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另一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与第一则消息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素养目标1.理清本则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重点)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重难点)任务一 标题解构 要素明析任务二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任务三 语言品鉴 风格领悟任务四 深入探究,比较异同标题解构 要素明析任务一1.学会解读新闻标题2.掌握新闻标题高度概括、凝练醒目、传递情感的核心功能。3.能正确拟写新闻标题标题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表明我军渡江人数之多,突出了场面的宏大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时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胜利的豪情跃然纸上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都交代了“什么人做什么事”。通过新闻标题,我们就能够快速地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可见,新闻标题对一则新闻来说具有重要作用。纵观历年中考试题,拟写新闻标题,作为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屡见不鲜。常见的考查形式:(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字以内)(2)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考点:拟写新闻标题1.抓住关键句,提取关键词。 拟写新闻标题,首先要学会抓住新闻的关键句,提取关键词。新闻的关键句一般是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修饰词较少,一般出现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也会出现在中间段落的开头或结尾。2.提炼主干,规范表述。提取关键词后,可从“人物”“事件”这两个必备要素出发拟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另外,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表示程度或有里程碑意义的词语,如“最”“首”“全部”等;(2)保留主要信息,压缩次要信息;(3)适当使用简称。3.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拟写新闻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性条件,如字数限制等,作答时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技法课堂练笔①新华社杭州10月5日电杭州第19届亚运会5日决出36枚金牌,中国女篮与日本队激战到最后一刻,74:72险胜夺冠。何杰为中国夺得首枚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金牌。②在中国男篮不敌菲律宾队无缘男篮决赛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5日晚中日女篮的“巅峰对决”上。两支队伍尽遣主力出战。7月的亚洲杯上中国队2分险胜,时隔12年再度夺冠。来到亚运赛场,中国队几乎全场领先,但日本队打得极为顽强,在终场前17秒将比分扳平。中国队最后一攻,王思雨突破命中“准绝杀”;随着日本队最后一攻无果,中国队74:72险胜。③田径最后一个比赛日,中国选手何杰继今年打破尘封15年的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后,再度创造历史。他以2小时13分02秒夺得中国队亚运参赛史上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巴林则实现了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的亚运“三连冠”。④客观来说,男子马拉松整体实力强劲的日本队并未出动最强选手。不过,何杰有信心继续突破自我:“我已经达标巴黎奥运会,将来我有这样的底气去冲击比全国纪录更好的成绩。”⑤截至5日,中国队在奖牌榜上以179金99银55铜遥遥领先。日本队获得44金54银60铜,韩国队获得33金47银77铜。中国女篮惊险卫冕 男子马拉松创造历史给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任务二1.通过听读/朗读,感知新闻内容大意,理清基本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初步把握渡江战役的宏大场面、磅礴气势及我军锐不可当之势。3.了解新闻主体的结构层次(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听范读整体感知1.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下午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要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分别找出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中路军:渡过三十万人,首战告捷背景军事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所向无敌东路军:已渡过大部,战绩辉煌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希望和平、作战泄气政治: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结语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从情节发展来看,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4.在报道各战线的情况时,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的?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详写东路军,略写中、西路军。因为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抵抗较为顽强,东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而中、西路军面对的敌人已经没有战斗力,所以一笔带过。方法指导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中路军最早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写,又合起来加以议论。 最后写东路军的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6.文中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从用词看,描述人民解放军,均用褒义词,如“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描述国民党军队,均用含贬义的词语,如“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泄气”等。从称呼语看,称呼人民解放军为“我西路军”“我军”;称呼国民党为“国民党反动派”,称呼国民党军官汤恩伯为“战犯”。这些都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情感爱憎分明。7.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不认同。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会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本文中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甚为微弱” 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包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语言品鉴 风格领悟任务三1.本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读课文,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并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1.本则消息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堪称典范。读课文,体会这则消息的语言,并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非常准确,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第一句话十分书面化,具有文化气息,第二句话又非常口语化。或雅或俗,各得其妙。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句话充满了嘲讽意味,汤恩伯是来督战的,结果他认为“很巩固”的东面防线被我军突破。这里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的神勇。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敌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被“击溃”,所以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2.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深入探究,比较异同任务四1.试比较两则消息在内容、格式上有哪些异同或联系,并说说你的发现。2.概括新闻主题。1.试比较两则消息在内容、格式上有哪些异同或联系,并说说你的发现。标题电头同: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联系:由“三十万”到“百万”,反映了军队人数上的变化,显示了渡江的进展情况。同:新闻媒体相同(新华社),播报地点相同(长江前线);异:播报的时间不同。正文 导语主题同:都将“何人”“何事”交代清楚了。在内容上的联系:第一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神速和英勇,以及敌军的不堪一击;第二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我“百万大军”的中、西、东路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两则消息的主体按我军渡江的进展追踪事实,时效性强,对我军胜利渡江这一新闻热点做了完整报道。发现:①一则消息必有标题、导语和主体。②这两则消息同是对渡江战役的报道,时间有先后,报道侧重点也不同,第二则是在第一则基础上对战役继续与扩展情况的报道。2.概括新闻主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思维导图九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长江安庆芜湖南京江阴21日下午5时西路军35万(较详)所向披靡20日夜中路军30万(略写)首战告捷21日下午5时东路军35万(最详)战绩辉煌战果渡过、占领、扩展突破击溃、占领、控制西东板书设计新闻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①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最豪迈、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③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④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⑤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⑥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⑦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⑧最自信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课后活动做一次播音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学生自由练习。播音展示,自主评价。教师点拨: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做到概括、简洁、准确。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mp3 第1课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