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图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题 地球的公转-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运用地球仪等工具,清晰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这要求学生不仅能从理论上阐述,更要通过实际操作地球仪,直观展示地球公转的这两个关键要素。同时,学生要结合实例,深入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这意味着学生要将抽象的地球公转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联系,如不同季节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四季的气温差异等,以此来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的第二节内容中的第二课时,其重点聚焦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它紧密承接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进行模拟演示,将抽象的地球公转知识直观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间、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素养目标 学生能够精准阐述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的原理。 能够熟练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并准确指出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对应的地理现象。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清晰掌握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教学流程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 PPT 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提问:“地球除了自转还有什么运动方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地球的公转。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地球自转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提问自然地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新 课 讲 解 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教师活动: 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模拟演示,将手电筒的光模拟为太阳光,地球仪模拟地球。演示过程中,强调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是倾斜的且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让学生观察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位置时地球上被照亮的部分(白昼)和未被照亮的部分(黑夜)的分布情况。 展示 “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讲解在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这四个特殊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以及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例如,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昼短夜长,越往南白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如当地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间,讨论昼夜长短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教师的模拟演示和示意图,记录不同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昼夜长短变化的感受和发现,如夏季白昼时间长,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相对较多;冬季白昼时间短,天黑得早,人们会更早地安排晚餐和休息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模拟演示和示意图讲解,将抽象的昼夜长短变化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小组讨论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季更替 教师活动: 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片,如春季的鲜花盛开、夏季的绿树成荫、秋季的金黄稻田、冬季的银装素裹,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有四季的更替?” 引导学生思考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结合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详细讲解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更替。以北半球为例,3、4、5 月为春季,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增多;6、7、8 月为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9、10、11 月为秋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12、1、2 月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让学生举例说明四季更替对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春季是播种的季节,许多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冬季一些动物会进入冬眠状态,人们会穿上厚厚的棉衣保暖等。 学生活动: 欣赏四季景观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对四季更替原因的看法。 认真聆听教师关于四季更替原理的讲解,结合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踊跃举例说明四季更替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动的四季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四季更替原因的思考。详细的原理讲解和结合生活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四季更替的形成机制,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五带的划分 教师活动: 展示 “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介绍五带的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以及划分的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讲解在五带中,热带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温带地区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五带的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并分析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特点、动植物种类等方面的差异,讨论五带划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热带作物,寒带地区的人们发展了独特的驯鹿养殖等。 学生活动: 观察五带分布图,明确五带的名称、位置和分界线,了解不同温度带的特点。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查阅资料、结合生活常识等方式,探讨不同温度带的差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直观展示五带的划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五带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深入理解五带划分的意义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其原理。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再次强调重点知识,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划分的时间、五带的名称和特点等。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回忆所学知识,回答教师的问题,参与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 课堂练习(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独立完成课堂练习,积极回答问题,听取教师的讲解和点评,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能够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通过练习也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