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XCS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唐朝史学家杜佑指出:“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 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
A.改变了商品运输方式 B.带动了沿岸城市的繁荣
C.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践行以上思想,太宗( )
A.澄清吏治,减轻刑罚 B.创立殿试,广育贤才
C.以民为本,轻徭薄赋 D.反击突厥,开疆拓土
3.下列两幅图片体现了唐代( )
A.政治统治的开明 B.文学艺术的昌盛 C.商业贸易的繁盛 D.社会风气的开放
4.“是时,上(皇帝)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这段对唐朝开元末年的评述揭示了(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割据的背景
C.唐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D.五代十国的特点
5.文成公主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建筑、医药等技艺带到了吐蕃,还倡导吐蕃学习唐朝的礼仪制度。据此可知,文成公主和亲( )
A.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B.推动了佛教在吐蕃的广泛传播
C.实现了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D.巩固了唐朝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6.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有助于了解隋唐时期的( )
A.经济生活 B.对外交往 C.商业贸易 D.政治制度
7.北宋时,文官占据了军队高级和中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尤其是掌管军政要职的枢密使一职,由武臣出任者罕见。这反映了北宋( )
A.君弱臣强 B.官员冗余 C.文教发达 D.崇文抑武
8.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 100多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 近100年
A.各政权之间混战不断 B.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C.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9.有学者指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可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B.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C.指南针逐渐用于航海 D.军事上开始使用火药
10.据史书记载,在元朝存在的98年里,全国各行省主政官员发动的叛乱仅有3次,而且多半是在皇位发生动荡之际。这一记载表明行省制度( )
A.拓展了元朝疆域 B.杜绝了政权分裂 C.影响了后世发展 D.维护了国家稳定
11.下列两幅图片可用来佐证宋代(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精巧的手工技艺 C.领先的科技水平 D.繁荣的商业贸易
12.元朝统一后,建立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陆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进入鼎盛时期。这表明元朝的统一( )
A.促进了陆上交通网形成 B.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C.带动了商业的空前繁荣 D.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基础
13.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按节气定月份,利于农事安排;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历法的编制旨在( )
A.服务生产 B.创新理论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14.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立内阁和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这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特务统治逐步加强 C.丞相权力遭削弱 D.统治机构日益完善
15.跟随郑和航行的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著录有占城国、爪哇国等20多个国家的地理情况、人民生活及贸易交往。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国威 B.开阔了国人眼界
C.促进了南洋开发 D.传播了中国文化
16.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体现张居正税收改革的特点是( )
A.实物为主,白银为辅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税银
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 D.国家财政依赖土地税
17.清政府规定出海贸易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这一现象( )
A.抵御了西方侵扰 B.限制了海外贸易 C.维护了法律秩序 D.终止了中外交流
18.下表反映了清代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导致人均耕地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顺治七年(1650) 1.00-1.50 6.00 6.00-4.00
乾隆十五年(1750) 2.00-2.50 9.00 4.50-3.60
道光三十年(1850) 4.10 12.10 2.95
A.耕地面积减少 B.生态环境破坏 C.人口快速增长 D.土地兼并严重
19.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可见,两位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都(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以民为本 C.提倡知行合一 D.强调遵循天理
20.明朝画家李士达创作的《岁朝村庆图》,描绘了江南乡村百姓春节的活动,与现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景象高度一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
A.统一性 B.创新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
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中,文皇帝(唐太宗)尝私幸端门(皇宫的正门),见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控制范围)中矣。”
——摘编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自宋代·汪洙《神童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其原因(2分)
(2)据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创立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有人说“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衰落的境地。”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22.(7分)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
材料三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1)据图一,指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出现的重要经济现象。(1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图一所示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图一所示经济现象对古代中国产生的影响。(3分)
2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684年 清朝设置①_______,隶属福建省。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漠北,平定②_______。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③_______管辖新疆地区。
1771年 乾隆帝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请分别填写材料中①②③三处所缺内容。并为大事年表拟一个恰当主题。(4分)
(2)据材料,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4分)
24.(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的繁荣时代,为京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剧“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为乾隆帝机寿,以其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喜爱。道光年间,程长庚等艺人规范了京剧的表演技艺,其老生表演以沉稳大气著称,各大戏班声名鹊起。
材料二 京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使京剧日益成为宫廷贵族与民间百姓共享的艺术形式。此外,京剧的剧目和表演形式逐渐丰富,涵盖了历史剧、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大多反映忠孝节义,如京剧《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忠君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京剧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中国青年》
(1)据材料一说说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京剧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原因(4分)
(3)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请你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1分)
XCS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具有开放性,评卷人员应根据参考答案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评分细则。
2.评卷时,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且和题意相符均应给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A B D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A B C B C A D
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
21.(7分)(1)变化:不断上升;(1分)原因: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1分)
(2)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给平民子弟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进入仕途的途径,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等。(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范围与答题格式,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人们思想,日益僵化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走向衰落是必然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
22.(7分)(1)经济重心的南移。(1分)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隋唐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运河开通推动了南北经济联系;各民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的促进。(3分,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均可)
(3)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南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等。(3分,言之有理,任意三点即可)
23.(8分)(1)①台湾府 ②准噶尔(或噶尔丹)叛乱 ③伊犁将军(各1分,共3分)
主题:清朝的边疆治理或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1分,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2)武力;册封;设置机构;颁布法律;订立制度;妥善安置;等。(每点1分,共4分,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24.(8分)(1)明清时期,在戏剧进入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剧艺人借助为乾隆帝祝寿的机遇进京,在皇室的大力支持下,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对艺术不懈追求,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京剧并不断发展。(3分,需包含时代背景、历史机遇、艺术创新与追求或皇室支持等其中的3个要点)
(2)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京剧艺术具有综合性,剧目类型多样,表演形式丰富;党和政府的扶持;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融入;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等。(4分,言之有理,任意4点即可)
(3)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促进京剧的传承;借助新媒体加大传播力度,让更多人感受“国粹”魅力。(1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