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欧洲考古工作者发现,位于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文明遗址中有着大量砝码和度量衡工具,城市规划也呈现严格的棋盘式布局,排水系统设计精巧。学者们据此推断这个诞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文明已具备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这表明( )
A.农业的产生是古印度迈向文明的前提 B.城市规划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水平
C.推广铁器促进了恒河流域国家的形成 D.公共设施建设体现文明的成熟度
2.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在岩壁和石柱上镌刻敕令,内容包括宗教宽容政策、道德训诫以及对民众的治理措施。这些敕令还出现了希腊文和阿拉米文的版本。据此可知,当时( )
A.古罗马的扩张影响深远 B.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C.文明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D.孔雀帝国借文化输出强化统治
3.下图所示是7世纪努比亚法拉斯大教堂的壁雕,含有“十”字图案、鹰和柱等元素。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努比亚( )
A.注重在全国广建学校 B.与拜占庭帝国有文化交流
C.主要信仰是伊斯兰教 D.折射出希腊化时代的特征
4.中古时期,西欧庄园内设有教堂、法庭。庄园法庭由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这说明当时( )
A.封君封臣制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B.庄园法庭保证了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
C.庄园的自由农民必须为领主服劳役
D.封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
5.8世纪时期,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香料,波斯的地毯,欧洲的金属制品等汇聚于巴格达进行交易,还大量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并发展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这表明,当时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B.汲取了东方文化的精华
C.垄断了源于中国的丝绸之路的贸易 D.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6.西班牙征服者占领墨西哥(1519——1521年)和秘鲁(1531——1535年)后,“既虔诚地拯救印第 安人的灵魂,又专注地出口来自美洲矿山的白银和黄金,对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造成巨大灾 难”。由此可知( )
A.印第安人文化在美洲完全消失 B.西班牙对美洲殖民统治手段多样化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连为一体 D.天主教的传播阻碍了美洲社会进步
7.下面是某同学在某世界史图书中发现的一张地图残片,该地图解读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亚历山大远征 B.阿拉伯人繁盛的商业活动
C.新航路的开辟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
8.彼特拉克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还积极参与政治,为复兴古罗马文化四处奔走。薄伽丘以《十日谈》闻名,同时也是对古典文化深入研究的学者。拉斐尔不仅是杰出画家,而且对建筑设计也颇有见解。这些人物( )
A.为人文主义传播奠定物质基础 B.改变了欧洲宗教信仰的格局
C.促进了古典文化在欧洲的复兴 D.构建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9.查理二世复辟后,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倒退。。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得到了巩固。在这里,“光荣革命”的“光荣”之处在于( )
A.推翻了封建君主统治 B.实现了不流血的政权更迭
C.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 D.推动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10.18 世纪40年代奥地利君主玛丽亚·特蕾西亚,抛弃传统的君权神授等理念,认为君主必须依据臣民的利益和幸福进行统治。这种统治理念的转变源于( )
A.法国大革命不断发展 B.严酷现实压力和启蒙思潮的冲击
C.加尔文创立新的教派 D.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巨变
11.下图所示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的机车“火箭号”于1829年在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上成功运送货物和乘客的场景。这一发明( )
A.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全面到来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推动了世界交通运输的变革 D.直接导致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出现
12.19 世纪前期的法国思想家圣西门批判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等现象,认为未来社会应由工业家、企业家领导,劳动应有序组织,国家权力应转向组织生产,但他不主张生产资料社会化,倡导以工人和平宣传实现理想社会。由此可知,圣西门( )
A.思想主张具有空想性与局限性 B.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
C.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肯定自由放任的经济竞争手段
13.下表所示是1880——1900年欧洲部分国家贸易数据情况(单位:百万英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国别 出口(1880年) 出口(1900年) 出口增长 进口(1880年) 进口(1900年) 进口增长
英国 223 191 -15% 441 523 20%
法国 139 164 18% 201 180 -10%
德国 142 231 63% 136 293 107%
荷兰 53 144 170% 71 107 137%
比利时 47 77 56% 67 89 33%
A.德国的贸易增长速度领先各国 B.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
C.英国丧失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初显
14.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南非的钻石、金矿更为世人关注。1899——1902年南非战争后,英国整合相关地区成立南非联邦。1913年后白人在南非政治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据此可知( )
A.交通变革决定地区发展走向 B.列强殖民扩张加剧民族矛盾
C.英国主导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D.资源争夺引发地区政治变迁
15.1908 年,印度孟买10多万工人在大罢工和示威游行中提出“印度独立”的口号。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这次罢工显示出印度工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说明,当时( )
A.印度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
C.英国放弃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D.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陷入低潮
16.下图所示是一战期间美国专门制作的宣传海报“加入军队,为美国而战,保持我们的荣誉”。该海报意在( )
A.揭露德意志与奥匈帝国的非正义性 B.表明美国维护自由世界的决心
C.激发民众支持美国在一战中的行动 D.号召民众反对德奥的殖民侵略
17.二月革命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一再“向工人同志们警告列宁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破坏性策略”,幻想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合作,希望通过渐进改革实现社会变革。这导致了( )
A.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受到阻碍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前实施
C.临时政府迅速宣布退出一战 D.布尔什维克党失去执政地位
18.1921年苏俄实行租让制,将部分厂矿等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因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等因素,实际效果有限。1921—1926年收到1937项租借申请,生效合同仅有113项。随着工业化发展及相关问题出现,1936年租让企业基本转为国有。这说明苏俄(联)的租让制( )
A.是生产力落后时的无奈选择 B.因不符合国情而被迅速抛弃
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D.实施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19.在一战后的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中,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桑地诺提出“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口号并与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中国国民党发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这些活动(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实现了拉美国家的民族独立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诉求 D.共同支持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纲领宣称:“法西斯主义为民族而奋斗,它的目标是实现意大利人民的荣耀”,这种荣耀的具体表现就是要重振古罗马帝国的霸业,强调意大利“要实现自己历史上的完全统一”“行使地中海与拉丁文明之堡垒的职能”“重视地中海和海外的意大利殖民地”。这一言论表明( )
A.英法绥靖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B.欧洲国际秩序存在政治隐患
C.欧洲盛行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 D.德意日法西斯势力逐渐合流
21.二战后,美国主导对日本的改造,重组日本教育系统,删去教科书中许多以天皇为中心、宣扬国家主义的战时思想主张。同时,签署《日美安全条约》使日本受美国军事保护。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物资供应地,经济借此快速增长。据此可知,二战对日本的主要影响是( )
A.导致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B.造成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美国
C.将传统教育完全西方化 D.使社会发展呈现多面性特点
22.二战后,美国目睹苏联接管东欧、希腊共产党内战、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等,深感共产主义 威胁;苏联则担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对任何反抗所能施加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及美国盟友对苏联等国的包围。这表明二战后初期( )
A.冷战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悄然出现
C.美苏两大阵营矛盾激化 D.意识形态冲突成为国际主流
23.下表所示是1960——1980年欧美主要福利国家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单位:%)统计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PWS GS PWS GS PWS GS
德国 18.1 31.4 19.5 37.3 25.7 46.6
英国 10.2 33 13.2 37.9 16.4 44.4
美国 7.3 28.1 10.4 33 15 35.4
瑞典 10.8 31.3 16.7 43.2 25.9 61.1
注:PWS指公共福利支出占GDP比重,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健;GS指政府全部支出占GDP比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福利国家的财政负担持续减轻 B.美国福利水平已经赶超欧洲
C.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D.欧美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完善
24.下图中1951——1985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根本性调整 ②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③ 赫鲁晓夫改革过于激进 ④美苏冷战对峙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1904 年美国获得开凿和“永久使用”巴拿马运河等权利,使运河区成为美国在巴拿马的“国中之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巴拿马人民发动了持续多年的反美运动。1977年美国政府允许巴拿马参与管理运河;1999年巴拿马人民终于从美国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巴拿马得以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的衰落 B.巴拿马人民不断斗争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6.《联合国家宣言》序言中写道:“(我们)确信为保卫生存、自由、独立与宗教自由并在本国和其他国家内保全人权和正义,必须对企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加入上述宣言。”由此可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
A.以意识形态一致为合作前提 B.表明英美主导了同盟的决策
C.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实现联合 D.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初步形成
27.下面的图表体现了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比表(1998年统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国家 20多个 150多个
占全球人口比重 20% 80%
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78% 22%
工业 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以初级加工制成品为主
农业 以大规模机械化为主 机械化程度不高,以手工生产为主
据此推断( )
A.发展中国家主导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B.发达国家经济增速高于其他国家
C.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出现均衡趋势 D.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具有活力
28.二战后初期,西欧政治家在推进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尝试建立具有超国家色彩的机构(如欧洲煤钢共同体高级机构),但因成员国部长理事会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而保留了各个国家的决策权。这反映出当时欧洲一体化( )
A.因各国理念分歧导致进程停滞 B.呈现超国家性与国家主权的博弈
C.受制于美苏“冷战”政策的压力 D.以经济联合取代政治一体化目标
29.下图是近年一幅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漫画,它反映了近年来( )
A.经济全球化趋势遭遇了阻碍 B.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一致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D.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30.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国家面临被淹没风险;暴雨、干旱、飓风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外,许多生物物种因丧失栖息地和气候变化而濒临灭绝。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 B.《巴黎协定》无助于缓解气候的恶化
C.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 D.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传统,存在了1100多年。皇帝在政治生活中拥有绝对权威,集政治、军事、宗教等大权于一身,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帝国进行统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中古东西方贸易中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该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也较为发达。深厚的古希腊文化底蕴、地中海地区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使得拜占庭文化像火炬一样照耀着欧洲和地中海世界,直接促进斯拉夫世界的文明发展,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还为中古晚期的西欧注入了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进步因素。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穆罕默德及其继任者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哈里发作为国家元首,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随着不断地对外扩张,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在经济上,阿拉伯人重视商业,帝国境内交通网络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相似之处。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率先掀起现代化浪潮。这种包括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城镇化等多个方面的实践在不同国家各具特色。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因素不外乎两方面,一为主观因素,二为客观因素。以日本为例,与西欧不同,日本进行的是后发型、跨越式的现代化。在明治维新建立的天皇制政府和战争这两个要素的作用下,日本把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两个环节合二为一,将摆脱自身的殖民地化危机和侵略殖民他国同步进行,把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合为一体。
——摘编自王春燕《系统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与经验》
围绕“现代化”,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观点,并阐述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精练)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结束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就提出美国建立自由世界秩序的思想,但无法实现。二战后期,富兰克林·罗斯福重启了威尔逊以美国理念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建设,确定以国际制度替代实力均衡、以国际组织替代列强结盟、以自由主义替代权力政治,同时强调大国责任与协调。凭借二战后的强大实力,美国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实现“自由世界秩序”落地,奠定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秦亚青《世界秩序的变革:从霸权到包容性多边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美苏两大阵营内不少国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主导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形成。
——摘编自金鑫、林永亮《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美国主导的“自由世界秩序”在二战后初期才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A B D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D A C A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C B C D B A C
31.(1)贡献:保存和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源泉;其法律体系对欧洲后世法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查士丁尼法典》成为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地中海地区的繁荣。
(2)相似之处:实行君主专制政体,君主掌握国家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体系以维持国家统治;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较为发达,有重要的商业中心;重视发展经济,经济形式多样,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相互促进。
32.示例一:观点: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呈现出多样性。阐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与理性精神,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提供制度保障。这种市场化、民主化、工业化同步推进的模式,源于西欧社会内部的渐进变革。法国大革命则通过暴力方式摧毁封建制度,体现民主化的激进路径。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内生性。明治维新以天皇权威推行"殖产兴业",将西方技术移植到传统官僚体系中。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获取赔款完成资本积累,日俄战争刺激重工业发展,形成"军事-工业"复合体。这种将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并行的模式,反映了日本现代化的复合性。综上所述,西方与日本现代化模式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国情、历史背景、国际环境等因素,发展出了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模式。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示例二:观点:近代英国率先走上了现代化道路。阐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斗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扫除制度障碍。此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推动资本原始积累。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便于开展海上贸易;大西洋航运中心的地位,让英国能够获取大量海外资源和市场;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而海外殖民扩张积累的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支持。综上所述,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1)原因:一战后美国实力与影响力不足,当时欧洲传统强国仍维持着旧有的国际秩序格局;二战削弱了欧洲传统强国实力;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自由世界秩序”通过强调大国责任与协调,争取到其他大国一定程度的支持与合作。
(2)变化趋势: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原因:美苏逐渐无力主宰国际事务(美苏影响力逐渐衰落);各大发展中国家等多个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国际合作共存意识增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