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校长讲坛:在教育中获得生命的完整每个人都在追寻生命的价值,并在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下,展开自己的生命之旅。无论一个人从事何种职业,理想的生命状态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发展。马丁·路德·金在《完整生命的三个层面》中讲到,任何完整的生命都包括长度、阔度和高度这三个层面。生命的长度并不是指它的延续与寿数,而是生命要达到它的个人目标与理想的向前动力,那是人对本身福祉的内向关怀。生命的阔度是对他人福利的外向关怀。生命的高度则是灵魂的向上攀越。这就是生命的三个层面,倘若这三者不是紧密相联、协调和谐地运作,生命就不完整。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专业发展的同时,活出完整的人生?马丁·路德·金“三个层面的生命”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路径。教师的教育之旅、生命之旅,应该是专业发展的长度、成全他人的阔度、灵魂升华的高度几个维度的整体提升、均衡发展、和谐律动,从而使生命不断更新,日益趋向完整,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一、拓展专业发展的长度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三种取向: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生态取向。在赞同理智取向的学者看来,教师欲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一是自己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二是有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这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向专家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反思性实践”,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于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张努力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更为关心的是专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持“实践—反思”取向与生态取向的人偏多,持理智取向者越来越少。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之后,知识储备已经够用了,无须再加强。本人认为三种取向各有侧重,不可偏废。在当下后两种取向已经得到足够多的重视的背景下,理智取向有特别强调的必要。试看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语文名师大家,哪一个不是学养深厚,厚积薄发?著名学者资中筠感叹:“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此语真实地道出了我们这代语文教师在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欠缺,与资中筠先生这一代相比,我们这代人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我们深感功底不厚,难以望前辈之项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止步不前,不能满足于教教书、上上课、批批作业这样的原地打转的工作状态。不断拓展专业的长度不仅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实现个人目标与理想的一条必由之路。未来社会的挑战越来越大,课程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以语文教材为例,部编教材全面投入使用,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语文教师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个教师要想使自己和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在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等方面都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作为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坚持做个终身学习者,努力做一个学者,不断拓展学科专业的长度,既有自我更新主动发展,也有外力推动文化熏陶;既有日常阅读式的“自学小补”,也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式的“求学大补”;既有“提升式”的理论学习,也有“下沉式”的教育实践。我力图整合三种取向的专业发展,在知识理论高地与中学基础教育之间进行循环互动,在教育者与学习者两种角色之间进行换位思考。一路走来,亦教亦学,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进入新阶段,跃上新台阶。二、拓宽成全他人的阔度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同侪互助的关系,教师队伍与学校办学是相互锁定的关系。教育者工作的独特性在于提高受教者的同时提高自己,在成全他人的同时成全自己,自身的价值是通过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来实现的。一段时间,有很多学校单纯抓升学率,老师们身陷题海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考分,刷新了学校的业绩,但是却忽略了专业,淹没了自己,消磨了生命。然而最近几年,由于专业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老师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自己发展放第一,学生放第二,学校放最后。教师多的是对本身福祉的内向关怀,少的是对他人福利的外向关怀,似乎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也不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到达,到达何处。如果教师只追求专业发展的一个向度,那么他的路就会越走越窄,甚至会变成一个孤芳自赏的个人主义者。一名教师,无论是怎样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为学生付出足够的爱与智慧,就永远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无论自己的教学业绩、科研能力达到一个多么高的水平,如果没有与周围的同侪共同学习与成长,即便成为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一阵狂风就可能将又细又长的旗杆吹断。“除非你能够成为你所是,否则我永远不可能成为我所是”,这是“我们”对“他者”的付出,更是“他者”给“我们”的回赠。教师的首要价值就是立德树人,成全“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的从教经历中,一个写作文曾经像挤牙膏一样的学生一夜未睡,写了《语文的魅力》《我的恩师们》《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三篇作文,并且说:“老师,我才知道写作文原来是这么痛快的事儿,我真是不吐不快呀,谢谢您鼓励了我!”一个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老师,这学期的语文学习像美丽的浪花,唐诗的浪,宋词的浪,小说的浪,一浪比一浪高、一浪比一浪美。”作为一个专业优先发展的幸运教师,我与同侪之间营造的是互助共生的关系,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提升。我所带的李百艳语文教师培训基地的学员在培训总结时由衷地感慨:“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更好的导师、同伴,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作为校长,领导管理一所学校既要求“成事”,也追求“成人”,尽可能地为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自足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片,作为这一小片的“我”,要想生命实现更大的价值,就要与其他生命连接互动,用生命的阔度去环绕生命的长度。三、追寻灵魂升华的高度作为社会背景下、时代洪流中的人,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也面临着更多的迷局与困境。诚如狄更斯所写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日益多元,整个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教育领域问题芜杂、矛盾丛生,教育价值失落、行为失范司空见惯,“纠结”与“焦虑”成了时代流行病,加之每个个体独特的人生际遇,使得教育者在现实面前总有跳脱不开的无奈感。社会对教师的认知,在长期以来的神圣化主流中出现了妖魔化的浊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在总体上表现为自尊与坚守,但也不乏自嘲与流俗。网络上的各种吐槽、宣泄、恶搞,让我们看到教师的压力、焦虑、苦涩、无力。一向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使命,却无法安顿好自己的灵魂。荷尔德林说:“世界充满劳绩,然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前半句道出了人生充满劳苦愁烦的真实光景,我们教师当然无法逃避,与其他人相比,甚至劳苦更重,愁烦更多。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我们还有一种盼望可以在大地之上,活出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纵然世界带给人的是与精神家园的隔绝、断裂,然而,充满劳绩者追寻的是诗意,只有在诗意中,人才能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内涵比较接近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之境,臻于这种诗意之境是人所能体验的最安宁、自足的状态。在常人看来,这种“诗意栖居”的境界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其实,诗意栖居不是去找一处外在的桃花源,而是在自我内在生命中建设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心灵花园。到达诗意栖居最近的路,是向内寻求,回归我们的心灵。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我们的内心世界比天空还要广阔高远,还有什么能够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还有什么能夺走我们内在的安宁与满足?面对这个充满劳绩的世界,我们就可以在双脚走过一片泥泞时,拥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果敢与潇洒;我们也能够在双眼望去一片迷雾之时,拥有“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的安然与坚定。不惮顺逆,不虑得失,荣辱不惊,毁誉不屑,在生存中感受诗意,使生存变得更加诗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胜利,对命运的一种把握。罗曼·罗兰说:“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身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提升精神灵魂的高度,才不会被繁重的事务所捆绑,才不会被物质主义的洪流冲击,才不会被世俗主义的漩涡裹挟。只有自己过上了有天空的生活,才能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对待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要始终坚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外在的名利和荣誉,要一贯保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的态度。教育不是单向度的教书,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完整的生命是均衡的生命,是不断拓展、不断成长的生命。我们的教育生命,唯有实现长度、阔度与高度的均衡发展,才能去唤醒其他生命、去成全其他生命的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