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讲坛:为未来而教 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小学校长讲坛:为未来而教 报告

资源简介

校长讲坛:为未来而教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各位分享耀中耀华教育机构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的教育实践和教学体会。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为未来而教。
我在准备分享的时候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的人才?未来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我们通过哪些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来培养未来人才?
办学悠久 资质优秀
在开始话题之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和耀中耀华教育机构。
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创办于1995年,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近27年的办学历程。在创办之初,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就设定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愿景和理念。我们在双语教学领域一直走在领先的位置,双语、双文化、双教师制度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教育特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真正的面向未来的跨文化双语人才。
耀中耀华教育机构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90年的办学历史。1932年,创始人曾楚珩女士在香港创办了第一所耀中耀华学校。在创办之初,曾楚珩女士就以“勤、俭、谦、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教育教学传统。
经过了9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们的学校已经遍布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以及英国萨默塞特。我们在中国大陆有多所耀中耀华学校,比如,我们在上海浦西、浦东有多个校区;在北京有面向本地家庭的耀华学校和面向外籍家庭的耀中学校。如此庞大的教育教学网络为我们的学校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包括跨校区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赛以及各种各样跨校区之间的活动。
双语特色 品格教育
除了90年办学经验和办学历史,中西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我们的独特之处。从幼儿部到小学部,我们有双教师制度。双教师通过协作、备课、授课,为学生带来全天候的双语文化环境。
同时,全人教育和品格塑造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教育教学特色。在小学部的1-3年级,我们有小提琴课程,该课程非常受家长欢迎。通过该课程,学生可以爱上学习小提琴。更重要的是,学习小提琴可以让学生在手、眼、脑方面得到平衡的发展和配合,这将对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产生积极作用。
另一个独特之处,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是对学术成绩的要求。
每一年,学生都会升入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大学深造。往届毕业生去往哈佛、牛津、剑桥、普林斯顿、麻省理工,而除了这些优秀的研究性大学,我们的学生也去往罗德岛、帕森斯这些位于世界前三的顶尖艺术设计学院。
验证双语教育质量或是双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是IB双语文凭的获得率。在北京耀中的往届毕业生中,超过70%的考生能够获得IB双语文凭,拿到双语文凭也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打破传统 协作学习
确定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的特质不仅有利于为此选择匹配的方法和模式,还能够帮助和促进学习者逐步具备这些素质,为他们提供环境、机会和土壤,从而使他们向更加接近我们对未来人才设想的方向发展。
搜索未来人才,很多关键词都会映入脑海,比如交流、协作、创新、探索、领导力等等。
在2016-2017年,北京耀中开始实施“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拥有几大特征,比如建立学科链接、倡导学习素养、照顾学习差异、鼓励多元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强调协作的技能。教师间的协作体现在教师共同准备教学的计划、方案,创设学科间的链接,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学生间的协作体现在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通过讨论、协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我们特别强调协作学习。领英在2019年全球人才趋势调查中,将合作列为需求量最大的五大软技能之一。我们可能不知道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但我们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这些技能都是人类独有的,比如创造力、时间管理能力、适应力等等。
改变定位 学生主导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包括学生主导学习、师生互动合作、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协作与独立学习机会等等。这和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非常不同。
北京耀中国际学校突破了教室和教室之间的壁垒,我们有独立学习的空间,也有供小组学习或团队学习的开放空间。由于环境变化衍生出来的学习契机与可能性更有利于实现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开始于2016年,该模式支持教师和学生共享学习的环境和教学的资源,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变成了主导学习任务的参与者。跨学科融合课程能够让学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将在各个学科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的、真实的、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发展优秀品质,比如小学部学习维度中包括批判性思考和坚持等等。
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是学生合作的榜样。在北京耀中国际学校,教师经常一起备课、商量教学计划。教师的举动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合作。
情境转变 打破界限
学校物理空间的变化非常灵动。学习空间不再是传统的教室或者秧田式码放的桌椅,而是能够让学生安静学习的舒服的场所。我们也为学生提供圆桌,供他们进行讨论和小组学习。同时,我们配备了创客空间,让学生在创客空间中进行设计和动手实践。
我们之所以创设这样灵动的学习空间,是希望能够带来教学法和学习模式的变化。
在耀中,你很难看到教师站在白板前给学生讲课,学生都坐在座位上听课。你会更多地看到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教师在小组中轮转来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回答学生的问题、点拨学生的方案等等。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我们希望促进学生在协作方面的提升。
参与协作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四个方面的增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沟通能力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社会学习经验的增长。
我们观察到,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常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领导者、倾听者、默默无闻的人、贡献意见和行动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学生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小组中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说起协作学习和跨学科,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两年前,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做过一个关于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学习项目。当时,学生通过观察在北京的生活和在校园的生活,发现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非常高,这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他们就想要做调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这一项目由学生发起,教师在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学生与项目建立链接,比如在英文和中文方面,我们引入了劝说性文体的写作和调查报告;在科学、地理方面,我们将项目与森林和沙漠化建立了链接;在数学方面,由于学生在项目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统计数据,我们引入了简单的统计学与图表;在社会科学方面,我们探索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将使用一次性筷子对环境带来的危害进行了量化的呈现。
我们希望这一项目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联系了一家外卖公司,提出呼吁,将“是否需要提供一次性筷子”作为一个选项,而不是每一份订单都默认提供。在项目结束时,有的学生说:“这感觉不再像是学校,像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通过“学习共同体”,通过物理环境和学习空间的变化,我们更希望带来的是教育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改变,最终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协作能力这三个方面有所发展。
最后,我希望用我们对学习者形象的勾勒来结束此次分享。我们坚信,未来的人才是灵活的变通者、探究者、交流者、知识的建构者和思考者。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最终成为真正的跨文化实践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