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单元复习)教案1.将溶质、溶剂、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核心知识结构化。2.利用所学溶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1.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溶解度曲线的分析。1.对溶解度的认识。2.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氯化钠、蒸馏水等。情境创设【教师活动】生理盐水、海水、面糊、泥水、牛奶、石灰乳、饮料、硫酸铜溶液等,请指出以上这些物质中有哪些属于溶液。【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入复习的内容。知识梳理一、认识溶液及其组成(一)定性认识1.溶液【教师活动】回顾溶液的相关知识,概念、特征、组成等。【学生活动】回忆并回答。【教师活动】(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基本特征:①均一性;②稳定性;③混合物。(3)组成①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②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注意: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体溶于液体,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无水,量多的为溶剂。b.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内容。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活动】观察实验装置简图,简述当<t、>t、=t时,溶液是吸热还是放热?【学生活动】(1)当<t时,溶液的温度升高,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硫酸加水稀释。(2)当>t时,溶液的温度降低,溶解吸热,如硝酸铵溶于水。(3)当=t时,溶液的温度不变,溶解没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如氯化钠溶于水。【教师活动】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师活动】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学生活动】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教师活动】特别提醒:(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浓溶液。(2)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提问: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能不能互相转化?如果能,如何转化呢?【学生活动】一般情况下,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内容。【教师活动】提醒学生注意:氢氧化钙等极少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它们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需要降低温度。提问:以海水晒盐为例,饱和溶液想要得到晶体,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学生活动】蒸发溶剂、冷却。(二)定量认识1.溶解度【教师活动】什么是溶解度?简要描述溶解度的含义。【学生活动】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的含义: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或在20 ℃时,氯化钠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 g。【教师活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活动】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②外部因素:温度。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完成“学习任务三”中的内容。【教师活动】我们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温度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学生活动】溶解度曲线。【教师活动】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组织学生观察图中A、B的溶解度曲线并回答下列问题:①曲线a、曲线b、N点、P点、M点分别表示什么含义?②可通过什么方法从溶液中提取物质A、B?【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曲线a: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受温度影响较大。曲线b: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受温度影响较小。N点:物质A在℃时的溶解度为S1 g。P点:物质B在℃时的溶解度为S2 g。M点:在℃时物质A和物质B的溶解度相等,都为S3 g。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物质A,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物质B。【教师活动】由于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难,所以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通常用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提问: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有哪些?【学生活动】内部因素:气体本身的性质和溶剂种类。外部因素: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②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三、溶液的浓度【教师活动】在施用农药时,我们需要准确地知道一定量的药液里所含农药有效成分的量。如果药液过浓,会毒害农作物;如果药液过稀,则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如何准确知道溶液的浓度呢?【学生活动】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师活动】简述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如何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活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计算公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溶质的质量分数=完成“学习任务四”中的内容。【教师活动】溶液在稀释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教师活动】选择一位学生提问溶液稀释的计算公式。【学生活动】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②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教师活动】探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准备的实验用品有托盘天平、称量纸、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空试剂瓶、空白标签、氯化钠、蒸馏水。用固体溶质和浓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有哪些不同?【学生活动】用固体溶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称量(固体溶质)→量取(液体溶剂)→溶解→装瓶、贴标签;用已知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教师活动】以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为例,讲述配制步骤。提问: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会使实验数据有偏差。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五”中的内容。【教师活动】溶液的应用非常广泛,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等领域都会用到溶液。提问: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常常先将几种固体反应物溶解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六”中的内容。【教师活动】溶液对于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各种体液都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溶液,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常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 和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根据人的生理需求配制的溶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各种养料,需要溶解形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无土栽培的作物就是从营养液中吸收养料而生长的。课堂小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解过程,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溶液的应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等。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围绕溶液的浓、稀,学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共27张PPT)溶液(单元复习)化学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下册生理盐水、海水、面糊、泥水、牛奶、石灰乳、饮料、硫酸铜溶液请指出以上这些物质中哪些属于溶液。√√√√认识溶液及其组成定性认识溶质溶剂组成溶液特征均一性稳定性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结晶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增加溶剂或改变温度蒸发溶剂认识溶液及其组成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作溶液。均一稳定 2.基本特征一、溶液 ①均一性;②稳定性;③混合物。 3.组成 ①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②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注意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体溶于液体,固体为溶质, 液体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无水,量多的为溶剂。b.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3.当t1=t时,溶液的温度不变,溶解没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如氯化钠溶于水。水t水加入固体 1.当t1<t时,溶液的温度升高,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硫酸加入水中被稀释。 2.当t1>t时,溶液的温度降低,溶解吸热,如硝酸铵溶于水。t1(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饱和溶液蒸发溶剂结晶注意氢氧化钙等极少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它们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需要降低温度。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浓溶液。 (2)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特别提醒定量认识溶解度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限度浓度认识溶液及其组成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 g溶剂里达到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的含义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的含义:温度100饱和定量认识 在20 ℃时,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或在20 ℃时,氯化钠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 g。①内部因素:______和______本身的性质。②外部因素:温度。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溶质溶剂(3)影响因素(4)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曲线a、b 分别为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 观察A、B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曲线a、曲线b、N点、Р点、M点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可通过什么方法从溶液中提取物质A、B?试一试(1)曲线a: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受温度影响较大。曲线b:物质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受温度影响较小。N点:物质A在T1 ℃时的溶解度为S1 g。P点:物质B在T2 ℃时的溶解度为S2 g。M点:在T3 ℃时物质A和物质B的溶解度相等,都为S3 g。(2)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物质A。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物质B。曲线a、b 分别为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内部因素:气体本身的性质和溶剂种类。外部因素: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②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2.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3.溶液的浓度 (1)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②计算公式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液的稀释①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计算公式 a.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称量纸、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空试剂瓶、空白标签。探究 氯化钠、蒸馏水。以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为例。实验步骤 1.用固体溶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装瓶、贴标签。 ①计算: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 g,水的质量为____ g。 ②______: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质量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③量取:用______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④溶解:用________搅拌,使氯化钠溶解。⑤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标明试剂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入试剂柜。347称量量筒玻璃棒 2.用已知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量取→混匀→ 装瓶、贴标签。 用已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为1.04 g /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所需浓溶液的质量为____ g,水的质量为____ g。 ②量取:用_____量取所需体积的浓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③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液体混合均匀。④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标明试剂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入试剂柜。2525量筒(1)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配制溶液中的误差分析结果 错误操作溶质质量偏大溶剂质量偏小称量固体质量偏多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向烧杯中倾倒水时洒出(2)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结果 错误操作溶质质量偏小溶剂质量偏大称量固体时, 试剂和砝码的位置颠倒,并使用了游码准确称量氯化钠固体后,转移或溶解时,有少量氯化钠固体撒出配制溶液的烧杯用水润湿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不干燥或已潮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认识溶液的应用 (1)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常常先将几种固体反应物溶解,然后将这些溶液混合后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化学实验室中使用的溶液认识溶液的应用(2)溶液对于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②医疗上可根据人体的生理需求配制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和眼药水等溶液。 ③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各种养料,需要溶解形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如无土栽培作物时需要的营养液。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溶 液溶液的形成组成特征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结晶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 教案.docx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