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初一历史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满分共30分)1.据史料记载:“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记载主要说明隋朝大运河A.耗费国力,加速隋朝崩溃B.强化了对西南边疆控制C.贯通南北,促进物资流通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兴盛2.四川省皇泽寺有一副对联“政启开元和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A.背景B.措施 C.目的D.作用3.唐都长安城中存东、西两审,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堡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商业贸易突破了时空限制 B.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C.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有限 D.大规模民族交融开始出现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唐朝时书法家众多,其中有柳公权、欧阳询等B. “安史之乱”是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C.唐朝后期,黄巢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D.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5.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丝绸、蔬菜种子、工艺品,以及医药、佛经、历法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与吐蕃的这次和亲A.推动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推动了青藏高原的部落统一C.确立了吐蕃正式归中央管辖D.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经济发展6.右图所示人物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7.宋太宗时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文官还占据了军队高级和中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尤其是掌管军政要职的枢密使一职,由武臣出任者只是个别情形,这反映了宋朝A.分割率相的权力 B.崇文抑武的理念C.外重内轻的局面 D.官僚机构的臃肿8.下列四幅反映两宋与红、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一幅是9.苏辙《栾城集》中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总,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宋辽之间解决了严重的民族矛盾C.北方生产落后 无力实现国家统一D.南方爱好和平,不愿战争完成统一10.公元1276牛,文天祥在被押送北上之时,于侦江乘隙逃脱,辗转到达南通,后他再度乘船南下经长江口写诗《扬子江》以述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所进行的是A.抗辽斗争 B.抗金斗争 C.抗元斗争 D.抗倭斗争11“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委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由此可见,行省制度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加剧了地方与中央抗衡C.导致了地方机构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12.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3.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C.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D.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14.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将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城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良权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15.“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这一记述表明,郑和下西洋A.有利于南洋开发B.巩固了边疆海防 C.造成了人口问题D.拓展了明朝疆域16.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狼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不包括A.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B.建立“大齐”政权C.推翻明朝的统治 D.抗击清军入关17.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来同贡献是A.巩固清朝统治 B.促进经济发展 C.反抗外来侵略 D.推动社会变革18.“雍正皇帝因为这个天才式的‘发明’,终于为清朝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争权’的问题,皇帝……牢牢地掌握了权柄。”这项“发明”A.提高了清朝的科技文化水平 B.使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控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9.有学者指出:“明清两朝缔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了隐患。”这一时期“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①国家分裂,边疆危机严重 ②制度僵化,束缚思想解放③闭关锁国,落后世界潮流 ④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20.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磨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是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请按照这些文学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下列代表人物像进行排序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③④二、非选择题(共两题,满分2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盛世局面】时期 唐太宗 唐玄宗统治状况 自贞观以后,……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半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千值二钱。————杜佑《通典》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2分)材料二【科技发展】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翠昼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宋元到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科技发展的原因。(3分)材料三【边疆治理】边疆治理措施(部分)时期 措施唐朝 中央政府统一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元朝 在西藏设立室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臧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建立台湾省(隶属中央)(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经略边疆的重要意义。(3分)材料四【中外交往】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唐朝 玄奘西行;签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宋朝 三大发明外传;瓷器闻名海外 清朝 闭关锁国(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外交流的发展趋势。(2分)22.经济生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某小组同学针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展了项目化学习,请你协助他们完成。(10分)【析经济政策】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1)材料一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 结果如何 (2分)【研经济变迁】材料二 宋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放宽了城市中开设店铺的条件。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主要从事茶叶、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至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3分)【探经济发展】材料三 明清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积极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这些作物耐旱耐瘠,使砂砾瘠土、深山林地变为良田。北方与南方耕地因玉米、甘薯轮作复种显著扩增,推动粮食产量跃升,为康乾盛世“人口突破三亿”奠定物质基础,彰显中华民族善用自然、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3)据材料三,概括玉米、甘薯的传入对明清社会的积极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参考答案1-5 CDBBD 6-10 CBDAC 11-15 ADCAA 16-20 BCBAB21.(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趋势:从总体上逐渐从世界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差距不断拉大。宋元先进原因:国家走向统一,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影响明清科技发展原因:读书目的主要为做官,很少有人钻研科学;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3)主要方式:设置机构、册封、军事行动、颁布法律。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放逐渐走向封闭22.(1)都重视农业生产;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2)兴起商业城市,商业活动限制放宽;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形成大商帮。(3)①扩大耕地面积;②推动粮食产量显著增长;③为人口突破三亿奠定物质基础;④彰显中华民族善用自然、开拓创新的精神。(4)政府的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生产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