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并能够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知识,自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让思维更加合乎逻辑。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涵盖思维的确定性、一致性与明确性。同一律保障思维的确定性,其公式为 “A 是 A” 。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真假需保持一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要保持自身同一性,避免混淆概念或转移论题。例如,在讨论水果时,“苹果” 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保持确定,不能一会指红色的苹果,一会又涵盖所有水果。需注意,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只是反对在时间、条件不变时随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
矛盾律确保思维的一致性,公式是 “A 不是非 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它的否定论断 “非 A”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在判断某一事物时,不能既肯定它具有某种属性,又否定它具有该属性。像不能说 “这个物体是红色的,同时又不是红色的”。要注意区分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客观矛盾,矛盾律针对的是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
排中律体现思维的明确性,常用公式为 “A 或者非 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 “非 A”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面对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持 “两不可” 态度。例如,有人说 “明天会下雨”,有人说 “明天不会下雨”,不能既否定明天会下雨,又否定明天不会下雨。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思维才可能科学,反之则不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表达思想、正确判断推理,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逻辑与思维》这本教材里,第二课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它是在学生对“逻辑”多种含义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深入探究,为后续逻辑思维规则、辩证思维方法及创新思维要求等内容的学习筑牢根基,是构建逻辑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
教材主要围绕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展开阐述。同一律强调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保持自身同一性,防止出现混淆概念或转移论题的错误,助力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矛盾律侧重于思维的一致性,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让学生明确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 “非 A”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学会准确辨析论断间的逻辑关系;排中律体现思维的明确性,引导学生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旗帜鲜明,反对持 “两不可” 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矛盾论断时,做出正确判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构建起逻辑思维的基本框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情来看,高二学生已历经一定知识积累,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在日常生活里也能运用经验和零散知识处理问题,对逻辑多少有一些朴素认识。然而,他们对逻辑思维的理解尚停留在浅层,难以将日常经验上升到系统理论认知,更难以灵活运用到复杂情境中。并且,本框内容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学生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些抽象概念,把握其内涵、要求及应用,存在较大挑战,还容易混淆相关知识点。不过,学生对生活中的逻辑案例充满好奇,具备较强探究欲望,若能借助丰富有趣的案例、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将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知识,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三、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学生要深刻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内涵,明晰其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能精准把握同一律确保思维确定性,防止混淆概念、转移论题;矛盾律保障思维一致性,规避自相矛盾;排中律体现思维明确性,杜绝 “两不可”。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探究,学会科学分析思维过程,甄别逻辑错误,培养理性思维,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分析问题。
2.公共参与:引导学生在日常交流、学习讨论及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循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写作,都做到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准确传递信息,提升沟通效率。面对公共事务讨论,能运用逻辑思维理性发表见解,批驳诡辩,以合乎逻辑的思维参与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理性交流与和谐发展 。
3.政治认同:借助对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学习,学生领悟科学思维方法的价值,坚定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认识到遵循逻辑规律是追求真理、驳斥谬误的有力支撑,从而在思想上认同科学理论,在行动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正确政治理念和科学理论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
2.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二)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2.辨别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所导致的错误。
五、课前准备
(一)教师
搜集案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案例选择可结合2025年最新时政热点,如在分析同一律时,可选取 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中对于低空经济概念界定的相关内容,避免不同语境下概念的混淆;在矛盾律和排中律分析中,可参考美团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举措的报道,像“明厨亮灶”推进过程中对于商家卫生状况判断不能既好又不好(矛盾律),也不能既否定好又否定不好(排中律)。
(二)学生
阅读教材,初步感知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案例展示:
顾客:“这件上装是现在最时髦的吗?”
售货员:“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时装!”
顾客:“太阳晒了不褪色吗?”
售货员:“瞧您说的,这件衣服在橱窗里已经挂了三年了,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
提出问题:这件衣服是新款还是旧款?售货员的回答符合逻辑要求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引入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新课内容,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新课讲授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含义讲解: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例如在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对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发展”这一论断,在大会讨论的范畴内,其真假是确定的。
要求阐述: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转移论题。以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为例,在探讨低空经济产业时,不能将低空经济的范畴随意扩大或缩小,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偷换概念” 或 “偷换论题”。
形式说明:“A 是 A”。
案例分析:
老师与学生对话案例: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 学生:“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 学生的回答明显转移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顾客与服务员对话案例: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时政案例:分析2025年国家外汇局政策相关报道,在讨论外商直接投资境内再投资登记政策时,要明确政策所指的投资范畴、登记流程等概念,不能在解读过程中偷换概念。如政策说取消登记是为减少企业操作成本和资金流转时间,若解读为取消对企业投资限制则属于偷换概念。
特殊情况说明:
案例展示: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总结: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2.公式:“A是A”
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4.要求:
(1)同一条件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2)不同条件: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含义阐述: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 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例如在评价某一城市在2025年上半年旅游发展成果时,不能既说旅游收入大幅增长(A),又说旅游收入没有增长(非A)。
要求讲解: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形式为:“A”不是非“A”。
案例分析:
理论案例: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时也是判别是非的尺度。” 此论断同时肯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方”与“圆”相互矛盾,也违反了矛盾律。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汉”与“唐”在时间起始上也存在矛盾表述。
时政案例:在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不能既说要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又说要完全摒弃传统制造业,这两种说法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
生活案例:比如描述某个人的性格,不能说他既外向又内向(这里外向和内向是在同一性格评判维度下的相反描述)。
典例剖析:
问题:下列论断有哪些是自相矛盾的?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解答:“方”与“圆”自相矛盾(逻辑矛盾);“无限”相对于人类群体的认识能力,“有限”相对于个体的认识能力(辩证矛盾),此论断不违反矛盾律。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2.公式:“A不是非A”
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4.要求:
(1)同一条件: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2)不同条件: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拓展深化:辩证矛盾VS逻辑矛盾①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辩证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②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可以避免。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含义解释: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论断 “A” 和 “非 A” 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例如对于某场体育比赛结果,不能既说比赛没有赢家(非 A),又说比赛没有输家(A),二者必有一真。
要求说明: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 “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两不可”。
案例分析:
理论案例:这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这两个案例都违反了排中律。
对话案例: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分析:乙对 “去香山” 或者 “不去香山” 都否定了,违背了排中律,犯了 “两不可” 的错误。
时政案例:在讨论某一政策是否有效时,不能既否定政策有积极效果,又否定政策有消极效果,必须明确二者其一。如评价 2025 年上半年上海入境游客增长相关政策,不能对政策效果持 “两不可” 态度。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公式:A或者非A
3.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辨析矛盾律与排中律:
案例展示: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么是种玉米,要么是不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矛盾律表明,论断 “A”和“非 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 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 “A”与“非 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典例剖析:
问题:鲍西娅有金、银、铅三个匣子,分别刻了三句话,其中只有一个匣子放有鲍西娅的肖像,求婚者通过这三句话,猜测鲍西娅的肖像在哪个匣子里,谁猜中就嫁给谁。(1)金匣子:肖像不在匣中;(2)银匣子:肖像在金匣中;(3)铅匣子:肖像不在匣中。此三句只有一句为真,请问肖像在哪个匣子里?为什么?
解答:肖像在铅匣中,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 “非 A” 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为论断(1)和(2)互相矛盾,所以,必有一真,那么论断(3)就是假的,因此肖像就在铅匣中。
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
(1)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
(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4)必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归纳总结:
(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矛盾律保证思维的一致性,排中律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保持自身同一性,违反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错误,但要注意不同时间和条件下概念或判断的变化不违反同一律。
矛盾律要求论断“A”和“非 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违反会犯 “自相矛盾” 错误,要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排中律要求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违反会犯 “两不可”错误。把握好矛盾律和排中律中“A”与“非 A”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尤其是分析时政热点、解决问题时,要遵循这些逻辑思维基本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练习
1.松鼠妈妈有四个孩子,分别是灵灵、妙妙、丝丝和可可。为了储备冬粮,四只小松鼠出去找食物。回到家时,松鼠妈妈问它们都找到了什么。灵灵说:我们每只松鼠都找到了松子。妙妙说:我只找到了一些榛子。丝丝说:我没有找到松子。可可说:有些松鼠没找到松子。松鼠妈妈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它们当中只有一只小松鼠说了实话。依据材料,这只诚实的小松鼠是( )
A.灵灵 B.妙妙 C.丝丝 D.可可
2.在世界杯足球赛中,A、B、C、D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四位球迷一起预测冠军归属。
甲:A队不能夺冠,因为A队在小组赛和淘汰赛中胜得艰难;
乙:B队队员年轻、速度快、教练足智多谋,B队会得冠军;
丙:D队队员配合好、攻守平衡、有超级球星,D队将夺冠;
丁:B队磕磕绊绊走到四强已是奇迹,B队不可能最终夺冠。
决赛结果表明,他们中只有一个人预测正确。夺冠球队应该是( )
A.A队 B.B队 C.C队 D.D队
3.对下列观点存在的逻辑错误,判断正确的是( )
①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违反了矛盾律
②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你是人,你是猿进化而来的。——违反了矛盾律
③他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违反了排中律
④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违反了排中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下列思维形式违反这一要求的是( )
①甲:你们店有好蛋糕吗?乙:我们店全是好蛋糕,从来不卖变质的蛋糕。
②甲: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什么时间开始消失的?甲:去年5月3日。
③甲:明天篮球比赛你参加吗?乙:谁说我不参加?
甲:那你快去报名吧。乙:我要是参加,早报名了。
④甲:你居然给孩子报了6个假期班,太多了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培养孩子兴趣。
乙:不给孩子报班,难道让孩子天天玩手机、看电视?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5.2024年12月,中法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为此某市举行中法战略对话论坛,市民代表张某、林某、邓某、王某都收到了邀请函,四人中只有一人提前离开论坛,究竟是谁提前离开论坛,他们的表述如下:
①张某:是邓某提前离开论坛;②林某:我虽然迟到了,但没有提前离开论坛;③邓某:我不但没提前离开论坛,而且还提前来了;④王某:如果林某没有提前离开论坛,那就是我提前离开论坛。
假如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那么下列一定成立的是( )
A.邓某说的是假话 B.林某提前离开论坛
C.张某提前离开论坛 D.王某提前离开论坛
参考答案:AABAD
七、教学反思与学生谈话
教学后发现,课堂案例虽贴近生活,但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深层辨析仍显不足。学生能记住规律内容,却难在复杂情境中精准应用,尤其易混淆矛盾律与排中律的适用场景。
与学生谈话时,多数学生认为案例帮助理解,但面对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这类表述,常分不清是违反排中律还是属于合理存疑。有学生提出:“现实中有些问题本就没绝对答案,这和排中律冲突吗?” 这反映出学生对逻辑规律的适用条件理解模糊,需在教学中进一步结合具体情境,明确规律的边界与例外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