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化学真奇妙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有关实例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微粒观。2.能初步体会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用途的关系。3.能初步感知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用途。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难点: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用途的关系。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遥远的太空恒星到杯子里的水,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过渡】这些现象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那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学生倾听,观察图片,然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环节二 新课讲解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过渡】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更多地依赖猜想。 【展示】展示课件第4页。 【讲述】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本原,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17世纪末,欧洲开始流传一种燃烧本质的学说“燃素说”,该学说在此后的100多年以来一直流传很广并占有统治地位。施塔尔提出“火是一种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 【过渡】无论是东方的“气一元论”还是西方的“燃素说”都是不科学的。 【展示】展示课件第5页。 【讲述】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展示】展示课件第6页。 【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通过实验证明了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如,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很小,我们的肉眼根本无法看到。1滴水中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能有一种仪器把水分子放大到一定程度,你会看到水分子的样子看起来像“米奇”。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水分子结构模型图,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 【展示】H、O、H2O的微观模型。 【讲述】化学上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分子和原子,如用H2O表示水分子,用H表示氢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 【展示】展示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微观模型图、氢气与氢分子(H2)、氧气与氧分子(O2)。 【讲述】氢原子和氧原子不仅能相互结合形成水分子,还能两两相结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用化学符号H2和O2来表示。观察微观模型图发现,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分子很小很小,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过渡】我们已经认识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是不同的微观粒子。既然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那么物质表现出的性质会怎样呢?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可燃性,也不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不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不一样,如氢气、氧气和水。 【过渡】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那么由相同的微粒粒子构成物质,性质是否相同呢? 【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一样吗? 【总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却差异巨大,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而石墨则很软、有滑腻感。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的。所以当微观粒子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不同结构的化学物质时,常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讲述】如今,科学家们不仅能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 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排列和复制。 【展示】图片展示用STM技术拍摄的硅原子图像、用STM技术将101个铁原子排列成最小的汉字、用STM技术将一氧化碳分子排列成“分子小人”。 倾听 倾听 倾听、理解分子是及其微小的粒子。 讨论,理解水的构成。 倾听、理解。 倾听、理解氢气、氧气的构成。 。 倾听、理解物质构成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思考讨论 观看图像,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通过阐述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好奇心,进一步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发现过程,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质,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通过让学生观察水分子模型图,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让学生理解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原子不但可以相互结合,还可以自相结合。 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的。 让学生了解借助现代高科技可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化学的定义及研究的内容 【讨论】那化学到底是什么呢?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总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指导着我们更科学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提示】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自然界已经存在的和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 2.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不是物体,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如桌椅等。物质是指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材等。 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分小组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倾听并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提示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 【讲述】简单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 倾听。 让学生初步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拓展视野。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4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3课时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可用专门的符号表示。微观粒子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不同结构的化学物质,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化学的定义及研究的内容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3 / 4(共25张PPT)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3课时化学鲁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能结合有关实例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微粒观。2.能初步体会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用途的关系。3.能初步感知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用途。重点难点世上的万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你思考过吗?操作: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记录发生的现象。合作探究品红不断向水中扩散,经过一段时间,整个烧杯里的水都变成红色。现象构成品红的小微粒不断向水中运动,就会出现品红向水中运动。分析假设: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验记录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空气是由氧气分子、氮气分子等构成的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哈喽!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每一滴水中含有我们水分子大约为1021个。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水分子的自我介绍这么小的分子还能再分吗?观察水分子的微观模型图,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HHOHHO思考讨论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水是由大量_________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原子水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成果展示H化学上分别用符号H、O和H2O表示氢原子、氧原子和水分子。H2OOHHO氢原子和氧原子不仅能相互结合形成水分子,还能两两自相结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氧分子(化学符号O2)氢分子(化学符号H2)氢气与氢分子(H2)氧气与氧分子(O2)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不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不一样。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也不支持燃烧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一样吗?思考讨论金刚石金刚石的结构模型石墨石墨的结构模型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差异巨大。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很软、有滑腻感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的。科学家们不仅能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排列和复制。用STM技术拍摄的硅原子图像用STM技术将101个铁原子排列成最小的汉字用STM技术将一氧化碳分子排列成“分子小人”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新型分析工具,能够操纵原子。它有一个由电子计算机操纵控制的长探针,它的一头逐渐变细,细到尖端只有几个原子的厚度。利用探针和材料平面间的电流,科学家们可以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调度材料平面上的原子,而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可以逐个把原子吸起来并放置到其他地方。化学到底是什么呢?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组交流讨论。思考讨论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指导着我们更科学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分子和原子的发现最早提出比较准确的分子概念的是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他于1811年发表了分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分子则是在游离状态下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质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分子中各种原子进行重新结合。拓展小课堂1.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纳米铜的性质B.金刚石的组成C.单晶硅的结构D.无人机的研发D化学研究的范畴军事科技方面研究的范畴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化学的定义及研究的内容分子可构成物质原子可构成物质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分子、原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课堂小结微观粒子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不同结构的化学物质,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化学真奇妙 第3课时 教案.docx 1.1 化学真奇妙 第3课时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