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校长讲坛:蔼然慕仁者,细雨化春风什么是“育人”?我更喜欢引用杜威的话来给年轻的同行作解释: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如何对人,如何对事,如何对己,是教育最终需要每一个人回答的问题。在我的认知里,教书育人是“一体两面”的,根本没有脱离了育人而存在的“教书”。在教育的“场域”中,这两者一定是同时同地发生的。而且在我看来,“教书”也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一门技艺,更是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性格的相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本质上只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一种“场域”。借助于这样的条件,师生之间的人格有了相遇与交流的可能。而相遇与交流的过程,不过是孔子所谓“各言其志而已矣”,如果有谁一定要端定了架子,认为自己可以指导什么,大概也是太过自信的表现了。教书30年,我对“育人”毫无想法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要说有多么系统的高论,又确实没有。虽然有时候也用“平常心是道”来安慰自己,但是内心也知道自己与硕儒大贤之间的距离很远。勉为其难,也只好讲一点零零碎碎的杂感。很偶然地在知乎网站上看到有人回答“在建平中学读书是什么感觉”的问题。有个答案是:“遇见郑朝晖老师,教我美色在怀的生活禅,教我体会每一阵风的情感。”能在一名学生高中三年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我心里还是很温暖,很开心的。美色在怀的生活禅,是《五灯会元》里的一段公案,说的是以纯净的心灵去观照世界。这大概是我讲到某个内容的时候很随意的引申。体会每一阵风的情感,则是我在讲评作文时表扬某个同学的话语。有时候在老师看来不过是“咳唾成风”的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是整个中学阶段最美好的记忆。这样想来,是不是会觉得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要小心谨慎,像《红楼梦》里所谓的“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呢?其实也未必。我的另一名学生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讲到细节,说我有一次把一名学生说哭了,我在旁边反而不知所措,连连说:“你不要哭了,你再哭,我也要难过了……”结果,那名学生反倒破涕为笑了。这些故事我自己真的是记不得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言语和情绪都是真心真情的流露,既然不是刻意为之,自然也就不会刻意去记住。在我看来,教书是应该认真的,育人应该是随性的,就像杜甫对于春雨的描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磨炼自身是育人最简便的“法门”。你凭着本心去做,凭着本心做出反应,其实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教育”。但前提是,你的“本心”应该是纯然明净的。教师就是用自己纯然明净的心灵去烛照对方,如果要说教育,那么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冯友兰先生的记忆里,他不过是从蔡元培先生身边经过,就感受到蔡元培先生身上那种“蔼然仁者”的“气象”。不少人觉得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但我却是相信的。人真的是奇怪的存在,有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人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有一位老师在我印象中总是热切地为班级、为学生的荣誉奔忙,我对他也是印象颇佳,但是毕业以后回来看我的学生对那位老师评价却并不高。我问他们缘故,他们说,其实那位老师对他们“骨子里挺冷”的。“骨子里的事”,就是“气象”,这是装不出来的,但又是教育中最能发挥作用的。说着这些的时候,我想起了另外两件事,这两件事都写在我以往的文章里了。有一次,我因为一件急事匆匆忙忙地从行政楼跑去教学楼,忽然听到一阵美妙歌声传来,原来是一群孩子在准备合唱的节目。我停下脚步,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事比赞美学生们的嘉言懿行更重要的了。还有一次,快下班的时候,有一名学生怯怯地来敲我办公室的门,想请教一个文学方面的问题。这位同学既不是我班上的,也不是我所教的年级的。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要来请教问题,一定是颇费了一番踌躇的,也一定是鼓起了相当的勇气的,这一点是最不能被辜负的。于是我们在黄昏夕照里谈论玛格丽特·米切尔,谈论中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谈论很多美好的人物与美好的作品。很多时候,育人不是训诫、教诲,而是让大家感到美好真实的样子和真实的感受,这比什么都重要。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验”。美好高尚,永远不会靠喊口号让人接受,只能通过真切的感受才能得以实现。孩子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做着他们以为对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这些事情当中,一定有一些是真的有意义的,也一定有一些其实未必有意义或者是不应该去做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肯定他们做得对的,让他们的正确选择得到积极的回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回应本身也是美好的,让他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充满温暖愉悦的感受。我其实并不否定批评的作用,但是我却不愿意(其实也不太会)批评,因为我觉得肯定、赞美或者支持的力量一定多于批评与指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真的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有一次我去一所小学见到这样的情景:门口值班的小朋友见到带队的老师来了,叽叽喳喳地兴奋地围上去,但是那位年轻的女老师却皱着眉头,有一种“避之唯恐不及”的神情。我真为那位教师感到遗憾,那些孩子或许是第一次执勤,一定有很多得意开心或者惶恐不安要与老师分享,但是她那样的神情或许会让孩子们感到大大的失落,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在我这样一名语文老师看来,育人的大道理其实都在和学生们一起读书、写作的研习之中。中国人是很少具有宗教的情感的,但是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自然崇敬、家国的缱绻、生灵的垂悯,一点都不少,全都融入诗词歌赋之中。中国的文学就是中华民族另一种形式的宗教,它用审美的方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我自己是爱极了我们的语言与文字的,当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中的汉语。上千年的皇权统治并不能摧折这些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诗文,反而让很多文人的风骨在沧海横流之中闪耀出更夺目的光芒。我努力和孩子们分享这些,也是希望他们能够继承中国文人一如既往的风骨、气质与精神。这也是我对“育人”最粗浅,也是最执着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是“一体两面”的。这些美好的文字,这些有风骨的文字,常常感动着我,也感动着我的学生们。当然,语文学科所追求的,其实也不仅仅是审美的、情感的。它的育人功能还体现在对理性的尊重上。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感情的培植固然是重要的,但对理性的追求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讲道理的人,而不是狂热或者蛮横的人。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我们的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似乎还有很多路要走。在我的课堂里,同学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前提或者限制的结论是不可信的。同学们有时候也会莽莽撞撞地站起来简单地说“对”或者“错”,这时候常常会引来其他同学的笑声。同学们用笑声提醒他可能忘记做出结论前的分析和讨论了。而这样的笑声又常常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知道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笑声中渐渐走向成熟的。在我看来,教育最需要的品德就是真诚,能够真诚地教书,真诚地待人,大概育人的意义也就在其中了。另一方面,我也深知自己其实是一个心底里不免颓唐的人,所以每当看到年轻人为了自己觉得值得的事情而蹈厉奋勇的时候,就常常赧颜自省,觉得他们很可敬佩。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似乎也不是单向度的,这个“人”里面似乎也包含着我自己在内。这样说来,育人的过程其实又何尝不是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呢?对于我自己来说,蔼然仁者,春风化雨,大概是我这辈子也追求不到,但又时时希望达到的人格高度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