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邗江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七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分值50分 考试形式: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答题栏内)1.下表中不同文献关于隋朝的记载共同表明当时材 料 出 处按古今称国之富者,莫如隋。 《文献通考》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隋书·食货志》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A.国家财政富饶 B.民族交流频繁 C.对外贸易发达 D.艺术发展鼎盛2.《新唐书》记载:“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3.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丝绸、蔬菜种子、工艺品,以及医药、佛经、历法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与吐蕃的这次和亲A.推动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推动了青藏高原的部落统一C.确立了吐蕃正式归中央管辖 D.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经济发展4.贞观年间,东北少数民族和西域各国纷纷要求内属。630年,各族首领来到长安,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这些现象直接得益于A.繁荣的社会经济 B.频繁的中外交流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开明的民族政策5.“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国古代与上述诗歌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6.唐朝长安城布局严整,采用坊市制,棋盘状的布局在空间上严格区分不同功能区域。唐朝城市的布局反映出A.政府对居民和商业活动的管控 B.唐朝军事作战的战略战术特点C.当时政治上的集权与有序管理 D.居民商业及生活方式井然有序7.下图是唐水晶八曲长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杯器型原属于萨珊王朝(今伊朗)的器物,唐代工匠对其进行改进,使得器物同时拥有优美的形态和实用的功能,这体现出A.唐朝文化兼容并蓄 B.唐朝社会风气开放C.唐朝重视对外交往 D.唐朝注重经济发展8.唐朝时,大量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来于东西方之间进行长途贸易,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被传统史籍称为“商胡”或“胡商”。“胡商”的存在A.促进了中外交流 B.杜绝了军事冲突 C.开发了江南地区 D.加强了地方监管9.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手工业兴盛 B.商业贸易繁荣 C.民族交融加强 D.农业技术进步10.唐朝时,扬州僧人为赴日本传授佛教戒律,出行五次皆遇风涛折回,第六次最终成行。该历史事件是A.张骞凿空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远航11.变法以发展生产、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宋朝统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改革。这场“变法”是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王安石变法12.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说明宋代A.都市商业贸易兴盛 B.市民生活非常富足 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经济重心实现南移13.宋朝时,汴京、杭州等地印刷工坊超过百家,民间书商刊印白话小说、字帖、年画蔚然成风,宋代印本书籍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唐代。“超过”直接得益于A.印刷技术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城市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14.“将薄铁片剪裁成鱼形,以炭火烧红,然后取出铁片,让鱼尾对准子位,蘸在水盆之中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铁片便会被磁化……磁针贯穿灯心草,放入盛水的瓷碗内,借助浮力,使磁针浮于水面,指示南北。”这项发明最先应用于A.书法创作 B.书籍印刷 C.航海导航 D.军事进攻15.《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元朝A.地方割据威胁中 B.官吏盘剥引发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6.考古学者在非洲肯尼亚的曼达岛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它们能够印证A.鉴真东渡 B.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17.福建福州某纪念馆有这样一副对联:“鏖战沙场十载英雄,抗倭海战一生忠诚。”对联所歌颂人物的功绩是A.开通丝绸之路 B.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C.扫清东南沿海倭寇 D.抗击金兵袭扰,保卫家国18.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准,答题的文体格式有严格规定。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朝A.废行省,设“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实行八股取士19.如图是某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制度时制作的年代尺。其反映出的变化趋势是A.国家疆域不断扩展 B.地方权力不断增大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民族国家不断发展20.《台湾通史》中记载:“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21.清朝“通过实施武力征伐、平定叛乱、军府制度、盟旗制度、改土归流、设置理藩院、推行政教合一制度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制度”基本定型疆域,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疆域在清朝时期基本定型得益于清朝A.强化君主专制 B.注重边疆治理 C.推行闭关政策 D.实行文化专制22.军机处没有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这表明军机处A.成为决策机构 B.行政办事效率高 C.设有专门官职 D.强化君主专制23.据近代学者推算,清朝时期全国禁毁图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十五万册,销毁版片总数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这一现象出现是因为清朝A.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图书印刷破坏环境 D.实行文化开放政策24.2022年2月25日,中国首个中医药古籍IP数字藏品《本草纲目》金陵本发布仪式正式举办。回顾历史,《本草纲目》A.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B.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C.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D.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25.戏曲真正的生命在民间。明清时的戏曲出现了“雅部(昆曲)”与“花部(其他剧种)”之争。清代时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因深受群众喜爱而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标志着更突出大众审美的“花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新剧种是A.徽调 B.昆曲 C.京剧 D.秦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8分,27题8分,28题9分,共25分)26.(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材料二 元朝统治者属于少数民族,较少有“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对边疆蛮夷歧视和偏见较少,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营超过前代。在西南边疆地区,元政府兴办军民屯田、兴修水利,扩大矿藏开采规模、设置手工业制造局,发展经济;广设学校、并任用饱学之士担任教官,积极传播内地文化。在前代基础之上,元朝继续开通西南地区通往长江中游及中原地区的驿路并广设驿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使西南地区众多的蛮夷相互牵制,元朝实行土官制度,任命当地酋长为正式官吏但可以世袭,明确土官职责,在其治理地区正式征收赋税,同时命土官率领土军镇守地方并参加朝廷组织的对其他区域的征伐。——摘编自方铁《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密切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血脉相连,文脉相通,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汉族人口众多,故在政治、经济、文化中起着主体作用,但各少数民族也以各自的特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民族交融的意义。(3分)2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两代,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东西方各国无不向往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中国很自然地就成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代的海外贸易港口,主要有东南沿海的扬州、明州、泉州、广州……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唐文宗时,曾下诏要求沿海各地地方长官鼓励海外商船来中国贸易。——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材料二材料三 从清初开海到19世纪初期百数十年间,清廷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走向是,对本国商人出海进行远洋贸易的防范越来越严密,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控制越来越严厉……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定》《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原因。(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清朝所实施的政策及其影响。(3分)(4)综合分析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1分)28.(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材料二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想在清代突飞猛进,只有两条路: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或者改造社会结构,使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空间。但这两条道路在当时都行不通。科学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至于改造社会结构更不可能,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大一统专制统治,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扼杀思想自由。——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无法在“清代突飞猛进”的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2分)邗江区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七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分值50分考试形式: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答题栏内)1.下表中不同文献关于隋朝的记载共同表明当时材料出处按古今称国之富者,莫如隋。《文献通考》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隋书·食货志》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A,国家财政富饶B,民族交流频繁C.对外贸易发达D.艺术发展鼎盛2.《新唐书》记载:“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3.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丝绸、蔬菜种子、工艺品,以及医药、佛经、历法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与吐蕃的这次和亲A.推动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推动了青藏高原的部落统一C.确立了吐蕃正式归中央管辖D.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经济发展4.贞观年间,东北少数民族和西域各国纷纷要求内属。630年,各族首领来到长安,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这些现象直接得益于A.繁荣的社会经济B.频繁的中外交流C.开放的社会风气D.开明的民族政策5.“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国古代与上述诗歌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唐朝长安城布局严整,采用坊市制,棋盘状的布局在空间上严格区分不同功能区域。唐朝城市的布局反映出A.政府对居民和商业活动的管控B,唐朝军事作战的战略战术特点C.当时政治上的集权与有序管理D.居民商业及生活方式井然有序7.下图是唐水晶八曲长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杯器型原属于萨珊王朝(今伊朗)的器物,唐代工匠对其进行改进,使得器物同时拥有优美的形态和实用的功能,这体现出A.唐朝文化兼容并蓄B.唐朝社会风气开放C.唐朝重视对外交往D.唐朝注重经济发展8.唐朝时,大量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来于东西方之间进行长途贸易,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被传统史籍称为“商胡”或“胡商”。“胡商”的存在A.促进了中外交流B.杜绝了军事冲突C.开发了江南地区D.加强了地方监管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满分:50分 时间:60分钟) 2025.06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A C D D D A A A D C D A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A C D D C D C C B D B A C二、非选择题26.(8分)(1)特点:善待各个少数民族;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通过和亲增进民族感情。(2分,答出任意两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2)特点:因地制宜;多种手段相结合;制度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因俗而治。(3分,答出任意三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3)意义: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边疆开发;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3分,答出任意三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27.(8分)(1)原因: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各国对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向往。(2分,言之有理即可)(2)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3)政策:闭关政策。(1分)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这种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言之有理即可)(4)感想:开放则兴,封闭则衰。(1分,其它言之有理即可)28.(9分)(1)原因: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国际间的交流增多。(3分)(2)原因:实用性特征的科学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彻底改变;大一统专制统治社会结构无法得到改造(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大一统专制统治,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4分)(3)认识: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2分,任答一点即可)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满分:50分时间:60分钟)2025.06一、选择题题号12356101112答案ACDDDAAADCDA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CDDCDCBBC二、非选择题26.(8分)(1)特点:善待各个少数民族;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通过和亲增进民族感情。(2分,答出任意两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2)特点:因地制宜:多种手段相结合;制度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因俗而治。(3分,答出任意三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3)意义: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边疆开发: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3分,答出任意三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27.(8分)(1)原因: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各国对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向往。(2分,言之有理即可)(2)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3)政策:闭关政策。(1分)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这种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言之有理即可)(4)感想:开放则兴,封闭则衰。(1分,其它言之有理即可)28.(9分)(1)原因: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国际间的交流增多。(3分)(2)原因:实用性特征的科学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彻底改变:大一统专制统治社会结构无法得到改造(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大一统专制统治,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4分)(3)认识: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2分,任答一点即可)1[A][B][c][D]6[A][B][C][D]11[A][B][C][D]16[A][B][C][D]2[A][B][c][D]7[A][B][C][D]12[A][B][c][D]17[A][B][c][D]3[A][B][c][D]8[A][B][C][D]13[A][B][C][D]18[A][B][c][D]4[A][B][c][D]9[A][B][C][D]14[A][B][C][D]19[A][B][C][D]5[A][B][C][D]10[A][B][C][D]15[A][B][C][D]20[A][B][C][D]21[A][B][C][D]22[A][B][C][D]23[A][B][C][D]24[A][B][c][D]25[A][B][C][D]邗江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历史答题卡注意事项1、请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等选项;注意将所选项考生条形码粘贴处涂满涂黑,修改时使用橡皮擦干净;其它题用黑色水笔。2、此卡不准弄脏、弄皱或弄破,严禁折叠。学校填涂实例:正确填涂■班级缺考标志:口姓名一、选择题(共25分,每小题1分,用2B铅笔填涂)[A][B][C][D]6[A][B][C][D]11[A][B][C][D]16[A][B][C][D][A][B][C][D][A][B][C][D]12[A][B][c][D]17[A][B][C][D][A][B][C][D[A][B][C][D]13[A][B][C][D]1[A][B][C][D][A][B][C][D】1[A][B][C][D]14[A][B][C][D]19[A][B][C][D5[A][B][C][D]10[A][B][C][D]15[A][B][C][D20[A][B][C][D21[A][B][C][D]22[A][B][c][D]23[A][B][C][D]24[A][B][C][D]25[A][B][C][D]二、非选择题(共25分,第26题8分,第27题8分,第28题9分)26.(8分)(1)特点(2分):(2)特点(3分):(3)意义(3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7.(8分)(1)原因(2分):(2)地区(2分):(3)政策(1分):影响(2分):(4)感想(1分):28.(9分)(1)原因(3分):(2)原因(4分):(3)认识(2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调研测试卷答题纸2025.06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入答题纸对应的表格栏内。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二、材料解析题(26题8分、27题8分、28题9分,共25分)26.(8分)(1)特点(2分):特点(3分):(3)意义(3分):27.(8分)(1)原因(2分):(2)地区(2分):(3)政策(1分):影响(2分):(4)感想(1分):28.(9分)(1)原因(3分):(2)原因(4分):(3)认识(2分):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调研测试卷答题纸2025.06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入答题纸对应的表格栏内。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材料解析题(26题8分、27题8分、28题9分,共25分)26.(8分)(1)特点(2分):蓉(2)特点(3分):阳(3)意义(3分):27.(8分)(1)原因(2分):(2)地区(2分):(3)政策(1分):影响(2分):(4)感想(1分):28.(9分)(1)原因(3分):(2)原因(4分):(3)认识(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docx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pdf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docx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pdf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答题卡.docx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答题卡.pdf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答题纸.docx 20250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答题纸.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