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亚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粤教·粤人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亚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粤教·粤人版

资源简介

粤人版(2024)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亚洲-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标 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等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河流的特征,并掌握描述大洲气候、河流特征的方法。这需要学生通过对地图的仔细观察和分析,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关键内容,从而总结出亚洲气候和河流的特点。例如,在观察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时,要能识别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范围,进而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教材分析 《亚洲》这一章节是粤人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区域位置与特征》的开篇内容。亚洲作为世界第一大洲,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等方面极具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课时重点聚焦亚洲的气候、河流以及人口分布等内容。教材编排逻辑清晰,先引导学生认识亚洲的地理位置,为理解后续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重要的知识点,气候类型的特点、河流特征的成因等,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等,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地图等资料,清晰归纳出亚洲的气候、河流特征,并熟练掌握描述大洲气候、河流特征的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精准描述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并能简要且合理地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归纳亚洲的气候、河流特征,并掌握描述方法。 描述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课程导入 展示 “世界雨极 —— 乞拉朋齐”“亚洲干极 —— 阿塔卡马沙漠”“北半球寒极 —— 奥伊米亚康”“亚洲热极 —— 巴士拉” 的相关图文资料。 提问:“为什么同在亚洲,各地气候差异却如此之大?” 引发学生对亚洲气候的好奇和思考,自然导入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具有强烈对比性的地理现象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 亚洲的气候特征。
新 课 讲 解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展示 “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 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亚洲的 10 种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从而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角度,深入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例如,从纬度位置看,亚洲跨纬度广,从 10°S 附近至 80°N 附近,地跨热带、温带、寒带,这使得亚洲具有多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三面临洋,一面深入亚欧大陆内部,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从地形看,亚洲地形复杂,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等高大山脉,地形的垂直变化使得气候更加复杂多样,在高山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图,培养其读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陆性特征显著的亚洲气候 展示相关气温和降水数据材料,如雅库茨克和孟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对比分析两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得出亚洲跨纬度范围广,南北温差大;亚洲地域辽阔,沿海和内陆的干湿差异悬殊的结论,进而归纳出亚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这一特点。例如,雅库茨克冬季漫长寒冷,最低气温可达 - 40℃以下,夏季短促温暖,气温年较差大;而孟买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降水季节变化大。通过对比这两个位于不同区域的城市气候数据,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亚洲气候大陆性特征的表现。 设计意图:运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使抽象的气候特征变得直观易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亚洲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表的能力。 季风气候显著的亚洲气候 再次展示 “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 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即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域。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洲东部和南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 —— 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 —— 亚欧大陆。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组织学生讨论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夏季风的不稳定也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影响农业收成。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大河众多的亚洲 出示李白的《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诗句,提问学生黄河注入的海洋,由此引入对亚洲水系的学习。 展示 “亚洲地形分布” 图,引导学生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并明确它们注入的海洋。例如,长江、黄河、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注入印度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 让学生观察河流的流向,引导学生思考河流流向与地形地势的关系,从而概括出亚洲水系结构呈辐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这一特点,明确地势高低决定河流流向。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所以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分流。 引导学生观察 “亚洲地形分布” 图中的内流区,认识内流河,如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明确亚洲内流流域面积广大这一特点。 展示一组亚洲特色湖泊的图文,如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等,让学生了解亚洲丰富多样的湖泊资源。 设计意图:以诗句引入,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图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理解地形与水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丰富学生对亚洲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展示亚洲人口的数据资料,如亚洲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等,让学生认识到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出示 “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 图,引导学生找到亚洲的人口稠密区,如东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人口稀疏区,如西亚的沙漠地区、北亚的高纬度寒冷地区等,并分析人口稀疏的原因。例如,西亚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北亚高纬度寒冷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分布较少。而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人口稠密。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和地图,让学生直观了解亚洲人口分布的特点,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的能力,强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知识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内容,从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显著)、河流(大河众多、水系呈辐射状、内流流域面积广大)、人口分布(人口最多、人口分布不均)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强调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形影响气候和河流的分布,气候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提炼方法,为后续学习其他区域地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