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4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资源简介

中图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一章节,要求学生能够: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明确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其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并阐述这些自然特征对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例如,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河网密布等自然特征,理解其对农业生产(如水稻种植、淡水养殖)、工业布局(如依赖水运的工业部门)以及交通建设(内河航运发达)的影响。
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主要聚焦于沿江工业地带、人口和城市以及区域发展情况。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工业基地及其特征,分析了沿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武汉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原因。此外,还详细描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特别是武汉和上海这两个重要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基地、人口和城市分布等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讲解武汉和沪宁杭工业基地的主要产业部门。
素养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举例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和优势。 阐述区际联系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的意义,并能列举相关实例。
教学重、难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 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播放一段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繁忙的工业生产和城市景象的视频,提问学生:“从视频中,你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除了农业发达,工业和城市发展也十分突出,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沿江工业地带、人口和城市以及区域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新 课 讲 解 沿江工业地带 展示地图:呈现 “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主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的分布。 提问引导:“请同学们找出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工业基地有哪些?它们分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出主要工业基地有沪宁杭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等,且多分布在长江沿岸和交通便利的地区。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沿江工业地带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资源、科技、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工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为工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河流众多,不仅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还通过内河航运降低运输成本;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资源丰富,如矿产资源(部分地区)、人力资源等;科技发达,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为工业创新提供支持;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利于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交通便利,长江和众多铁路线经过,便于产品运输。沪宁杭工业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临江靠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观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工业发展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人口和城市 展示图片和地图:展示 “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度图” 和 “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 提问思考:“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说一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水源充足,农业发达,为人口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交通便利,长江和众多铁路线成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重要轴线。所以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且城市多沿长江和主要铁路线分布。 案例分析:以武汉和上海为例,介绍这两个重要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武汉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最大城市,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重要城市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密切关系。 区域发展 资料展示:展示一些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资料,包括区域内部产业协同发展、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讨论:组织学生讨论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江海交汇之处,便于与国内外进行经济交流;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足;科技水平较高,产业基础雄厚。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长江上游地区的资源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资金、技术、市场相结合;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 拓展思考:提出问题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区域联系协同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堂小结 引导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工业基地及其特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意义等。 总结强调:强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区域发展问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巩固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强调重要知识点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