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丰城九中校本资料丰城九中校本资料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日新期末考试C.提升了东汉民众的卫生意识D.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5.十六国时期,后赵国君石勒曾“置挈壶署,铸丰货钱”,石虎采取“重立禁制,官赋至皆取历史试卷钱廛肆,故不行也”的办法,使丰货钱流通于大江南北。考古研究发现,甘肃武威、陕西西命题人:审题人:安与咸阳、江苏丹徒、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后赵丰货钱出土。据此可知,当时()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A,北方政权实力超过南方B.货币铸造制度混乱无序一、单项选择题(共计16小题,每道选择题3分,共48分)C.丝绸之路贸易得到恢复D.北方商品经济有所发展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6.下图为隋开皇年间开凿的广通渠示意图。据此判断,广通渠开凿的主要目的是()“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隋广通渠图了这一时期()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2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2.“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今乃欲审(考察)尧舜之道成长安故感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肯定)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关险。县治山上述材料体现了法家对儒墨思想的核心批判是()·要地之河流(吸阳今地名心运河A,崇尚礼制,脱离现实实践B,偏重伦理,盲目推崇先贤A.带动渭水周边经济发展B.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C.厚古薄今,缺乏实证精神D.主张兼爱,破坏等级秩序C.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D.强化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秦末简牍中有关“戍卒道亡”“仓粟腐败”“郡县文牒传递超时”的记录占比超45%,多地7.唐初,政事堂设于门下省,是三省长官议事之所。唐中宗即位后,中书令裴炎将政事堂迁至简牍出现了“黔首嚣嚣,毋乐生”的民间诉求:同时,咸阳宫遗址出土的政令文书仍强调“急中书省。唐玄宗时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督责、重赋役”的治国逻辑。对此认识合理的是()房五房,分曹处理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A,制度设计与基层执行脱节加速秦朝崩溃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专制集权有所加强B.考古发现与政令文书冲突揭示出秦亡的必然性C.行政决策更加科学D.权力分配各有侧重C.中央集权体制在危机中仍保持高效运作8.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倡导恢复先秦两汉时期质朴自由的散文传统,反对D.简牍数据反映了区域性危机而非统治全面崩溃骈文的形式主义文风。这一主张引发文人广泛共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也逐渐摒弃骈俪雕琢4.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指出:“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食泄:夏伤于暑,之风,转向以散句为主、表意畅达的行文风格。这种现象()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这一A.迎合了平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的互动性理论()C.反映出门阀制度出现了衰落D.根源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A.意在论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B.推动了传统中医体系的革新9.宋代曾多次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现象,但太后临朝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暂时代行皇权,并第1页/(共8页)高二日新历史第2页/(共8页)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D D C B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C A B D1.【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的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这反映出部落组织活动及其管理有了明确的场所,是部落组织日益复杂的体现,故选B项;“大房子”的出现意味着部落组织的活动和管理有了明确的场所,这与社会矛盾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大房子”的出现是明确了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处理的场所,劳动分工是指聚落组织成员从事的不同劳动种类的区分,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不能据此得出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的结论,排除C项;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才意味着国家形态初步具备,题干中并未有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不能据此得出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的结论,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在三千岁之前考察尧舜之道不可肯定,无参验就肯定是愚蠢,不能肯定却以此为据是欺骗,体现法家批判儒墨厚古薄今、缺乏实证精神,故选C项;儒墨崇尚礼制是事实,但材料批判焦点并非礼制脱离实践,而是对远古之道的盲目追求,排除A项;材料提到“儒之所至,孔丘也”等推崇先贤,但核心在于无法实证尧舜之道,而非伦理偏重本身,排除B项;兼爱是墨家主张,但材料未涉及破坏等级秩序,法家批判集中于厚古薄今的思维模式,排除D项。3.【答案】A【解析】秦末简牍中民间不满、基层问题突出,而政令强调“急督责、重赋役”,这表明秦制度设计仍坚持严苛统治,与基层实际情况脱节,使社会矛盾激化,加速秦朝崩溃,故选A项;考古发现与政令文书冲突虽暴露统治问题,但秦亡必然性源于长期暴政而非单次冲突,如焚书坑儒等累积民怨,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在危机中效率低下,简牍“文牒传递超时”证明行政瘫痪,无法高效运作,秦二世时已失控,排除C项;简牍数据“多地”出现且占比高,“黔首嚣嚣”诉求普遍,说明危机席卷全国,非区域性,最终爆发全国性起义,排除D项。4.【答案】D【解析】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四季外邪致病规律,强调自然因素(风、暑、湿、寒)引发疾病,体现物质决定健康的唯物主义,同时季节因果联系及“必然之道”反映事物发展辩证观,属中医理论中朴素唯物辩证思想,故选D项;该论述旨在解释病理规律,而非论证科学性,东汉中医以经验哲学为基础,排除A项;仅这一理论不能直接推动传统中医体系革新,中医体系革新需要多方面长期发展,排除B项;该理论只是论述疾病与季节关系,难以直接提升东汉民众卫生意识,排除C项。5.【答案】D【解析】石勒设立挈壶署铸造丰货钱,石虎推行禁制使钱流通于大江南北,考古在甘肃武威、陕西西安与咸阳、江苏丹徒、四川成都等地出土,表明货币跨区域广泛流通,反映了后赵统治下北方地区的商品交易活跃和经济进步,故选D项;江苏丹徒出土丰货钱显示南方也有流通,但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政权如东晋相对稳定,无法证明北方实力超过南方,排除A项;石勒专设挈壶署铸钱,石虎立禁制管理官赋,体现货币铸造与流通制度有序,而非混乱无序,排除B项;甘肃武威是丝绸之路要冲,但江苏丹徒、四川成都等地出土与丝路无关,且材料未提及丝路贸易恢复,十六国时丝路因战乱受阻,排除C项。6.【答案】C【解析】由于渭水水浅沙深,水运不畅,为了发展关中漕运,保障长安的物资供应,开皇四年(584年),文帝下诏开凿广通渠,令宇文恺主持其事。广通渠沟通了长安和黄河,使得东部的粮食等物资能够更便捷地运往关中,从而缓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故选C项;虽然广通渠与渭水有一定关联,但它主要是为了运输物资,而非单纯带动渭水周边经济发展。而且从当时的背景来看,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中地区粮食供应等经济压力,排除A项;民族交融通常是通过人口迁徙、文化交流、政治统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实现的,广通渠在这方面并没有直接的作用,排除B项;如果是为了强化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应该会有更多涉及军事战略布局、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举措,而广通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运输通道,排除D项。7.【答案】B【解析】唐初政事堂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又改为“中书门下”并设五房分曹办事,通过机构的调整与职责细化,分割了相权,使得皇帝对决策的掌控力增强,专制集权得以加强,故选B项;决策机制虽有调整但核心仍是皇帝主导,三省职能未根本改变,排除A项;分房处理事务提高效率但未体现科学决策如引入新方法或制度,材料强调权力集中而非科学性,排除C项;五房分工虽有业务侧重但整体权力向中书门下汇聚,减少三省制衡,并非权力分散侧重,排除D项。8.【答案】B【解析】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倡散文传统,科举策论随之改变文风,这表明文化领域的变革影响了科举这一政治制度,同时科举对文风的选择也反作用于文学发展方向,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的互动性,故选B项;古文运动针对士大夫阶层文风改革,旨在提升儒家道统表达,未涉及平民文化需求如通俗文学,排除A项;题干聚焦文学风格变迁,未提世家门阀势力变化,门阀制度衰落虽为唐代趋势,但与此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运动发起于韩柳等人主动倡导,是科举文风转变的根源而非结果,科举完善是后续发展,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D项。9.【答案】C【解析】宋代虽有太后“垂帘听政”,但权力运作遵循“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原则,且文官集团会抵制女主权力膨胀,这表明权力运行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具有理性色彩,故选C项;宋代专制权力并未没落,反而在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后持续强化,太后临朝仅为短暂现象,材料强调权力回归皇帝,排除A项;太后参政是特例,不代表女性地位普遍提高,宋代女性整体受礼教束缚,文官集团抵制女主权力正说明女性政治参与受限,排除B项;中书门下负责行政事务,但最高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中,材料“政出中书”仅指行政执行,宋代皇帝如宋真宗时期仍主导重大决策,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宋代不同规模酒店通过设置特定装饰进行宣传,如“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草葫芦、银马杓”等,这表明商家借助这些手段吸引顾客,体现出商业竞争较为激烈,故选D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涉及政府主导的设施如消防、道路维护等,材料展示私人酒店装饰行为,与公共服务无关,排除A项;政府商业监管松弛不符合史实,宋代设有市舶司、市易务等机构加强管理,材料未提监管内容,排除B项;市民成为城市消费主力虽反映宋代市民阶层兴起,但材料仅描述商家装饰,未涉及消费群体构成,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由于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位于江南地区,导致南粮北运需求迫切;题干中朱清、张瑄开辟海运路线及元朝廷整治会通河,均旨在解决这一背离问题,提升粮食运输效率,故选B项;远洋航海技术突破主要指跨洋航行,如郑和下西洋,但材料中的海运属沿海黑水洋路线,未提及技术革新,仅涉及路线开辟,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是整治内容,不是原因,排除C项;河海并行运输是题干描述的现象,如海运与河运协同,但这是措施而非原因,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唐初士族轻视三品官,唐太宗打击旧族,南宋“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出从唐到宋,士族影响力在下降,人们不受门第束缚,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故选A项;科举制在唐代削弱了门阀政治,但材料中唐初旧族仍轻视新贵,显示门阀基础未被完全摧毁,摧毁是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选官婚姻领域变化,未体现整个封建等级秩序根本松动,如南宋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依然稳固,排除C项;士族政治特权如选官垄断被打破,但经济特权如土地占有未提及,且“废除”说法绝对,南宋士族残余影响仍存,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通过打造军事重镇、亲征蒙古实现“天子守国门”以稳固边疆,疏浚大运河保障江南物资北运,并兴建宫殿坛庙确立儒家礼仪制度,这些举措整合了军事防御、经济供给和文化建设多重功能,体现了都城建设的综合规划,故选C项;材料虽涉及军事行动,但强调防御性亲征,而非主动征服,且治国战略还包括经济文化措施,不能说明以军事征服为核心,排除A项;疏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但南方经济仍占主导,北方为政治中心,南北经济格局未逆转,排除B项;确立儒家礼仪制度强化文化正统,且清朝文字狱使文化专制达到顶峰状态,而非明朝,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清廷编撰《西域图志》梳理天山南北民族分布、历史改革,并绘制历代驻军屯田点地图,旨在通过历史文献证明清朝对西域的统治继承汉朝乌孙等传统,从而建构政治合法性,尤其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后巩固统治,故选A项;材料提到绘制地图但未强调技术领先世界,且清代堪舆技术发展有限,并未全球领先,排除B项;清廷将回部、准噶尔与汉朝联系是突出历史渊源,而非突破华夷之辨,乾隆时期夷夏观念仍存,排除C项;编书仅为知识整理,未改变治理模式,乾隆时新疆行军府制,与内地行省制不同,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作者在《檐曝杂记》中赞扬西洋自鸣钟、时辰表为绝技,承认其技术更胜一筹,并指出天地广阔、各地都有开创性圣人,不局限于中国传统的羲、轩等人物,这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的认可和包容态度,展现了开放的文化观念,故选B项;倡导全盘西化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化制度,但材料仅聚焦钟表技术,并非全盘西化,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的主张,赵翼所处时代早于洋务运动,排除C项;材料只是对西洋技术称赞,未提及让外来文化适应本土,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茶商描述茶叶贸易转向上海,因上海更近且生意快捷,体现道光年间(1840年代)五口通商后外贸重心从广州向上海转移的史实,符合东南沿海外贸格局调整的历史事实,故选D项;材料显示贸易持续进行,未提及列强侵略的阻断,反而鸦片战争后新开埠口促进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未被阻断,排除A项;材料仅述及某徽州茶商茶叶往上海脱售,不能体现徽商垄断茶叶外销途径,排除B项;材料称"利虽微"指利润微薄,反映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外贸劣势,而非占优势,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2分)(1)户帖制度是明初统治相对稳定情况下实行的;户帖内容通俗易懂;户帖详细录入家庭人口、财产等信息;户帖由政府统一制作,样式规范、做工精良;当时的造纸、印刷技术相对成熟;户帖由政府强制推行,是对人民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明初中央户部管理户籍,地方行政分府、州、县等层级等。(6分)(说明:本问仅照抄材料内容不得分,仅从户帖文字内容作答最多得4分)(2)此户帖是明初文书原件,属于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对研究明代户籍、赋税、基层治理等具有重要价值;对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文字发展、印刷技术等也有重要价值;不论用作何种研究,都应与其他史料互证使用。(6分)【解析】(1)据材料“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可知,户帖制度是明初统治相对稳定情况下实行的;据材料的表述可知,户帖内容通俗易懂;据材料“计家伍口……妻阿李年叁拾叁岁,嫂阿王年叁拾叁岁”“事产:田地无,房屋瓦屋叁间”可知,户帖详细录入家庭人口、财产等信息;据材料“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原件长宽各36公分,四周细线双边,两层边栏之间印有梅花图案”并结合图4可知,户帖由政府统一制作,样式规范、做工精良;据材料“厚麻纸,圣旨部分雕板墨印”并结合图4可知,当时的造纸、印刷技术相对成熟;据材料“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可知,户帖由政府强制推行,是对人民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据材料“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可知,明初中央户部管理户籍,地方行政分府、州、县等层级等。(2)据“图4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和材料“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并结合户籍的作用可知,此户帖是明初文书原件,属于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对研究明代户籍、赋税、基层治理等具有重要价值;据图4和材料“厚麻纸,圣旨部分雕板墨印,户籍内容皆正楷毛笔填写”可知,对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文字发展、印刷技术等也有重要价值;据史学研究方法可知,不论用作何种研究,都应与其他史料互证使用。18.【答案】(1)发展历程:唐末五代,设立军镇;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6分)(2)新现象:上海的开埠带动一批新兴市镇的崛起;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城镇体系。(任意1点2分)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加深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但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任意3点6分)【解析】(1)据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可知,唐末五代,设立军镇;据材料一“进入宋代以后......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可知,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据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可知,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第一小问新现象,据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可知,上海的开埠带动一批新兴市镇的崛起;据材料二“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可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城镇体系。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可知,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结合所学城市近代化相关知识可知,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知,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19.【答案】(14分)(1)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历史悠久;具有连续性;多来源于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政府重视。(任答3点即可得6分)(2)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有识之士的提倡。(任答2点即可得4分)影响: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落后面貌)等。(任答2点即可得2分)(3)科技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民族独立、自力更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科技进步要不断创新;科技发展不能固步自封等。(任答2点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及所学可知,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据材料一“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一“隋唐五代的持续发展”可知,具有连续性;据材料一“善于观察……联系实际的产物”可知,多来源于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据材料一“相当多的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臣僚”可知,政府重视。(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最早接触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及所学可知,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据材料二“洋务派是洋务理论的创立者,洋务思想的宣传者”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提倡;据材料二“开设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学堂”可知,近代教育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培养、造就了中国第一代近代科学技术人才”可知,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据材料二“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及所学可知,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可知,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落后面貌)等。(3)据材料一“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及所学可知,科技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在自力更生的方针下……有所创新”可知,民族独立、自力更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科技进步要不断创新;科技发展不能固步自封等。20.【答案】示例:论题:1800—1900年:转型时期的帝国经济阐述:1800年以后,中国农耕经济依然繁荣,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及官僚体系腐败等,内部危机逐渐浮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内外挑战,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铁路、矿业和纺织业等近代工业部门进一步发展。结论:综上所述,1800年至190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的转型期。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批近代企业的创办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12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选取时段并拟定论题,如由材料“1800—1900年”“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得出论题:1800—1900年:转型时期的帝国经济。其次,结合晚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等史实阐述分析,如1800年以后,中国农耕经济依然繁荣,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及官僚体系腐败等,内部危机逐渐浮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内外挑战,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铁路、矿业和纺织业等近代工业部门进一步发展,进而得出结论:1800年至190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的转型期。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批近代企业的创办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7月22日徐诗璐日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pdf 高二28班期末试卷详解.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