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教案学科 体育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理论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是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此部分聚焦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要素,阐述吃动平衡对维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的知识,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常识,但对吃动平衡与健康体重的科学认知不足。他们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好奇心强,渴望探索新知识。然而,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结合实例,采用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践行吃动平衡理念。课时教学目标运动能力1. 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能量消耗的影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2. 掌握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方法,提高运动效率。健康行为1. 认识到吃动平衡对健康体重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2. 学会制定简单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能坚持执行。体育品德1. 在运动中培养坚持、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 尊重他人的运动选择和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吃动平衡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常见食物的能量值和合理的饮食搭配。3. 了解不同运动的特点和适用人群。难点1. 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计划。2. 克服不良饮食习惯和懒惰心理,坚持吃动平衡。3. 将吃动平衡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形成长期的健康行为。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食物模型、运动器材图片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1) 播放一段关于肥胖人群生活不便的视频,视频中展示肥胖者在运动、出行、社交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如爬楼梯气喘吁吁、买不到合适的衣服等。(2)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肥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引导学生思考肥胖与健康的关系。(3) 展示一些因肥胖引发的疾病图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肥胖的危害。(4) 进一步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肥胖,保持健康的体重呢?”引发学生对吃动平衡的关注。(5)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身边因饮食不规律和缺乏运动导致体重问题的案例,让学生更有代入感。(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肥胖和健康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7)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8)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1.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观察疾病图片,感受肥胖的危害。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4. 小组代表发言,表达小组讨论的结果。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表达观点:☆☆☆思考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知识讲解 吃动平衡的概念(1)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吃动平衡的示意图,详细解释吃动平衡的含义,即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达到平衡。(2) 举例说明不同食物的能量值,如一个苹果约含50千卡能量,一碗米饭约含200千卡能量等,让学生了解食物与能量的关系。(3) 介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包括基础代谢、身体活动和食物热效应等,并通过图表展示各途径所占的比例。(4)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每天需要消耗多少能量吗?”引导学生思考个体能量需求的差异。(5) 讲解影响能量需求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让学生明白不同人对能量的需求不同。(6) 组织学生计算自己的基础代谢率,教师提供计算公式和示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7) 请学生分享自己计算的结果,并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能量需求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8)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吃动平衡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1. 观看课件,认真听讲,理解吃动平衡的概念。2. 记录不同食物的能量值,了解食物与能量的关系。3. 参与计算基础代谢率的活动,掌握计算方法。4. 分享计算结果,参与讨论如何实现吃动平衡。评价任务 理解概念:☆☆☆掌握计算:☆☆☆参与讨论:☆☆☆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吃动平衡的概念、食物能量值和人体能量消耗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计算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提供依据。案例分析 活动一:分析案例 展示案例(1) 呈现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小明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平时喜欢吃油炸食品和喝饮料,很少参加体育活动,体重逐渐增加。最近他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发现有轻度脂肪肝。(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小明体重增加和患病的原因,引导学生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进行思考。(3) 要求每组学生列出小明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4)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交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5) 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6)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总结小明案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解决方法。(7)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小明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让学生将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8)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类似经历和解决办法,进一步加深对吃动平衡的理解。 1. 阅读案例,分析小明体重增加和患病的原因。2. 分组讨论,列出问题和改进建议。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4. 参与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评价任务 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参与讨论:☆☆☆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的吃动平衡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制定计划 活动二:制定计划 小组合作(1) 布置任务:“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制定一份一周的饮食和运动计划,要考虑到吃动平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2) 提供饮食和运动计划的模板,包括时间安排、食物种类和运动项目等,让学生有章可循。(3) 提醒学生在制定计划时要注意营养均衡,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4) 组织小组讨论,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共同完善计划。(5)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如食物搭配不合理、运动计划不可行等。(6) 请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制定的计划,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7) 教师对各小组的计划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修改建议。(8)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1. 明确任务,参与小组讨论,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2. 参考模板,合理安排食物和运动项目。3. 小组代表展示计划,听取他人意见。4. 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评价任务 制定计划:☆☆☆展示交流:☆☆☆修改完善:☆☆☆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吃动平衡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总结归纳 课堂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吃动平衡的概念、食物能量值、人体能量消耗途径、案例分析和计划制定等。(2)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如对吃动平衡的新认识、制定计划的感受等。(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吃动平衡对健康体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一周的实践,并记录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情况。(5) 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计划。(6) 鼓励学生在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相互监督和鼓励。(7)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对需要改进的学生提出期望。(8) 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参与和配合。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2. 聆听教师总结和作业布置。3. 明确课后实践的要求和注意事项。4. 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评价任务 回顾知识:☆☆☆分享收获:☆☆☆明确作业:☆☆☆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作业设计书面作业1. 完成一份关于吃动平衡的手抄报,介绍吃动平衡的概念、重要性和方法。2. 记录自己一周的饮食和运动情况,分析自己在吃动平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3.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在实践吃动平衡计划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实践作业1. 按照自己制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进行一周的实践,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2. 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份家庭饮食和运动计划,并共同执行。3. 参加一次体育活动或健身课程,体验不同的运动方式。板书设计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一、吃动平衡概念1. 摄入能量 = 消耗能量2. 食物能量值二、人体能量消耗途径1. 基础代谢2. 身体活动3. 食物热效应三、案例分析四、计划制定1. 饮食计划2. 运动计划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制定并实践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3.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足之处1. 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可能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2. 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时,个别小组存在分工不明确、合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3. 课后作业的反馈和评价不够及时,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课后作业的管理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