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垃圾桶分布及优化建议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一 垃圾桶分布及优化建议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简介

中图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主题一 垃圾桶分布及优化建议-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标 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实践应用。在 “垃圾桶分布及优化建议” 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空间分析、区域认知等方法,探究垃圾桶在不同区域(如学校、社区、公园等)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区域功能、人口密度、人流量等地理因素的关系。同时,融合数学学科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对垃圾桶的数量、间距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调查结果,从而发现垃圾桶分布存在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主题是中图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垃圾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作为垃圾收集、分类、转运的起点,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意义重大。接着,从不同区域垃圾桶的分布现状入手,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了解垃圾桶的数量、类型、间距等信息。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原因以及优化建议,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素养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深入分析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原因,包括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能够提出全面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垃圾桶分布优化建议,并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熟练掌握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运用图表准确展示调查结果,提升数据处理与信息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入分析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原因,涵盖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提出切实可行的垃圾桶分布优化建议,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回顾上节课学生实地调查的过程和初步得到的数据结果,展示一些其他地区因垃圾桶分布合理而环境整洁以及因垃圾桶分布不合理导致环境脏乱差的对比图片,提问学生:“对比这些图片,结合我们自己的调查,大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垃圾桶分布对环境的影响,那你们思考过造成我们调查区域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吗?”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关于垃圾桶分布问题深入分析的主题。 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内容,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调查经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脑海中初步梳理对垃圾桶分布不合理原因的一些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对比图片,强化学生对垃圾桶分布问题的关注度,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本节课重点内容 。
新 课 讲 解 知识回顾与问题引入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简单汇报上节课实地调查的区域、方法以及主要数据结果,如不同区域垃圾桶的数量、类型、间距等。之后,展示一些在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图表模板,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并提问学生:“我们已经收集到了这些数据,那么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更直观地看出垃圾桶分布存在的问题呢?比如怎样通过图表展示不同区域垃圾桶数量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挖掘问题。 学生活动:各小组代表汇报调查情况,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内容。观察教师展示的图表模板,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图表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可以用柱状图对比不同区域垃圾桶数量。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实地调查的成果,让学生明确数据整理与分析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据发现垃圾桶分布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深入分析问题奠定基础 。 数据整理与分析指导 教师活动:详细讲解如何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例如计算各项问题的选择比例。以 “居民对垃圾桶分布满意度” 的调查问题为例,展示如何统计选择 “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对于垃圾桶数量、间距等实地测量的数据,讲解如何进行汇总和计算平均值。如计算不同区域垃圾桶间距的平均值,可先将每个区域内测量的垃圾桶间距数据相加,再除以测量次数。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将数据可视化。比如,对于展示不同区域垃圾桶数量对比,适合用柱状图;对于呈现垃圾桶满溢情况随时间的变化,适合用折线图;对于分析不同类型垃圾桶在总垃圾桶数量中所占的比例,适合用饼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利用一些简单的数据示例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学习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的方法,记录关键步骤和要点。结合自己小组收集的数据,尝试进行统计计算,并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教师提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地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数据可视化更直观地认识垃圾桶分布现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分析问题和提出优化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 小组讨论与问题分析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经济、社会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在地理因素方面,提示学生思考地形地貌对垃圾桶设置的影响,如山区地形复杂,垃圾桶设置可能较为困难;不同区域功能(商业区、住宅区、办公区等)对垃圾桶的需求差异,商业区人流量大、消费活动频繁,对垃圾桶数量和类型的需求与住宅区不同。在经济因素方面,引导学生考虑资金投入对垃圾桶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资金不足可能导致垃圾桶数量少、质量差,更新不及时。在社会因素方面,提醒学生关注居民环保意识对垃圾桶使用效果的影响,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可能导致垃圾乱扔、不按分类要求投放等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调查和生活经验展开热烈讨论。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垃圾桶分布不合理原因的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记录员认真记录小组讨论的要点和观点。例如,有的小组讨论认为在他们调查的老旧社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垃圾桶数量多年未增加,且部分垃圾桶损坏严重未及时更换;还有小组提出在一些公园的偏僻角落,因为地形崎岖,垃圾桶设置难度大,导致垃圾乱扔现象较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学科、多角度深入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度 。 小组汇报与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即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原因。在每个小组汇报后,组织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补充。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导致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如地理因素方面的区域功能差异、地形限制;经济因素的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因素的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并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展示在黑板或多媒体上,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 学生活动:各小组代表利用 PPT、图表或书面报告等形式,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得出的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原因,汇报过程中注意清晰表达观点和依据。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汇报内容,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见解,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归纳,对照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完善对垃圾桶分布不合理原因的认识 。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展示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教师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 案例展示与优化思路启发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国内外其他地区成功优化垃圾桶分布的案例,如某城市在商业区设置了智能垃圾桶,能根据垃圾量自动压缩和报警,提高了垃圾收集效率;某社区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同时合理调整垃圾桶布局,改善了社区环境。详细介绍这些案例中优化垃圾桶分布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成功的原因和可借鉴之处,提问学生:“结合我们调查的区域特点,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发来优化我们自己区域的垃圾桶分布呢?”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案例展示,分析案例中优化垃圾桶分布的措施,思考这些措施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结合点。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借鉴在人流量大的学校门口设置较大容量的垃圾桶,或者在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分类投放意识等。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展示,为学生提供优化垃圾桶分布的思路和方法参考,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创新的优化建议 。 优化建议讨论与方案制定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垃圾桶分布的优化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提醒学生在提出优化建议时,要充分考虑之前分析的问题原因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限制因素,如资金、空间、居民接受度等。例如,如果要增加垃圾桶数量,需要考虑资金来源和放置空间;提出的分类方案要考虑居民是否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从垃圾桶的类型与数量调整、间距规划、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根据案例启发和小组对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各种垃圾桶分布的优化建议,并尝试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有的小组提出在学校不同教学楼、操场、食堂等区域,根据人流量和垃圾产生量调整垃圾桶的数量和类型,在食堂附近增加餐余垃圾桶数量;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促进垃圾分类。每个小组形成书面的优化方案,包括具体措施、实施步骤、预期效果等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讨论和制定方案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