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对1.1思维的含义和特征相关内容要求为: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特征。以下是具体解读:
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只要我们在 “想”、在 “考虑”,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从而感受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了解思维的含义: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 中所说的 “思维” 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把握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够凭借感性材料、已有经验和知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是指思维能从多种事物及其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则是指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反映认识对象。
明确思维方式的类型和意义:思维方式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它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强调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实践观念,认识到思维对实践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作为《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首框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与起始性的关键地位。从单元逻辑架构来看,本单元围绕从思维到逻辑思维再到科学思维逐步递进展开。而此框对思维的概念与特征进行阐释,为后续理解科学思维的内涵、特征,以及形成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筑牢根基,是全书的逻辑起点。
教材开篇点明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引出思维的含义,区分广义思维(与意识同义)和狭义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并明确课程所探讨的主要是狭义思维,即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随后,列举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强调其对认识事物本质、把握规律的重要意义。在阐述思维特征时,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助力学生理解思维如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归纳共性以及能动地反映和反作用于实践。教材整体编排由浅入深、理论与实例结合,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思维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积累一定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频繁运用思维,对 “思考” 这一行为有直观体验,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思维的本质、特征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系统认知尚显不足,易混淆日常思维与哲学范畴内的思维概念,难以精准区分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等特征。
在知识衔接上,经过前期课程学习,学生对意识、认识等相关概念有所了解,可为学习思维知识提供一定基础,但需教师从哲学层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高中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逻辑问题,这为教学提供了有利契机。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如热点事件分析、生活谜题破解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与问题探究中,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明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提升思维素养,降低新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 “逻辑与思维” 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思维在人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思维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的认同。
2.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以理性态度看待思维现象,掌握思维的科学特征,学会运用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分析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思维习惯。
3.法治意识:在案例分析中渗透法治思维,让学生认识到思维需遵循客观规律和法律规范,初步形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问题的意识。
4.公共参与:通过探讨思维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升理性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清晰阐述思维的广义和狭义含义,让学生理解 “逻辑与思维” 中思维的特定内涵。
2.介绍思维的常见类型,如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等,分析这些思维方式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思维方式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能够区分这三种特征并能在实际案例中准确识别。
2.引导学生理解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明白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反作用于实践,尤其是正确的思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法:设置总议题和分议题,围绕时政热点和相关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来理解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想法,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选取2025年典型的时政案例,如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西夏陵” 申遗成功等,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思维在实际中的体现和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相关图片,呈现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及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 个方面内涵的相关文字内容。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导入语:同学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蕴含着深刻的思维智慧。从城市的规划布局到发展理念,都需要科学的思维来指导。那么,什么是思维?思维又具有哪些特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思维的世界,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讲授
议题 1:从时政热点看思维之义
议学情境一:展示资料卡,介绍 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的相关情况,包括工程的开发方式、投资规模、建设目标等。
议题情境: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从工程的规划到开工建设,背后离不开众多专家、学者和决策者的思考与谋划。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现分析过程。思考并讨论(1)国家决策层决定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思维动机是什么?(2)在工程的规划和决策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大工程建设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体会思维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理解思维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思维的含义和类型。
议学小结:
思维的含义: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它涵盖了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和认知过程。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 中所说的 “思维” 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例如,在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的规划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就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属于狭义的思维范畴。
思维的方式:
类型: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在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中,涉及到战略思维,从国家能源战略、长远发展等角度进行规划;也有辩证思维,权衡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等之间的关系。
意义:这些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国家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制定政策,推动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含义
(1)广义的思维:意识。
(2)狭义的思维:理性认识。(“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拓展深化: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2、重要的思维方式即意义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议题 2:剖析时政案例辨思维之征
议学情境:展示 2025年7月11日 “西夏陵” 申遗成功的相关报道,包括申遗过程、“西夏陵” 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申遗成功对我国文化传承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等内容。
议题情境:“西夏陵” 申遗成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相关人员对西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申遗工作的精心策划。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
探究活动:
(1)请同学们分析 “西夏陵” 申遗成功背后,思维起到了哪些作用?体现了思维的哪些特征?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西夏历史文化的了解,谈谈从 “西夏陵” 的众多特征中,如何体现思维的概括性?
设计意图:通过 “西夏陵” 申遗成功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维的特征,培养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思维规律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在实际中的表现。
议学小结:
思维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参与 “西夏陵” 申遗工作中,可能有不同的思维风格。有的专家侧重于历史资料的研究,有的侧重于文化价值的挖掘,有的侧重于国际规则的遵循等,这体现了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思维具有共同性:
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无法直接感知西夏陵在历史长河中的全部发展历程和其文化价值的本质。但是,通过考古发现的文物、历史文献等感性材料,以及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研究经验,专家们能够透过西夏陵的建筑形制、出土文物等现象,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本质特征,实现对西夏历史文化的认识,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具有概括性:西夏陵有众多的特征,包括建筑风格、地理位置、文物类型等。思维能够从这些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如具体的建筑材料、某些偶然的损坏痕迹等,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皇家陵园,承载着西夏文化这一共同本质,将其概括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思维概括性的体现。
思维具有能动性:在 “西夏陵” 申遗过程中,相关人员不是机械地反映西夏陵的现状,而是积极主动地对西夏陵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提炼加工,按照国际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整理资料、撰写申报材料等,形成了有利于申遗成功的认识和方案。正确的思维使得人们能够准确把握西夏陵的价值,成功推动申遗工作,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风格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2、思维的共同特征:
①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强调推断,由已知→未知,由感性→理性,由现象→本质/规律(“根据…判断”“推断”))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强调总结,由具体→抽象,由个别→一般,由个性→共性(“总结”、“概括”、“提炼”))
③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强调加工,意识的能动作用(“推理、联想、构思、假设、指导”)指导人们能动认识、能动改造世界。)
议题 3:探究思维与实践在时政中的关系
议学情境:展示 2025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660536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3%,并介绍我国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
议题情境:我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离不开国家正确的政策引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这其中蕴含着思维与实践的紧密关系。
探究活动:结合上述资料,讨论:
(1)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怎样的思维?(2)这些思维是如何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案例,让学生理解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明白思维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议学小结: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实践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市场动态等实践信息的收集和研究,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从而确定了合理的增长目标。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思维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经济政策思维,如推动科技创新的思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内需的思维,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正确的思维帮助我国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实现了预期的增长目标,体现了正确的思维对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作用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回顾思维的含义,强调广义和狭义思维的区别,梳理思维的类型及每种思维方式的意义,重点回顾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以及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总结语: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 2025 年的时政热点案例,深入学习了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我们了解到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而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同时,思维与实践紧密相连,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用正确的思维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
(四)易错易混
(五)课堂练习
展示一些与时政相关的案例或情境,如美国对欧盟、墨西哥加征关税引发的贸易摩擦,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哪些特征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有所体现。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对思维含义和特征的理解,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某品牌咖啡以品质外卖咖啡为主营业务,并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不同需要。下图是该品牌咖啡运用SWOT分析法对自身发展作出的评估。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②坚持综合思维,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把握方向
③坚持历史思维,顺势而为,主动把握发展时机
④坚持创新思维,因时制宜,开拓创新促进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陶然于诗的绮丽如画之美,也不应忽视其璀璨的智慧之光。下列诗句与思维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想象性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主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题为《夜雪》的五言短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主要表明人的思维具有(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动态性 D.预见性
4.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事物,在古人的眼里,并无特别之处。1905年,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中对光量子进行了解释,让人们认识到,光既可以是光波,也可以是粒子。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理论,从而形成了对光相对完整的认识。这表明( )
①思维具体是人类认识的目的
②感性认识有待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④抽象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赴天涯。”(《思佳客·蒲公英》)。蒲公英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与风共舞、与云同游的姿态孕育新生命而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健胃、利尿、散结的功能。蒲公英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多糖等活性成分,人们还用它制作美味佳肴。由此可知( )
①蒲公英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
②蒲公英富含维生素等成分是人们利用其制作美味的前提条件
③古诗中所描绘的蒲公英形象源自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
④形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蒲公英的药用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DBCA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结合2025年时政热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思维特征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在区分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时仍有困难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提供一些对比案例,让学生通过辨析来加深理解。同时,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