相同,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14.【答案】(1)可燃
(2)二氧化碳;水;CuO;
(3)置换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寒月供然火取暖者” 意思是在寒冷的月份供燃烧来取暖,木炭可以燃烧,说明 “木炭” 具有可燃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碱式碳酸铜中含有铜、氧、氢、碳元素,所以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等有关。
在反应中,反应前含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5个氧原子,反应后有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含有2X,所以2X中应含有2个铜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CuO。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分析】(1)根据“木炭” 可以燃烧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3)根据置换反应的反应特点,进行分析。
(1)“寒月供然火取暖者” 意思是在寒冷的月份供燃烧来取暖,说明 “木炭” 具有可燃性;
(2)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中含有铜、氧、氢、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等有关。
在反应中,反应前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5个氧原子,反应后已知物质中有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所以2X中应含有2个铜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CuO;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5.【答案】(1)单质;金刚石;石墨
(2)导电
(3)铁能被磁铁吸引
(4)
(5)试纸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1)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与碳纳米管的组成和类别均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名称:金刚石、石墨。
(2)根据题意,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说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
(4)人们给含催化剂铂的纳米机器人“投喂”过氧化氢溶液时,喷出的“泡泡”可以推动其前进,过氧化氢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5)有的纳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酸碱度不同调整自身属性,通常使用试纸或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分析】(1)根据单质的概念,碳单质的种类分析。
(2)根据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进行分析。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
(4)过氧化氢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5)根据溶液酸碱度测定方法分析。
(1)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与碳纳米管的组成和类别均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名称:金刚石、石墨;
(2)碳纳米管能用于电子器件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人们通过控制磁铁的位置,可以控制含铁的纳米机器人的移动方向,这是利用了铁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
(4)人们给含催化剂铂的纳米机器人“投喂”过氧化氢溶液时,喷出的“泡泡”可以推动其前进,这期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过氧化氢在铂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5)有的纳米机器人还可以根据酸碱度不同调整自身属性,通常使用试纸或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16.【答案】A;燃烧需要可燃物;AB;用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或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隔绝氧气);;煤;太阳能(或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或减少污染或环保)(合理即可)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小木块有可燃性,小石块没有可燃性,观察到的现象是小木块能燃烧,
故选A。
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是可燃物。
(2)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控制的变量应该是氧气,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是可燃物和温度,
故答案为:AB。
用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或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都可以利用隔绝氧气的方法使火熄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图可看出,目前占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煤;其他能源有太阳能(或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其他能源的不断开发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了其正在向清洁低碳(或减少污染或环保)方向转变。
【分析】(1)根据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结合控制变量法,变量是一种,进行分析。
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3)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根据新能源的种类,特点分析。
17.【答案】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工业,制烧碱;;;有气泡冒出;;氯化钠和碳酸钠;白色沉淀;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的用途有: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工业,制烧碱等。
(2)根据流程图可知,水、二氧化碳既作为反应物,又作为生成物,所以“侯氏制碱法”中可循环的物质有和。
(3)根据流程图可知,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①试管中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实验现象为有气泡冒出;
②试管中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5)③试管中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乙,则滤液乙中一定含有氯化钠,也可能含有氯化钡或碳酸钠,则结合猜想一三可知,猜想二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6)取少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氯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乙中含有氯化钡,即猜想三成立。
(7)②试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则滤液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钠;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滤液乙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钡,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滤液甲和滤液乙于小烧杯中混合,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该沉淀是碳酸钡,其化学式为。
【分析】(1)根据碳酸钠的俗称、用途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中既作为反应物,又作为生成物,此物质是可循环的物质。
(3)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4)① 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②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5)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是否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6)氯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
(7)根据②试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是否完全反应,结合氯化钠、氯化钡的性质分析。
18.【答案】(1)氧化物
(2)物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过滤
(3)750;650~700
(4)下降
(5)硫酸;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1)、、、、都是由两种元素且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均属于氧化物。
(2)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研磨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
网筛筛选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
(3)由图可知,焙烧温度为为750℃时,铁回收率最高;焙烧温度在650~700℃时,精矿铁品位最佳。
(4)铁单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的成分为Fe3O4,其中铁的化合价的+2和+3价,故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再逐级还原为铁,此过程铁元素化合价下降。
(5)由图可知,浸出剂硫酸对钛的浸出效果最好。
浸出过程中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钛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2)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能加快反应速率。
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3)根据图像,找出铁回收率最高、精矿铁品位最佳的温度区间。
(4)根据铁单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Fe3O4中铁的化合价的+2和+3价,进行分析。
(5)根据图像,找出钛的浸出效果最好的物质。
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钛和水。
(1)、、、、都是由两种元素且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均属于氧化物;
(2)破碎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研磨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网筛筛选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
(3)由图可知,焙烧温度为为750℃时,铁回收率最高;焙烧温度在650~700℃时,精矿铁品位最佳。
(4)铁单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的成分为Fe3O4,其中铁的化合价的+2和+3价,故赤泥磁选后得到的高品位铁精矿再逐级还原为铁,此过程铁元素化合价下降。
(5)由图可知,浸出剂硫酸对钛的浸出效果最好。
浸出过程中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钛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答案】(1)
(2)解: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3);水蒸气凝结成水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减少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即。
(3)乙组同学把测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传感器放入充有一定量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然后向食品保鲜袋中呼出气体,采集数据经处理后如图2所示,由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水蒸气含量较少,因此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Z;
由上述分析可知,Y表示水蒸气体积分数变化,则Y的体积分数在约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凝结成水。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减少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进行计算。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氢氧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人呼出气体的成分,结合图像分析。
根据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分析。
(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减少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即;
(2)计算过程见答案;
(3)乙组同学把测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传感器放入充有一定量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然后向食品保鲜袋中呼出气体,采集数据经处理后如图2所示,由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水蒸气含量较少,因此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Z;
由上述分析可知,Y表示水蒸气体积分数变化,则Y的体积分数在约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凝结成水。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