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这种规模宏大的粮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些粮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
A.国家统一的原因 B.经济发展的状况
C.前往流求的目的 D.政治制度的变化
2.隋朝的大运河,首次贯通南北,“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据此分析,这项工程( )
A.保证了长治久安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加重了百姓负担 D.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3.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影响深远。该制度是( )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科举制度 D.行省制度
4.《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政作风被后世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历史局面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5.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最终爆发了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此战乱是( )
A.赤壁之战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6.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北方的经济已走向衰落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7.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断,唐代( )
A.民族交融加强 B.中外交流频繁 C.文化艺术繁荣 D.中央集权加强
8.新罗人崔志远12岁人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在唐朝做了官;有类似经历的还有日本人阿倍仲麻吕等,以上现象可以佐证唐朝( )
A.经济繁荣 B.民族和睦 C.疆域辽阔 D.政治开明
9.孙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表明他尤为重视( )
A.临床实践 B.疾病预防 C.医学理论 D.医者仁心
10.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奢靡的风气盛行 B.自然经济的发展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1.小华同学介绍北宋建立时引用了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的描述:“陈桥之变,醉卧未起,黄袍已加……日未旰(晚)而事已毕。”这里描述的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王安石 D.赵匡胤
12.通过观察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的历史信息,可以了解到当时我国( )
北宋货币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大金货币
A.民族交融加强 B.政治制度创新 C.边疆文化发展 D.社会治理完善
13.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定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A.维护元朝统治 B.彰显草原文化
C.实现民族平等 D.有效管辖边疆
14.北宋时都城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南方地区生产工具优于北方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地区征收赋税比南方重 D.南方开发比北方早
15.2024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年。“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6.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
A.查阅孔子的详细生平事迹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查找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 D.了解秦临潼兵马俑的情况
17.初中历史课程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宋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8.《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中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由此可知,明太祖这种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19.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呈奏强调,此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事关东南安危。绝不可攻而不守。此后清朝在该地设置(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台湾府
20.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充分肯定了15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同时又指出:“欧洲在16世纪后,就诞生了现代(实指近代)科学 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类似的现代科学。”这表明明清时期( )
A.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朝的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科技与思想的发展
C.清代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D.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使然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对外交流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使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1)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唐朝“对外交流有很大的建树”。(4分)
(2)根据材料,概括宋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影响。(6分)
(3)结合所学,任选郑和或戚继光,写出其“辉煌业绩”。(4分)
(4)综上探究,归纳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因素。(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2分)
【选官之径】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指出材料一中“选官制度”的名称。写出该制度在唐太宗时期最重要的考试的科目。(4分)
【兴国之道】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
【安邦之策】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
——摘编自《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3)指出材料中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政策的影响。(6分)
【治边之措】
材料四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摘编自周平、李大龙主编《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4)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元朝在西藏和台湾的边疆管理措施。(4分)概述这些措施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4分)
23.经济现象见证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耕织图是一种以图阐文的劝农文,它把农业生产中一些关键性的环节用图像的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目的也在于重农劝农。宋、元、明、清各代的执政者以及民间都曾广泛利用耕织图这种艺术形式,倡导发展农业和宣传推广农业技术以及某些农业工具。
——赵世瑜《礼俗互动: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1)材料一中,耕织图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简述历代绘制“耕织图”的重要意义。(2分)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史上,宋代的商业发展是一个高峰。大城市贸易活动突破了诸多界限,从《东京梦华录》记载可看出,街衢上到处可开设店铺,有店铺为了扩大营业面积,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宋徽宗时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宋代货币的发展,是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标志。宋朝廷允许外国商人在通商港埠居住和贸易,南宋初年,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年收入高达200万贯。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宋代的商业发展是一个高峰”。(4分)
材料三: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经济出现了新特点。在农业领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也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明朝中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这些都是明清人口规模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许多国外如玉米、马铃薯等被引入中国。在商业领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较为有名的商帮。在对外贸易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可谓是世界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曲水《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足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封建经济出现的新特点。(4分)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2分)
24.【中外交流】(6分)
时间 交往史实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清朝 闭关锁国;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请你选择上述史实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确立观点,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比如可从对外政策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观点示例1: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观点示例2:对外开放使国家兴盛,封闭则使国家衰落。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C B A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B B C C B D D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计60分)
21.(1)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2)
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欧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外来科技文化受到重视。
(3)
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平定东南沿海倭患。
(4)
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科技领先;开放包容的政策。
22.(1)
名称:科举制;科目:进士科。
(2)
共同原因:善于用人(或重视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政治改革。
(3)
政策:崇文抑武政策。
影响:积极:巩固统治,社会稳定;消极: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僚机构膨胀。
(4)
措施:在西藏设宣政院;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作用: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3.(1)理念:以农为本。意义:推广农业技术;宣传重农思想;促进社会稳定。
(2)说明:城市商业突破限制,宋代大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坊市制度限制,店铺可沿街开设;货币经济发展,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荣,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3)特点:农业政策与技术进步;商帮兴起;对外贸易地位提升。
(4)因素: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商业环境;对外贸易。
24.观点:对外开放使国家兴盛,封闭则使国家衰落。论述: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太宗时玄奘西行求取佛法;唐玄宗使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唐与天竺、日本的文化交流。宋代海路贸易兴盛,为了更好的管理海外贸易,国家设置市舶司加以管辖,进一步促进了宋代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外差距不断扩大。综上所述,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今天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