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逻辑”的多种含义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逻辑”的多种含义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逻辑”的多种含义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内容要求:1.1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教学提示:以“走进逻辑的世界”为议题,可通过词语分析把握“逻辑”的多重含义;列举生活中的故事,剖析正确的推理形式;通过组织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推理、论证和论辩的能力。
(二)课标解读
1.把握“逻辑”的多重含义:要求学生理解“逻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内涵,像在“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中,“逻辑” 代表客观规律;在“写文章要讲逻辑”里,指的是逻辑规律与规则等。通过对丰富实例的分析,培育学生的语言理解与分析能力,助力其精准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剖析正确的推理形式:这需要学生掌握推理的结构与规则,能辨别有效推理与无效推理。例如,在三段论推理“所有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中,学生要理解其推理形式的正确性。通过对生活中各类推理案例的剖析,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高推理、论证和论辩的能力:学生要学会运用推理进行论证,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论据,也要能在论辩中运用逻辑规则,识别和反驳错误观点。如在 “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的论辩中,学生需运用恰当的推理与论证方式阐述观点。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逻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框题“逻辑”的多种含义处于《逻辑与思维》教材的起始部分,对于学生理解逻辑的基本概念、把握逻辑思维的要义起着基础性作用。它为后续学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推理等内容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介绍 “逻辑” 的不同用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 “逻辑” 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如与 “规律” 同义、指 “逻辑规律与规则” 等。接着阐述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讲解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即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最后提及论证与论辩以及逻辑学的意义,使学生对逻辑学科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在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中,已接触到一些与逻辑相关的知识,如语文学习中对文章结构、论证思路的分析,数学学习中的推理证明等,对逻辑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运用。但这些认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尚未从学科角度理解逻辑的内涵与意义。
2.认知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然而,逻辑知识较为抽象,对于一些复杂的逻辑概念和推理规则,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3.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接受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喜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方式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科学精神
1.理解逻辑含义:学生通过对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丰富实例的分析,准确把握 “逻辑” 的不同含义,明晰 “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方法”“逻辑学” 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2.掌握逻辑知识:深入理解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的内涵,明确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学会运用逻辑规律与规则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培养科学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对逻辑问题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从,敢于质疑和批判错误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公共参与
1.参与论证和论辩:在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活动中,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推理、论证方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合理反驳他人观点,提高语言表达和逻辑论证能力,增强在公共场合表达意见的自信。
2.遵循逻辑规则: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遵循逻辑规律与规则,避免逻辑错误,使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有效,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养。
3.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逻辑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逻辑”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逻辑” 在不同语境中与 “规律” 同义、指 “逻辑规律与规则”、表示认识问题的某种 “思维方法” 以及指 “逻辑学” 这门学问的含义,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熟练区分。
2.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阐释清楚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广义逻辑学包含狭义逻辑学和辩证逻辑等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展示等方法加深学生理解。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使学生掌握形式逻辑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通过具体推理案例的剖析,让学生理解推理形式结构的重要性,学会判断推理的有效性。
(二)教学难点
1.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性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同一把尺子,衡量着我们思维的合理性。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保持同一,避免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矛盾律则强调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它的否定论断 “非 A”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这能让我们避免自相矛盾的表述。排中律规定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 和 “非 A”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助力我们果断地做出正确判断。这些规律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需结合生活实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若一篇报道既说某企业在环保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实现了零排放,又在后面提到该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多次处罚,这就违反了矛盾律。通过这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内涵和实际应用。
2.理解并运用论证与论辩:论证是用论据来支持论点的过程,而论辩则是在论证的基础上,双方或多方就不同观点展开的激烈交锋。学生不仅要掌握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还要学会在论辩中敏锐地捕捉对方观点的漏洞,运用合理的推理进行反驳。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论辩活动,如以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为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论证与论辩的技巧和要点,提高运用能力。
五、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时政热点素材:密切关注 2025年最新时政新闻,收集与逻辑相关的素材。例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在贸易谈判、外交声明中的逻辑表达;在科技发展领域,如人工智能算法的逻辑架构、量子计算原理中的逻辑思维等。将这些素材整理成案例集,用于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2.制作教学课件:精心设计包含丰富图片、图表、案例分析的教学课件。如通过图片展示不同逻辑概念的相关场景,用图表对比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的区别,将复杂的逻辑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设计课堂活动:规划课堂讨论、小组探究、模拟辩论等活动的流程和规则。准备好活动所需的资料,如辩论主题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清单等,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内容:认真阅读教材中 “逻辑” 的多种含义相关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对 “逻辑” 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收集生活中的逻辑案例:留意生活中的逻辑现象,如广告中的逻辑漏洞、日常对话中的逻辑错误等,收集相关案例并简单记录,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增强对逻辑知识的感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时政新闻片段:播放一段关于2025年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上,各国代表就贸易政策进行辩论的新闻视频。视频中,代表们围绕贸易规则、关税调整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自阐述观点并进行论证。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各国代表在辩论时都强调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从逻辑的角度看,他们的论证有什么特点?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会遇到类似需要清晰逻辑表达的场景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逻辑”的多种含义。
(二)新课讲授
探究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呈现探究材料: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在 2025年的科技创新大会上,专家指出科技发展有其内在逻辑,遵循这一逻辑才能实现突破。
材料二:学习数学要掌握其逻辑,从基本定理推导到复杂问题求解,循序渐进。
材料三:撰写学术论文时,逻辑混乱会使观点难以被认可,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上述材料中 “逻辑” 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
材料一中的“逻辑”指的是客观规律,即科技发展所遵循的内在规律;材料二中的“逻辑”是指学习的规律与方法,体现了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材料三中的“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强调学术论文写作要符合逻辑规范。
进而引出“逻辑”的来源及含义,“逻辑”一词由英文 Logic 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λ γο ”(逻各斯),原意包括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具有多种含义,可与“规律”同义,或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指认识问题的某种 “思维方法”,也可指“逻辑学”这门学问。同时指出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而“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旨在将这些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区分正确与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为把握“规律”服务。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二、逻辑学研究的目的及四种用法之间的关系
①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②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探究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讲解逻辑学的分类:如同“逻辑”有多种用法,作为学科的 “逻辑”也分为狭义和广义。历史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被称为逻辑学。随着学科发展,如今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含狭义的逻辑学,还涵盖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通过举例,如在分析数学证明过程中的逻辑结构时,运用的是形式逻辑;而在探讨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社会变革时,涉及到辩证逻辑,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
剖析推理的结构与形式: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由前提和结论构成,前提是推导结论的依据。以 “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萝是绿色植物,所以绿萝能进行光合作用” 为例,详细讲解该推理中,前两个判断是前提,最后一个判断是结论。从形式逻辑角度,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非取决于内容,而是依赖于思想的形式结构。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内容但形式相同的推理,如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让学生理解思维形式结构的概念,即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逻辑学将其称为思维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
三、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的逻辑学:形式逻辑。
(2)广义的逻辑学:狭义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
四、形式逻辑
(1)含义: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①推理结构: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①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
②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
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开展小试牛刀活动:给出两个推理让学生判断:推理一,所有的鸟都会飞,鸵鸟是鸟,所以鸵鸟会飞。推理二,所有的水果都含有维生素,黄瓜不是水果,所以黄瓜不含有维生素。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推理一前提为真且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正确;推理二前提为真,但推理形式错误,因为 “黄瓜不是水果” 不能必然推出 “黄瓜不含有维生素”,从而强调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阐述论证与论辩:在日常思维里,人们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理由作为 “论点” 的 “论据” 就是 “论证”,例如在论证 “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这一观点时,可列举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准确率提高、医疗影像分析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实例作为论据。用这样的论证方式说服他人接受自己观点或反驳别人观点,就构成 “论辩”。以 “在线教育能否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育” 的论辩为例,说明论证和论辩中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效果。
强调逻辑学的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好逻辑知识,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更准确地判断和推理,避免逻辑错误。
5、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的关系/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形式逻辑与正确思维的关系
①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②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结合时政热点深入分析
展示时政案例:呈现2025年某国新出台的经济政策及相关解读报道。政策中提出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如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降低部分企业税收等,解读报道分析了这些措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可能对经济各领域产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分析:组织学生从 “逻辑” 的不同含义角度,分析该经济政策中的逻辑。例如,政策制定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体现了 “规律” 意义上的逻辑;政策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和推导关系,如加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增长,反映了逻辑规律与规则;政策制定者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思路和决策方法,属于认识问题的 “思维方法” 层面的逻辑。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体会逻辑知识在实际时政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 “逻辑” 多种含义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回顾重点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重点,“逻辑” 具有与 “规律” 同义、指 “逻辑规律与规则”、表示认识问题的某种 “思维方法”、指 “逻辑学” 这门学问等多种含义;作为学科的 “逻辑” 分为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和广义逻辑学,形式逻辑关注推理,核心任务是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论证和论辩中推理的有效性影响说服效果,学习逻辑知识对正确思维至关重要。
强调逻辑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运用逻辑知识,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准确性,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
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下列语句中与刊文中的“逻辑”含义相同的是( )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是自然界的逻辑
②美国围猎TikTok的做法再一次证明了政客们的强盗逻辑
③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④逻辑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展现出广泛的跨学科适应性和出色的决策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4.形式逻辑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于词项和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的研究、思维结构的研究与必然推出的研究。形式逻辑提供了检验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标准,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 )
A.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B.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
C.关注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D.关注思维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情感性
5.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三位同学在讨论学习逻辑学的重要意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所说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问
②乙同学所说的第一个“逻辑”指的是学习的规律
③丙同学所说的第三个“逻辑”指的是思维方法
④三位同学的说法都肯定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AAACB
七、教学反思及反馈评价
(一)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时政热点与生活案例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逻辑” 的多重含义,整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对 “思维形式结构” 等抽象概念的讲解不够具象,部分学生仍感晦涩,可增加数学公式推导、语言句式分析等跨学科案例辅助理解;二是论证与论辩环节的实战训练不足,学生虽能识别逻辑错误,但主动运用规则反驳的能力较弱,需设计更多即时辩论场景;三是时政素材的挖掘深度有限,对科技、经济领域逻辑应用的分析可进一步结合具体数据与逻辑链条拆解。
(二)反馈评价
从课堂反馈看,学生能准确区分“逻辑”的四种用法(规律、规则、思维方法、学科),在案例分析中表现出较强的情境迁移能力,如能指出环保政策中的“规律逻辑”与网络言论中的“规则逻辑”。小组辩论活动显示,85% 的学生能运用推理结构组织论据,但 20% 的学生存在混淆“论证有效性”与“观点正确性”的问题。课后作业中,时政分析类题目得分率较高(78%),而形式逻辑结构分析题得分率偏低(62%),反映出需加强对狭义逻辑学核心概念的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