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科学探究时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通过探究镁条性质的实验,初步学会实验探究活动的方法。3.能认识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难点:元素符号的认识和书写。三、教学准备教学仪器:镁条、砂纸、干电池、小灯泡、坩埚钳、酒精灯、食盐水等。教学PPT。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科学探究呢?科学探究又有怎样的流程呢? 【讲述】科学探究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并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过渡】这些流程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流程,这一节课我们也来做一名科学家吧。 学生倾听,观察图片,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及科学探究的环节,同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讲述】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镁和铝组成的合金常用于制造各种材料。在一些烟花和照明弹中含有镁粉。 【提问】你认为金属镁可能具有哪些性质?与铁、铜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 【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颜色、状态; 2.是否容易被折断(硬度); 3.是否能导电; 4.在空气中点燃后有什么现象; 5.置于食醋、盐酸中会有哪些现象。 【过渡】我们已经完成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两个环节了。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查阅资料。 【讲述】为了节省同学们的时间,老师已经帮助同学们查找了有关镁的一些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展示】展示查阅的资料: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不大。 2.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氧气)发生反应。3.镁能与酸发生反应。4.镁具有导电性。 【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 【总结】刚才同学们讨论了各种实验方案,老师将同学们的方案做了如下总结: (1)观察镁条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 (2)用砂纸打磨镁条,观察外观有什么变化。 (3)打磨好的镁条连接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观察小电珠是否发光。 (4)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当镁条开始燃烧,立即移到陶土网上方,观察燃烧现象。 (5)另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放入食醋中,观察现象。 【布置任务】实验桌上已经帮助同学们准备好了实验器材和药品。请同学按照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填写下列表格: 【过渡】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与假设,同学们都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科学家了。 【思考讨论】通过探究,可以得出镁具有的性质都有哪些?填写表格。 【展示】展示PPT。 【总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镁的性质: 物理性质:镁是银白色金属、有光泽、质软、能导电。 化学性质: (1)常温下即可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 (2)点燃条件下,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因此生活中:用于制作烟花;军事上:用于制作照明弹。) (3)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氢气。 【讲述】现在回到科学探究的环节,同学们一定也发现了我们并没有分析数据这个环节,科学探究不一定非要包括所有的环节,有的科学探究只需其中的几个环节,有的还可能需要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 倾听并理解。 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提出猜想与假设。 阅读资料。 分组讨论。 倾听、理解。 交流讨论并填写表格。 思考、交流并讨论。 倾听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为下面探究做准备。 展示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实验方案。 从实验探究到讨论总结,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帮助学生梳理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世间万物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为了方便研究和描述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科学家使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元素和物质。用于表示元素的符号称为元素符号,不同的元素分别用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碳元素用“C”表示。利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氧气可以用“O2”表示,水可以用“H2O”表示,二氧化碳可以用“CO2”表示。关于化学式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学习。 【布置任务】下表是本章中涉及的部分物质,请查阅附录三,指出组成各物质的元素。 【过渡】元素符号、化学式都是化学的“语言”,物质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用化学语言表示。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方便描述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书写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如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布置任务】请写出镁与氧气反应、加热碳酸氢铵、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由此总结化学变化的特征。 【总结】 镁 + 氧气氧化镁 碳酸氢铵氨气 + 二氧化碳 + 水 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化学反应中,元素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生成了新物质。 倾听、理解并记忆。 两名同学板演、交流。 倾听、理解并记忆。 写出文字表达式。 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元素及物质的表示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表示的两种方式。 巩固表达式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总结能力。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道尔顿的元素符号。 观看、阅读PPT。 作为教材知识补充,拓展学生视野。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第2课时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并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镁条性质的探究二、学习化学需要使用符号1.元素符号:用于表示元素的符号。2.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3.文字表达式:用文字书写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来描述化学反应。5 / 5(共22张PPT)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2课时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化学沪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了解探究镁条性质的实验,初步学会实验探究活动的方法。3.能认识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学习目标重难点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开展科学探究呢?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设计并实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镁和铝组成的合金常用于制造各种材料。在一些烟花和照明弹中含有镁粉。镁棒提出问题:你认为金属镁可能有哪些性质?与铁、铜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猜想与假设1.颜色、状态;2.是否容易被折断(硬度);3.是否能导电;4.在空气中点燃后有什么现象;5.置于食醋、盐酸中会有哪些现象。温馨提示查阅资料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不大。2.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氧气)发生反应。3.镁能与酸发生反应。4.镁具有导电性。设计并实验按照以下方案或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1)观察镁条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2)用砂纸打磨镁条,观察外观有什么变化?(3)用打磨好的镁条连接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观察小电珠是否发光。设计并实验按照以下方案或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4)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当镁条开始燃烧时,立即移到陶土网上方,让它继续燃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后的产物。注意保护眼睛设计并实验按照以下方案或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5)另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放入食醋中,观察现象。通过实验与观察,你对所提出的问题有什么认识?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状态 颜色 硬度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在食醋中的变化固体银白色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镁条表面产生无色气泡,放出热量较小实验记录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设计并实验元素地壳空气水细胞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用于表示元素的符号,不同的元素分别用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碳元素用“C”表示。化学式:利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氧气可以用“O2”表示,水可以用“H2O”表示,二氧化碳可以用“CO2”表示。下表是本章中涉及的部分物质,请查阅附录三,指出组成各物质的元素名称和符号。物质 组成元素 物质 组成元素氧气(O2) 氯化氢(HCl)金刚石(C) 氧化镁(MgO)镁条(Mg) 二氧化碳(CO2)氨气(NH3) 碳酸氢铵(NH4HCO3)氧元素(O)碳元素(C)镁元素(Mg)氮元素(N)、氢元素(H)氢元素(H)、氯元素(Cl)镁元素(Mg)、氧元素(O)碳元素(C)、氧元素(O)氮元素(N)、氢元素(H)、碳元素(C)、氧元素(O)思考讨论为了方便描述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书写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如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可以表示为: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点燃P O2 P2O5化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化学变化的式子。如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为:4P + 5O2 2P2O5点燃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物生成物请写出镁与氧气反应、加热碳酸氢铵、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组成的元素,由此总结化学变化的特征。镁 + 氧气 氧化镁点燃Mg O2 MgO碳酸氢铵 氨气 + 二氧化碳 + 水加热NH4HCO3 NH3 CO2 H2O氨气+氯化氢 氯化铵NH3 HCl NH4Cl化学反应中,元素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生成了新物质。道尔顿的元素符号历史上,道尔顿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如右图)。但由于后来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不便于记忆和书写,故未能被 广泛采用。拓展小课堂1.某同学在进行镁条燃烧的实验时,发现从实验室取来的镁条表面发黑,对此,学习小组进行了讨论,小组成员王同学说:“这可能是镁条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王同学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D.反思与评价B2.下列有关镁条燃烧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B.实验时,应使用陶土网C.实验时,应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D.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黄光D耀眼白光3.下列物质中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氮元素的是( )A.铜绿 B.金刚石C.氧化镁 D.氨气D4.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婉如同学提出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填序号),这样做并不能得出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杯放在白烟上,玻璃杯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这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能燃烧怎样学习化学第2课时需要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使用化学符号探究“镁条”的性质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怎样学习化学 第2课时 课件.pptx 1.3 怎样学习化学 第2课时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