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2.(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3.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4.《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政作风被后世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历史局面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5.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6.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7.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北方的经济已走向衰落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8.研究表明,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类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们的推崇。据此推断,唐代( )
A.民族交融加强 B.中外交流频繁 C.文化艺术繁荣 D.中央集权加强
9.音乐中的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菩萨阿罗地舞曲、阿弥陀大师曲,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戴竿、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来的。其中有些是前代传来,而在唐代盛行。由此得知( )
A.对外交流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B.佛教传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唐代实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 D.佛教依靠开展多类艺术活动外传
10.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由于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以下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夔州的( )
煮井为盐[1]山速,烧畲[2]度地偏。 ——杜甫《秋日夔府[2]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1]煮井为盐:煮盐井之水以为盐。 [2]烧畬(shē):烧荒种田。 [3]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的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为府暑所在,故称夔府。
A.生产状况 B.地理位置 C.商业贸易 D.文化景观
11.下图所示漫画反映了宋朝( )
A.重用武将来制约文官 B.军队的战斗力增强
C.内外政治局势紧张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12.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作者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苏轼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历史事件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13.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宋夏矛盾 B.学习先进文化 C.推进北人南迁 D.完成国家统一
14.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该王朝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制 D.行省制
15.下图为某学者用现代统计手段,对宋朝土地价格进行测算的结果。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宋代( )
注: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折算后的“实际价格”曲线则表示价格变动的总体趋势
A.不同区域地价相差巨大 B.地价高昂抑制土地兼并
C.城市地区流行实物货币 D.政局变化影响地价涨落
16.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17.“瓷”与“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二者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 )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8.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 )
A.推行行省制度 B.改进运输工具 C.重视交通管理 D.促进江南开发
19.话本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相较于传统诗文,话本首次以城市平民为主人公,以白话替代文言,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这说明,话本( )
A.适应社会大众精神需求 B.具有十分深刻的批判性
C.体现宋代娱乐活动多样 D.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20.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服务生产 B.巩固统治 C.理论创新 D.方便祭祀
21.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如下表格,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措施
宋朝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元朝 在地方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明朝 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A.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22.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于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我国。这得益于( )
A.遣唐使访华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
2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巩固清朝统治 B.促进经济发展 C.反抗外来侵略 D.推动社会变革
24.雍正要求军机处办理事务“不必露行迹,更不若明而行之”;上传奏折和处理朝政,都可以完全避开内阁等各级衙门,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这反映了军机处是( )
A.君主专制衍生的产物 B.中央最高的军事机构
C.君权相权斗争的产物 D.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
25.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6.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
A.加强海防 B.安定边疆 C.发展交通 D.繁荣经济
27.据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清代于 1757 —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半闭关” ( )
A.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安全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8.据《天工开物》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车)、调丝车、坎经具、过糊具(浆纺)、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这可以用来了解当时中国( )
A.农业有较大发展 B.手工业的技术发展情况
C.商业贸易的发达 D.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29.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城
30.《宪宗元宵行乐图》描绘了明宪宗为庆贺元宵,在皇宫里观看宫人燃放烟花爆竹、模拟市井交易,欣赏魔术杂技表演、驱邪祈福戏曲(民间节日里的表演项目)等场景。这幅画( )
A.提供了火药发明的时间信息 B.有助于研究传统的节日文化
C.说明皇宫是重要的商贸场所 D.体现了明宪宗绘画水平高超
二、材料题
31.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成为C位热词,引起广泛关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人们都在想方设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具体现生产力】
材料一
(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请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三种工具的共同作用。
【人民创造生产力】
材料二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北人南迁从秦时就已开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思想影响生产力】
材料三 中国在11世纪社会发展达到顶峰的时候,取得了快速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崩溃,这些进步随之转向。真正的问题是17-18世纪,当社会发展再次达到顶峰的时候,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没有像欧洲人那样创造出自然的机械化模型,揭开自然界的奥秘。
——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
(3)11世纪中国在印刷术取得巨大成就,请列举相关的发明者及其贡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17—18世纪阻碍中国“像欧洲人那样创造出自然的机械化模型”的思想文化根源。
三、综合题
32.西游故事的由来、演变及传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凝聚着宗教哲学、民间智慧与艺术想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人没有写史书的传统,古代留下的史书很少,如今印度学者和各国学者研究7世纪前的印度史,都要引用《大唐西域记》中的史料。学者依据玄奘的记录,断定当时天竺影响最大的统治者戒日王没有征服南印度,这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大唐西域记》还记载,戒日王帝国的都城商业繁荣,“异方奇货,多聚于此,居人丰乐,家室富饶”。
——摘编自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
材料二 杂剧《西游记》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其作者是生活于元末明初,居住在浙江杭州的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剧中有以下情节。情节一:唐僧从长安出发,沿途居住官府设置的驿站,还有驿夫(驿站人员)牵马相伴。行进半年后,他发现驿站的交通工具从马变成了牛。驿夫告诉唐僧:“再行一月,前面是驴站。驴站再行一月……是狗站。”剧中人物称赞这一现象:“物估人烟万里通,皇风清穆九州同。”情节二:“女人国”国王介绍,“女人国”从汉朝开始便以儒学立国,先王曾派使者赴中原学习儒家文化,并将一车儒家经典带回国内,所以,国中妇人皆“知书知史”。对照玄奘西行路线以及《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可知,“女人国”的原型位于丝绸之路上。
——摘编自闫敏《杂剧<西游记〉对元代丝绸之路文化的艺术呈现》
材料三 经过近千年的流传演变,玄奘西游的故事最终以小说的形式定型。孙悟空这一虚构人物凭借强大的本领、生动的形象成为小说中不可撼动的主角。从明朝中期起,各地书商争相刻印出版《西游记》,有的版本刻印精美,还有名人的点评,供文人雅客欣赏并收藏;有的版本文字有删减,印刷质量较差,但售价低廉,适应了收入不高、识字不多的市民的需求,因而行销全国。
——摘编自李雯《〈西游记〉故事流变及传播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唐西域记》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材料信息 反映的社会情况
杂剧《西游记》作者为蒙古人,使用汉姓,居住在浙江杭州。 元朝境内存在人口流动,各族人民杂居相处,文化交融。
从长安西行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驿站可以提供交通工具 ①
② 中原文化影响边疆地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西游记》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提示:可以从本书艺术特色、社会背景、读者群体等角度考虑。
3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部分)
时期 表现 典型实物史料
隋唐时期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为妻。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 ①
辽宋夏金元时期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双方在边界开设榷场,大众通过贸易各取所需。辽、西夏政权随着自身汉化程度的加深,逐渐萌生了对“中国”的认同。 契丹鸡冠壶
清朝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设置伊犁将军,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 ②
(1)根据材料并结合题目所提供的实物史料,将表格中的①、②补充完整,并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2)任选一个时期(示例除外),结合史实阐述该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状况。
示例:
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发展状况:西夏元昊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金太祖模仿中原制度,改革女真部落体制,加强民族交融;统治者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等边界开设榷场,边境贸易往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了解;元朝统治者依照中原统治方式,设立各种机构;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在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管辖权。综上所述,辽宋夏金元时期,统治者通过模仿中原先进制度文化、发展边境贸易、设置机构管理边疆等方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D
6.D
7.B
8.A
9.A
10.A
11.D
12.C
13.B
14.D
15.D
16.C
17.B
18.C
19.A
20.A
21.B
22.C
23.C
24.A
25.A
26.B
27.D
28.B
29.C
30.B
31.(1)共同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2)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3)发明者及贡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文化传播。
思想文化根源: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大兴文字狱压制创新,儒家思想僵化,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32.(1)历史价值:为研究7世纪前的印度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印证了考古发现。
(2)表格补充: ①元朝驿站制度完善,交通便利,加强了各地联系。
②“女人国”以儒学立国,学习中原文化,体现中原文化对边疆的影响。
(3)原因:①艺术特色: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如孙悟空),具有吸引力;
②社会背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通俗文学需求增加;
③读者群体:版本多样,既有精美版本供文人收藏,也有廉价版本适应普通市民,行销范围广。
33.(1)补充:①A(唐蕃会盟碑);②B(达赖喇嘛金印)。
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
(2)示例:
时期:隋唐时期。
发展状况: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蕃会盟碑见证汉藏友好,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唐朝与周边各族通过和亲、贸易等方式,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