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4.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体育与健康4.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教案
学科 体育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理论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是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此部分聚焦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要素,阐述吃动平衡对维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的知识,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常识,但对吃动平衡与健康体重的科学认知不足。他们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好奇心强,渴望探索新知识。然而,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结合实例,采用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践行吃动平衡理念。
课时教学目标
运动能力
1. 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能量消耗的影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2. 掌握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方法,提高运动效率。
健康行为
1. 认识到吃动平衡对健康体重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2. 学会制定简单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能坚持执行。
体育品德
1. 在运动中培养坚持、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尊重他人的运动选择和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吃动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食物的能量值和合理的饮食搭配。
3. 了解不同运动的特点和适用人群。
难点
1. 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2. 克服不良饮食习惯和懒惰心理,坚持吃动平衡。
3. 将吃动平衡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形成长期的健康行为。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食物模型、运动器材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播放一段关于肥胖人群生活不便的视频,视频中展示肥胖者在运动、出行、社交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如爬楼梯气喘吁吁、买不到合适的衣服等。
(2)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肥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引导学生思考肥胖与健康的关系。
(3) 展示一些因肥胖引发的疾病图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肥胖的危害。
(4) 进一步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肥胖,保持健康的体重呢?”引发学生对吃动平衡的关注。
(5)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身边因饮食不规律和缺乏运动导致体重问题的案例,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肥胖和健康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7)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8)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1.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观察疾病图片,感受肥胖的危害。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小组代表发言,表达小组讨论的结果。
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
表达观点:☆☆☆
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知识讲解 吃动平衡的概念
(1)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吃动平衡的示意图,详细解释吃动平衡的含义,即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达到平衡。
(2) 举例说明不同食物的能量值,如一个苹果约含50千卡能量,一碗米饭约含200千卡能量等,让学生了解食物与能量的关系。
(3) 介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包括基础代谢、身体活动和食物热效应等,并通过图表展示各途径所占的比例。
(4)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每天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吗?”引导学生思考个体能量需求的差异。
(5) 讲解影响能量需求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让学生明白不同人对能量的需求不同。
(6) 组织学生计算自己的基础代谢率,教师提供计算公式和示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7) 请学生分享自己计算的结果,并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能量需求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
(8)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吃动平衡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1. 观看课件,认真听讲,理解吃动平衡的概念。
2. 记录不同食物的能量值,了解食物与能量的关系。
3. 参与计算基础代谢率的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4. 分享计算结果,参与讨论如何实现吃动平衡。
评价任务 理解概念:☆☆☆
掌握计算:☆☆☆
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吃动平衡的概念、食物能量值和人体能量消耗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计算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提供依据。
案例分析 活动一:分析案例 展示案例
(1) 呈现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小明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平时喜欢吃油炸食品和喝饮料,很少参加体育活动,体重逐渐增加。最近他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发现有轻度脂肪肝。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小明体重增加和患病的原因,引导学生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进行思考。
(3) 要求每组学生列出小明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交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
(5) 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6)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总结小明案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解决方法。
(7)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小明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让学生将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8)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类似经历和解决办法,进一步加深对吃动平衡的理解。 1. 阅读案例,分析小明体重增加和患病的原因。
2. 分组讨论,列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参与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评价任务 分析问题:☆☆☆
提出建议:☆☆☆
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的吃动平衡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制定计划 活动二:制定计划 小组合作
(1) 布置任务:“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制定一份一周的饮食和运动计划,要考虑到吃动平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
(2) 提供饮食和运动计划的模板,包括时间安排、食物种类和运动项目等,让学生有章可循。
(3) 提醒学生在制定计划时要注意营养均衡,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4) 组织小组讨论,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共同完善计划。
(5)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如食物搭配不合理、运动计划不可行等。
(6) 请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制定的计划,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7) 教师对各小组的计划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修改建议。
(8)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1. 明确任务,参与小组讨论,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
2. 参考模板,合理安排食物和运动项目。
3. 小组代表展示计划,听取他人意见。
4. 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评价任务 制定计划:☆☆☆
展示交流:☆☆☆
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吃动平衡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
总结归纳 课堂总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吃动平衡的概念、食物能量值、人体能量消耗途径、案例分析和计划制定等。
(2)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如对吃动平衡的新认识、制定计划的感受等。
(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吃动平衡对健康体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一周的实践,并记录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情况。
(5) 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计划。
(6) 鼓励学生在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相互监督和鼓励。
(7)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对需要改进的学生提出期望。
(8) 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参与和配合。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聆听教师总结和作业布置。
3. 明确课后实践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4. 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
评价任务 回顾知识:☆☆☆
分享收获:☆☆☆
明确作业:☆☆☆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完成一份关于吃动平衡的手抄报,介绍吃动平衡的概念、重要性和方法。
2. 记录自己一周的饮食和运动情况,分析自己在吃动平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在实践吃动平衡计划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实践作业
1. 按照自己制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进行一周的实践,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
2. 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份家庭饮食和运动计划,并共同执行。
3. 参加一次体育活动或健身课程,体验不同的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一、吃动平衡概念
1. 摄入能量 = 消耗能量
2. 食物能量值
二、人体能量消耗途径
1. 基础代谢
2. 身体活动
3. 食物热效应
三、案例分析
四、计划制定
1. 饮食计划
2. 运动计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制定并实践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
3.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
1. 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可能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 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时,个别小组存在分工不明确、合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 课后作业的反馈和评价不够及时,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课后作业的管理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