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校长讲坛:跨界·创生·转型:我的专业成长故事熟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交大附中”)的人,都知道“交中人”的文化特征:“大气,却不张扬;厚重,却不逼人;谦和,却不乏创新”。原本我是不太情愿参与“百位特级”成长故事的编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认为本人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专业发展高度,贸然去写“专业成长故事”略显底气不足;二是我个人的性格使然,我习惯低调,更多时候做得多,说得少,写得更少。但实在盛情难却,因此,我花了一段时间,将自己18年来当校长的成长经历进行了梳理,以“跨界·创生·转型”为题撰写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一、跨界:跨专业、跨领域,寻找契合点1982年,我从遥远的新疆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就读汽车发动机专业。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教研室任教。1992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动力机械工程系内燃机专业。1995年毕业留校,先任电子信息学院团委书记,之后担任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1999年来到交大附中担任副校长,2001年担任学校党总支书记,2003年起担任校长至今。可以看出,刚毕业的时候,我的专业活动集中在“工科”,主要“领地”都在高校。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到中学来工作,更何况是担任中学校长,可人生的发展有时就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成为交大附中掌门人的我,当时曾有过忧虑:面对一所极高社会声誉的高中名校、面对兄弟学校都是一线中学教师成长出来的校长,我一个高校出来的“工科男”,如何才能在实践性极强的中学教育领域,合理规划与设计,使这所历史名校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引领其可持续发展呢?对于“跨专业、跨领域”的忌惮,使我有一段时间对学校管理无处着手。我进行了长时间的阅读与思考,思忖着如何将这种看似“短腿双跨”的项目变成自己的优势?后来我想到了点子——用来自高校的眼光,审视高校与中学的差异,进行契合点比对,进而针对性地开展高中教育改革。很快,我就找到了契合点:交大附中工农速成中学的历史传统与我所学的工科思维高度契合、交通大学与附属中学之间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交大附中诞生于1954年,其前身是工农速成中学,是传统偏向理工科的中学,当初其办学目的就是希望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为祖国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实用性人才。而像我这种学工科的人的思维方式一般都有两个特征:一是实实在在,不故弄玄虚,不摆花架子;二是问题意识,会一直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能这样吗?还可以改变吗?这种思维,一直在追寻和探索事物的本质,一直想改变现状,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所以,在我担任校长之后,就与师生一起花了两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学校精神为“求实·求高·求新”,办学策略为“依托交大,内实外名”,文化特征为“大气、厚重、谦和、低调”。学校精神、办学策略和文化特征非常适宜地将我的高校经历、性格特点、工科背景与交大附中的历史传统、现状等进行了有机结合。当时,我设想若干年后的交大附中将是一所最像大学的中学。十几年过来了,这些当初我内心对于学校的发展愿景正在一步一步实现,看似“短腿双跨”显然变成了我自身独特的优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然拥有一位好校长。这样的好校长,并不是用各种荣誉、证书堆砌起来的,而是留给学校多少文化遗产。在交大附中,你会发现类似于上述的精神、校训、理念、策略等在师生口中朗朗上口,在2017年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督导评估中,师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的认同度达到了97%以上,这并不是墙上写着标语让师生去背诵出来的,而是我们准确的发展定位在师生心底有了情感共鸣。回想起来,还是印证了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倘若当年让我到其他高中去当校长,就不一定能做好,也许只有交大附中适合我。二、创生:对优质高中“动个手术”“对优质高中‘动个手术’”,这句话是2014年原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采访我时用的标题。2002年8月,我被上海交通大学任命为附中常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当时学校办学质量严重滑坡,为此我深感忧虑。“不动手术”就意味着“等死”,我从三个方面做出变革。一是狠抓课堂教学评价。搞管理的人都知道评价是“双刃剑”,也是“牛鼻子”。我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抓起,学校制订了《交大附中教师教学评估调查表》,将“二期课改”的三维目标细化为20个指标,每个学期由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当然,对教师的评价,我们也不是“只听学生的”,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占40%,教研组同行评价占20%,校学术评审委员会评价占30%,学校领导评价占10%。建构这种多元的评价体系,我想表达三个愿望:其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比重最大,目的在于希望教师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其二,提倡每位教师在纵向上和自己比,反对在横向上教师与教师之间展开竞争;其三,评价与教师的津贴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鼓励教师精神上追求高尚的同时,也应当有物质奖励。十多年的评价制度改革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最终都迎刃而解。教师的评价分数提高的过程就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二是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提升学生学习的自由、自觉与自主。当下的高中,许多学校过度关注升学率,重视“育分”而非“育人”,大部分学生不能认识自我,不能认识社会,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而高中生正是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应当有更高的发展追求。我们设想的定位是:让学生释放自由心灵,绽放生命活力;释放自觉追求,激活无限创意;释放自主探索,生成创新素养。我们明晰了生涯教育的基本理念,设计出系统的生涯课程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在全国率先出版了《高中生生涯规划》一书,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效。该项目2014年获得了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是抓住上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改革的机遇,实现高中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我当时提出的观点是:创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长起来的,而不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是自己“冒”出来的,而不是被他人“养”出来的。与之相应,他们的创新素养,需要不断敞现和生成,而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预定和塑造;学校教育,需要敞开越来越辽阔的希望空间,而不是打造越来越固化的机械模具。基于这个基本思想,我们从科技创新实验班课程建设作为实验原点开展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将“自主探索、相互激发”特色化学习方式作为构思起点,让学生完成课题式综合学习与实践(拓展论文)、科技理工素养和生涯发展规划校本三大核心校本课程。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成效,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成效显著,近几年来,学生团队多次获得世界级科技比赛冠军或相关奖项。三、转型:从“事务型校长”走向“学者型校长”2010年,对我专业发展来说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一年,我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博士。很多领导、朋友和同事带着疑惑的眼神看待我读博这件事。在他们看来,我实在没有必要去读这个博士。理由是:快“奔五”的人了,平日工作这么忙,又是学工科出身,根本是读不出来的!还有人认为,我在坊间所认可的“名校”交大附中担任校长,并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身边萦绕着各种赞誉,该有的都有了,没有必要再去“折腾”了。我也曾不止一刻地思索着,苦苦无奈挣扎着。直到2010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一次校长培训活动,与陈玉琨教授闲谈之中,我为自己找到读博的理由。陈玉琨教授平淡地说:“向东,作为知名大学附中的领头羊,你要切实做一些事情,或推动教育改革,或提供成功经验。因为担负着名校的历史责任,所以你不能随遇而安,平凡度过。读教育博士并非是为了将自己头上戴一个学者的帽子,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更加深入的思考,以研究的角度推动教育变革,追求教育本真的意义。你虽理工科出身,但已经在教育领域打拼了数十年,以工科视角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事情。”陈玉琨教授的话激起了我对于专业发展的深度认知,于是我克服异样的眼神,克服对于读博的恐惧心理,克服行政工作的繁杂,一步一个脚印,在构建理论的同时,开展着教育改革实践。经过六年多“刻苦研读”,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2018年,我的博士论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学术专著。2018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评为正教授。我已经从“事务型校长”逐渐变身为“学术型校长”,目前我是教育部首届名校长领航班的学员,成为全国很多高中学校校长的带教导师。这对于我的专业发展来说,已在接近“顶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担任交大附中校长的那刻起,我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将交大附中办成全国基础教育的典范,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目前,这条路还很远,我也将不断为之而努力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