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2框践行平等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2框践行平等教案

资源简介

第2框 践行平等
◇教学目标◇
1.准确阐述平等的内涵、表现、价值和要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社会现象中辨析平等与不平等。
2.树立正确的平等观念,增强平等意识,自觉践行平等,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等的价值;践行平等的要求。
教学难点
践行平等的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名言,思考:
《论语》:“有教无类。”
墨子:“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钟相:“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结合名言,谈谈你对平等的认识。
提示:平等意味着公民在基本权利的享有上是无差别的;平等是对等级差别的否定;平等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理念。
教师过渡:平等就像一把标尺,衡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那平等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又该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践行平等》这一课,去探寻平等的真谛。
新课讲授
一、认识平等
1.观察漫画,思考: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平等的。
提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教师小结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2.阅读材料,思考:
  英国作家萧伯纳在苏联访问时,遇到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两人愉快玩耍。离别时,萧伯纳笑着对她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小姑娘立刻回敬:“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安妮娅。”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触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小组讨论:说说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
提示: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
教师小结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生活中,人们虽然有贫富之分、知识多寡之别,但是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人的人格尊严都受到法律平等保护,不容亵渎和侵犯。
3.阅读教材P62“探究与分享”,思考: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上述规定,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提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核心在于权利义务平等。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如宪法保障各民族平等,教育法确保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刑法强调法律适用上无特权。法律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为,必将受到制裁。任何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存在“法外之地”,唯有坚守权利义务平等、杜绝特权,才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教师小结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二、平等的价值
观察漫画,思考:
上面漫画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
提示: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平等。
教师小结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有助于人们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平等,努力践行平等。
三、践行平等
1.阅读材料,思考:
  文学家韩愈在其文章《原人》中他提到:“圣人对待夷狄与禽兽,都是一样看待,不分远近,同施仁爱。”后人就用“一视同仁”来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1)说说你对“一视同仁”的理解。
提示:“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平等对待。
(2)“一视同仁”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平等对待他人。
教师小结平等对待他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尊重他人人格,不欺生、不凌弱。
2.阅读材料,思考:
  大学应届毕业生郭晶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某公司在招聘文案人员,她认为自己的学历以及实习经验符合该公司的要求,便在网上提交了简历。等待多天后没有得到任何回复,郭晶又浏览了该网站相关的页面,才发现招聘页面上写着“限男性”的要求。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性别歧视、就业歧视等。
教师小结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这损害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违背了人人平等的原则。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用合法的方式捍卫平等。
3.阅读材料,思考:
  “无障碍旅游”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它打破了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长期面临的出行困境,让他们从“被忽略”到“被看见”,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长期以来,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往往被简单归类为“特殊需求”,甚至被视为“额外负担”。许多景区的无障碍设施流于形式:坡道过陡、盲道被占、无障碍厕所锁闭……这些细节暴露的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漠视。而杭州的实践恰恰证明,无障碍建设并非“施舍”,而是城市应有的“标配”。通过电瓶车接驳、游船改造、语音导览和手语视频等服务,让特需人群真正实现了“自主游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盲文导览屏、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数字人手语翻译系统,展现了科技如何弥合身体障碍带来的信息鸿沟,以实用为导向,真正解决了视障、听障游客的痛点。
“无障碍旅游”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
提示:增强平等意识,落实平等原则。
教师小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类的美好梦想。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共同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
  本框我们明白了平等有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到平等的价值,它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我们清楚了践行平等的要求。希望大家牢记所学,用实际行动践行平等,让平等之花处处绽放。
◇板书设计◇
践行平等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对平等的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理解。但在讲解平等的抽象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案例分析环节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今后,我要选取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优化小组讨论组织形式,明确小组分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