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抽样评估七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2、本试卷共6页,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Ⅰ (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但政权也历经宋、齐、梁、陈更替。结束这一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2.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③处的历史事件是A.陈朝灭亡 B.隋朝建立 C.隋朝统一全国 D.大运河开凿3.《通典》记载:“(隋)炀帝嗣位,始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民夫二百万;又凿通济渠,引洛水入黄河,南达淮河;开永济渠,引沁水北上至涿郡;更筑长城千余里,役丁百万。”材料中描述的皇帝是A.隋文帝 B.明太祖 C.隋炀帝 D.唐太宗4.中国古代史上,多个朝代出现过对外学习的典型人物,如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唐朝玄奘西行天竺、明朝郑和下西洋。与玄奘西行“主动学习外国文化”的历史逻辑最相似的是A.鉴真东渡 B.波斯商人来华C.利玛窦来华 D.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5.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近半个世纪的分裂时期,其中“五代”主要统治北方黄河流域,“十国”多分布于南方。下列属于北方“五代”政权的是A.后周 B.南汉 C.南平 D.闽国6.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中能够代表唐代成果的是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6 页)7.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常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与黄巢起义“瓦解唐朝中央集权统治秩序,使藩镇割据局面加剧”最相似的隋唐以后的农民起义是A.李自成起义 B.王小波、李顺起义 C.红巾军起义 D.白莲教起义8.中国古代诗歌常蕴含历史信息,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与“只把杭州当汴州”(宋·林升)均借古讽今。下列关于两首诗的共同背景,说法正确的是A.南北朝分裂时期 B.王朝南迁后的偏安局面C.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D.农民起义导致王朝灭亡9.《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中描述的科技成就,与下列哪项共同推动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用于航海C.火药武器发明 D.雕版印刷术10.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商业繁荣,但铁钱笨重(如一贯铁钱重约 7 斤),不便携带。《宋史》记载的 “私为券,谓之交子”指的是A.隋朝民间发行的铁钱兑换券 B.唐朝柜坊经营的货币存取凭证C.北宋四川富民联合发行的纸币雏形 D.南宋政府官办的会子11.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描述长江沿岸:“蜀中收棉花,沿江至金陵,舳舻相衔。”结合所学,当时沿江种植的经济作物还包括A.茶树 B.烟草 C.花生 D.占城稻1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常以“复兴”前朝为号召,借前朝的民族身份或政治正统性增强自身合法性。如努尔哈赤是女真族首领,建立“后金”以继承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下列政权中,同样由少数民族建立,且以继承前朝国号来彰显正统性的是A.后唐 B.后周 C.南宋 D.后汉13.如图内容是某同学梳理的明清时期文化成就。其中“第三类”的“ ”处应填入的内容是第一类:《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第二类:明长城、北京城; 第三类:《水浒传》、《三国通俗演义》、A.《窦娥冤》 B.《红楼梦》 C.《资治通鉴》 D.《梦溪笔谈》1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万历以后,赋役日重,民穷盗起,至崇祯而天下大乱。”下列事件中,直接终结明朝统治的是A.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B.李自成攻入北京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15.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继兴盛,创作群体从科举出身的士族文人,扩展到商人、市民等庶族文人,甚至街头艺人;读者群体也从官僚贵族延伸到城市市民、手工业者等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印刷技术的普及C.文学创作范式的创新 D.城市商业的繁荣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6 页)16.《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触怒明太祖朱元璋。他下令删去《孟子》中所有涉及“民本”“君轻”的内容,共85条,编成《孟子节文》,并规定科举考试不得用被删内容命题。这一做法本质上体现了A.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明太祖打压儒家学派的地位C.封建皇权对思想领域的控制 D.科举制度改革以选拔实用人才17.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的关键在于优先恢复和发展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商业生产 D.发展文教事业18.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徽班 “三庆班”进京为乾隆帝祝寿,随后四喜、春台等徽班相继入京,逐渐与汉调、昆曲等融合,形成新的戏曲形式。该戏曲形式是A.秦腔 B.元曲 C.京剧 D.黄梅戏20.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人口约6500万,万历年间增至约1.4亿,清朝时进一步增长。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经济原因是A.社会文化繁荣 B.高产农作物传入C.国家长期统一安定 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1.康熙时,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派兵八千人驻防。这一举措A.加强了西北管辖 B.平定了回部叛乱C.巩固了东南海防 D.强化了君主专制22.1665年,一位随郑成功入台的福建农民在写给家乡的信中说:“吾辈至台后,分番社教耕,以铁犁代刀耕,番民初疑惧,久则习以为常。今彼亦能自耕,田亩日辟,米粮渐足。”从这封书信中可以推断,郑成功的农业措施A.导致台湾原住民失去土地 B.使台湾成为清朝的产粮区C.引发了荷兰殖民者的反扑 D.促进了民族间的技术融合23.下图所示知识建构反映了清政府加强管辖的地区是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蒙古24.故宫博物院藏《康熙朝兵部奏折》记载:“……罗刹(沙俄)盘踞雅克萨城,筑垒屯田,屡犯边民。上命将军萨布素等,率水陆军至城下,凿冰列阵,围困数月,敌众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6 页)不支,乃降。”该奏折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 B.萨尔浒之战 C.平定噶尔丹D.雅克萨之战25.雍正皇帝曾言:“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结合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史实,下列属于“极盛于我朝”的举措是①设台湾府 ②设伊犁将军 ③设驻藏大臣 ④设澎湖巡检司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卷Ⅱ(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统领着规模巨大的船队,船上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随行人多达两万七八千人,包括官员、水手、军士、工匠、翻译、医生等各类专业人员。——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 “郑和崇拜”在东南亚形成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 (2分)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的哪一政策 该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哪里 当时管理外国商人的官方机构是什么 (共6分)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6 页)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 1.84 735.22 4.001768年 2.08 741.45 3.561784年 2.86 760.57 2.661812年 3.34 788.93 2.36————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 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6分)(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 结果如何 (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4分)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6 页)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材料四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朝加强对祖国疆域四至的有效管辖。地区 措施或机构新疆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①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西藏 册封宗教首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设置② ,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台湾 1684年,设置③ ,巩固祖国的东南海防。东北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境。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 “公主”是指谁 元朝为有效管理该地区,设立了哪个机构负责其行政事务 (4分)(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4分)(3)结合材料三,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 透过这一民族形成的现象,分析元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怎样的 (4分)(4)根据材料四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中划线部分。(6分)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6 页)参考答案1-5 ADCDA 6-10 DCBBC 11-15AABBD16-20 CAACB 21-25 CDCDB26.(1)郑和下西洋的特点:①和平交往与武力威慑结合;②传播中华文化与技术;③调解地区矛盾促进和睦;④维护明朝海外利益与安全。(2)原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影响当时的生活习俗等。学习的精神:郑和下西洋 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3)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通商口岸: 广州 ;管理机构: 广州十三行27.(1)开元盛世;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2)共同态度 :历代统治者均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推行鼓励垦荒、轻徭薄赋等政策。 结果 :这些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4) 发展状况 : 耕地面积持续扩大; 农业技术提升。 隐含问题 : 人地矛盾尖锐; 经济压力加剧 。28.(1)文成公主;宣政院(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 澶渊之盟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与 西夏 政权之间 .(3) 元朝时期形成的新民族是回族 。 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方向 : 以交融为主导;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4) ① 伊犁将军 ② 驻藏大臣 ③ 台湾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