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讲坛:科研人才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小学校长讲坛:科研人才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报告

资源简介

校长讲坛:科研人才与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各位同仁,各位家长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英华实验学校的XXX,是国际高中部的学部校长,今天很高兴进行分享和交流。
英华学校一直很关注科学教育,最近,学校组建了少年科学院,这在全国的中学界都可能是个创举,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科学实验室,在实验室当中,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可以接触到很多大学的知识,可以在量子世界当中进行研究。下面我要探讨的一个话题是: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真正理解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才培育的话题,我们也持续探讨了很长时间,因为它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当今工业革命从4.0到5.0过渡的过程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话题。谈到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提到我们在以往论坛当中所提到的科学精神的问题,因为科学精神、科研素养和创新人才,这几个话题完全是互为表里,相通的,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没有真正的科研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人才的出现。
研究科学史
我将站在学校的育人角度上,以我个人的经历谈一些浅见。
首先,我们觉得如果一个环境下想诞生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回想在人类历史上有几次大的出人才的历史时期,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轴心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这段时间,在北纬25度到35度之间,诞生了很多天才式的人物,这是第一次人类大规模出现创新人才的时期,我们叫做轴心时代。
第二次,在古希腊罗马的繁荣之下,又诞生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在中世纪之后,人类又经历了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等,包括二战结束之后的信息化高速公路,至此,人类的整个知识经过几次大的翻新,产生了一些引领式的人物。你会发现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那么这样的时代一定会有特殊的特征,所以,我们的任务便是研究这些特征,给人才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实际上,无论在人类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人才始终是存在的,包括最黑暗的中世纪也有很多成果涌现。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类似的环境,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因此,想要增强科学素养、提高科研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第一步就要先研究科学史。了解人类在科学历史上是如何诞生这么多创新人才的,理清这些时代的特征。
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个我要强调的就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无论哪些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科学研究方法。
当然,这些所谓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尽善尽美,但是人类走过了1000多年的历程,从科学的萌芽一直到现在的科学繁荣,我们通过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包括后来的实用主义,已经摸索出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了,而这些是要贯穿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高中包括大学整个时期的全过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把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门课程了,这门课程早期是在大学当中出现,后来,很多中学也开始开设这门课。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它本身的研究特征和研究方法,对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都有过比较深层次的探讨。我建议重视科研素养培养、科学研究培养的学校要重视这门学科,在未来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学校拥有这门学科。
二、培养质疑精神
在培养科研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时,还要重视一点:真正的科学精神当中包含的质疑精神。科学是可以证伪的,如果有人宣称什么东西永远正确,它就不是科学。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在合理范围内提出挑战、提出质疑。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几乎所有科学技术都保留着一些证伪的空间,很多科学上所谓的公式定理和真理都是暂时性的,很多本身就只是猜想。人类在摸索真理的道路上,还有大量的空间,大量的问题没有理清,因此要留一个想象的空间,保持一种真正合理的态度,敢于挑战、敢于质疑,这是我教学以来这么多年一直跟学生所倡导的。
三、警惕科学主义
不管倡导科学精神还是培养科研素养,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主义。为什么反对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有时候会把科学推到一个至高地,而这种地位是禁止被质疑的,这反而就不科学了,比如我们有的时候会把科学当成一个形容词,我们经常会说很科学、不科学等,仿佛一沾到科学的这个词就很高尚。但其实科学是个中性词,并不是挂上科学的标签,就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大家持有科学主义思维,认为凡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就不容质疑,这反而不科学。
因此,我们要警惕科学主义的出现,不要唯科学论。我们需要知道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只是暂时性的,很可能在未来会被推翻。我们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能看到这样的先例,比如牛顿推翻了前人的很多理论,爱因斯坦又在某一方面推翻了牛顿的理论,而目前仍有很多人在质疑爱因斯坦。所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提出挑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四、解决科学基本问题
如果我们总是崇拜以前的定理、真理,科学就不能进步。我们应该耐心地坐下来解决科学最基本的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概念是什么?
科学并不真正等于分科之学
我觉得,在中学阶段,这一问题就需要探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科学这个词早期在汉语当中是分科之学,把很多大的知识分成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等。但科学这个词其实出现得很晚,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时候才开始使用的。最早是从亚洲东部日本开始兴起,是康奈尔大学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杂志上使用了科学这个词,但实际上科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分科之学那么简单,它是一整套研究方法,甚至于是一整套制度安排。
学校是科学的制度安排
所谓科学的制度安排,一个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学校,学校就是一个研究科学、培育科学、创造科学的地方。因此科学本身的诞生地就是学校。换句话说,学校就是科学的制度安排。在学校中的领导、老师、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教学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科研理念和科研素养非常重要。
五、结语
本次所谈的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它却是一个我们每天必须都要谈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只有争论下去、探讨下去,才具有更深的意义。所以我也希望京领诺奖创新论坛在未来还能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更精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比如,当我们谈到科学、科学精神、科研人才培养的时候,有哪些大的维度?我们分维度、分细节地对每一小块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研究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成果,可以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学生和同仁。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可以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好的想法出现,也接受大家的批评和挑战,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