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界认为,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下列在该遗址发掘出的文物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该遗址
A.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碎片 B.发掘出打制的石铲和蚌器
C.有大型祭坛和多种玉器 D.清理出人骨和动物的骨骼
2.表1所示为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表1
《晋书·隐逸传》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晋书·五行志》 太兴二年(432年),吴郡、吴兴、东阳无麦禾,大饥
《宋书·孝武帝纪》 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
A.稻麦轮作技术普遍推广 B.政府垦荒措施效果显著
C.南方出现麦田耕作技术 D.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3.赦书是反映唐代皇帝直接决策国家政务的文书。从唐代前期到中后期,赦书的内容日益增多,由推恩延伸到众多的国家政务,其中有许多是原属于宰相会议决策的内容。赦书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务决策程序日趋规范 B.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完善 D.官僚体系运行效率提高
4.蒙古文史诗中的“您”,原文用的是第二人称复数,指成吉思汗的儿子们;汉文缺少复数形式,元代汉译者在“你”字下面加一个心表示“你”的复数,或者也写作“你每”,“每”就是后来汉语中“们”字的起源。这体现了
A.汉语语法体系的自我完善 B.蒙古史诗有较强的辐射性
C.蒙古语是元代的主流语言 D.民族交往推动了文化发展5.乾隆二十年(1755年),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来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乾隆帝为纪念这一事件,便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普宁寺。普宁寺有碑3块,碑文均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四种文字书写。乾隆帝这一做法反映出当时
A.边疆治理模式趋于统一 B.蒙古族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汉文化影响力急剧下降 D.清廷“多元一体”统治策略
6.表2所示为1894年和1912年中国部分工业数据变化。这些数据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表2
工业行业 1894年 1912年
新设厂矿资本累计数/千元 4697 95 498
面粉工业(昼夜生产能力/包) 710 51851
棉纺织工业(纱锭数/枚) 170388 509564
火柴工业(设厂资本累计/千元) 502 2941.8
A.工业生产能力提升 B.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C.工业结构畸形加剧 D.外资企业丧失了竞争优势
7.1913年3月,黄兴在上海极力反对各地都督干涉制宪。国民党刊物《中华民报》《国民杂志》等都声称拥护国会制宪,强调“制定宪法为议院唯一之权,无论何人不能干预”。这折射出当时
A.共和政体根基日趋稳固 B.国民党政治影响力扩大
C.地方自治运动蓬勃发展 D.民主宪政面临现实挑战
8.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通令各县取缔私塾;对私塾中思想进步的先生,将其送到师资训练班受训后,才允许其担任小学教师。政府还要求所有教会学校必须接受抗日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使用抗日教材。边区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传统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B.强化意识形态服务抗战动员
C.普及新式教育推动社会动员 D.整合教育资源统一教育体系
9.1950年2月,察哈尔省各县召开了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村人民代表大会。这些会议的代表中,各阶层均占有一定比例:农民代表中,中农代表比例提高;妇女代表也增多了;一些劳动好的并已改变了成分的地主、富农也当选为代表。这些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当时察哈尔省
A.已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土地改革取得完全胜利
C.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贯彻 D.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10.据统计,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10余年间,逐步削减关税、开放国内市场成为重要趋势,平均关税税率降至9.8%,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这
A.奠定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B.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C.履行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
D.反映了中国倡导全球性自由贸易11.在波斯帝国统治时期,中亚许多聚落都不约而同地兴建了新的宗教性设施。在征服埃及后,大流士曾命令某神庙的祭司率领人民修复该神庙,大流士为此修缮提供费用。这表明波斯帝国
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②实行“怀柔控制”策略
③宗教改革成果显著 ④宗教管理制度非常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1742年,英国下院有139个议员是政府官员,1780年增加到180人。基于这些事实,英国一些史学家指出,在18世纪,去谈论什么赢得或输掉选举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政府总能取得大选的胜利,拼凑议会多数。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君主的权力日益坐大 B.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议会独立性受到削弱 D.选举制度运行良好
13.17——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商品大量流入欧洲。法国塞夫尔瓷厂仿制中国纹样生产了“洛可可式”瓷器;而中国士大夫则对西洋钟表、天文仪器等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尝试将西方机械原理应用于水利工程设计。这说明当时
A.中西方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B.东西方贸易关系处于平等地位
C.中国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D.儒学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发展
14.启蒙运动时期,法语被欧洲人视为学习新知识必须掌握的语言。19世纪下半叶,德语成为所有想学习前沿科学的人必须懂的一门语言。在许多科学门类————尤其是化学上,德意志科学家取得了远超其邻居的成就。这一转变主要缘于德意志
A.统一国家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高等教育的发展 D.民族意识的高涨
15.1925年6月,苏联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农业人才培训的规定。复员军人可按兴趣选择培训班,如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利用、互助委员会、乡村图书馆、合作社等,每个培训班不超过25人,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培训班长。这些举措
A.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推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C.强化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 D.加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6.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初级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全部进口产品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31.2%降为1988年22.6%。而同期内,在发达国家进口的全部初级产品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又从52.7%降到32.8%。这意味着
A.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环境的恶化
B.南北国家间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
C.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贸易体系构建
D.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历史性逆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漆,来自中国神奇的漆树,有丰富的内涵、深沉的底蕴和宽广包容的胸怀。于是,中国人骄傲地称之为“大漆”。在汉代,漆器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祭祀、殉葬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汉代人重视生活、关注生命。因此,相比青铜浇铸的繁缛笨重的器物,对于汉代人来说,漆器的轻盈飘曳满足了时代需求和审美向度。汉代人有“生则厚养,死则厚葬”“视死如生”的时尚与追求,这样的生死观正好能从漆器中找到出口。汉代漆器张扬的红与成熟的黑为汉代人个性的展示提供了载体,也成就了汉代人的美学气场和精神世界。
明代皇家对漆器的喜爱是其他任何朝代帝王所不能比拟的,朱棣下令在北方修建生产世界上一流漆器的果园厂,并在全国寻找一流的漆工去果园厂工作。而在民间,安徽漆工黄大成放弃科举功名,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著述中国历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图书————《髹饰录》。在文学领域,诗人和小说家又将这些奢华的漆物纳入笔下,尽情地描绘它们的繁缛、神采以及精神。
摘编自胡玉康《中华大漆文明之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漆器盛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漆器相比,明代漆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不同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趋势。(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战略性工业化是指国家为实现其意志而介入战略产业的工业发展过程。具体而言,一国为维护其生存与独立,在工业化进程中可以重点培育与国防有直接关联性且具有技术引领性之产业。机械工业即属于此种战略性产业。
30000000 25 000 000 30000000 15000000 30 000000 5000 000 0 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
24036819
15201747
7979 9998589981 净进口值
6384203 7768254
5805751 4668234 5871685
1912年1914年1916年1918年1920年
图1
摘编自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
(1)根据材料,概括1912—1920年中国机械进口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近代中国机械进口这一现象。(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百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焦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百年来,欧美国家的政客、学者对“一战”战责的研究经历了如下历程:最初学者们围绕罪魁为哪一国家展开争论,认为背负战责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与俄国。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罪责皆有说及无责任主体论兴起。20世纪60年代,费舍尔学说重提罪在德国论,并引发持续十年之久的史学争论。
————摘编自卢晓娜《世纪之殇:百年来欧美国家关于“一战”战责问题研究述论》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关于“一战”战责的研究方兴未艾。德国学者、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史教授松克·尼采在《开战:德国通向灾难之路1900—1914》中,更多地在讨论欧洲大国战前国内舆论的形成、沙文主义思想的泛滥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德国的大学教授基斯林发表专著《反对“大战”:1911——1914 年国际关系的缓和》,在书中,他批评了一个现象,即在关切1911—1914年危机加剧时,很少有人留意危机缓和的迹象。2004年,米歇尔·伊普肯汉斯编辑出版了《阿尔伯特·霍普曼的日记、信件和笔记:1901——1920年间威廉二世不平常的生活》;阿夫勒巴赫在研究了法肯汉(普鲁士战争大臣)对战争的影响后,又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德国“皇帝圈内”核心人物的研究。
——摘编自徐健《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一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责研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责研究的新变化及其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所示是某学者在研究新中国文艺政策发展时所搜集到的部分文献资料。
表3
序号 文件名 发言者或起草者 时期
① 《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总报告》 郭沫若 1949年7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② 《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 茅盾
③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
④ 《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
⑤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关于加强演出市场管理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
⑥ 《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
————摘编自周晓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形成及其演变》
根据材料,选择2-4个文件,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列出所选文件序号,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高二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 C 2. C 3. B 4. D 5. D 6. A 7. D 8. B 9. C 10. B 11. A 12. C 13. A 14. B15. A 16. A
17.(1)原因:汉代国力强盛;漆器轻盈,更适合日常生活使用;红黑相间的色彩搭配符合汉代人的审美向度;汉代漆器制作工艺日趋成熟。(8分,答出四点即可)
(2)不同:成为宫廷奢侈品与文人雅器,装饰性强;追求“繁缛、神采”的奢华效果;建立专业化的漆器生产场所;出现系统性总结漆器生产工艺的著作。(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趋势:文化日益世俗化。(2分)
18.(1)总体趋势:我国机械进口值总体呈上升/增长趋势。(1分)
成因:辛亥革命的推动;国内工业化需求增长;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列强经济侵略(资本输出)。(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易形成技术依赖;加剧经济半殖民地化。(6分)
19.(1)特点:聚焦于寻找战争的主要责任方;不同学者观点分歧较大;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分期。(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新变化:从单纯追究“哪国有罪”转向考察战前欧洲各国综合性因素的影响;更加注重史料挖掘和微观研究;不仅关注危机加剧的因素,也开始重视危机缓和的迹象,力求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摆脱了简单的“罪责归属”模式,有利于一战史研究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一战爆发的复杂原因;通过深入研究战前各国舆论操控民族主义情绪,为防范类似历史悲剧提供借鉴;对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4分,答出两点即可)
20.选择文件:①②③④
论题:新中国文艺政策与时俱进(2分)
阐述: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立了“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的基本方向,这标志着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初步形成,强调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茅盾关于“革命文艺”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的革命性质和政治功能,确立了文艺服务于政治、服务于革命的基本原则。20世纪80年代文艺政策有重大调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相比新中国成立前夕强调革命性,这一方针更加注重文艺的市场性和多样性,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和文艺政策的与时俱进。
总之,新中国文艺政策在坚持基本方向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