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隋书·地理志》记载,开皇初年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官吏众多,到大业五年存190郡、1255县。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隋朝统治者简化行政机构 B.隋炀帝发动征辽东的战役C.隋炀帝开大运河劳民伤财 D.隋炀帝统治残暴民不聊生2.某历史学习小组依据“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等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课,以下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A.隋唐的制度与创新 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C.隋唐的繁荣与开放 D.隋唐的统一与灭亡3.“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的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材料认为科举制度( )A.加强了朝廷选官的权力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D.扩大了统治基础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租庸调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吕思勉《隋唐五代史》记载:“自乱平后,朝廷威信坠地,藩镇跋扈,赋税所入,半归节镇。府兵既坏,募兵之费,复成民困……民力凋敝,户口减半,唐之衰微,实肇于此。”材料描述的是( )A.安史之乱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B.黄巢起义后的社会悲惨景象C.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带来的影响 D.五代十国导致政局动荡不安6.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这表明唐玄宗在妥善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是(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和亲 C.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 D.战争7.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行8.据史书记载,黄巢起义军在大风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死者约三百人。可见,火箭发挥了巨大威力。这说明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 )A.隋朝初年 B.隋朝末年 C.唐朝末年 D.五代十国9.1013年,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常平仓的功能有所拓展,在继续发挥调节粮价作用的同时,还被用于灾荒救济等社会福利方面。宋真宗此举根本目的为(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提高中央政府的威望C.稳定全国市场的物价 D.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10.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造成了南宋偏安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扩大了中外交通 D.促进了经济交流11.《宋史·岳飞传》记载了他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下列对岳飞评价恰当的是( )A.推行新政,忧国忧民 B.率军抗金,精忠报国C.平定叛乱,中兴名将 D.组织抗元,宁死不屈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后期南方继续发展,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以上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 )A.全国经济发展状况 B.国家走向统一C.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D.海外贸易兴盛13.“一带一路”一端连着中国,一端连着世界。早在宋朝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当时政府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设置的机构是( )A.转运使 B.市舶司 C.枢密院 D.宣政院14.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指南针的研制与使用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C.火药的发明与运用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5.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C.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16.《明史·宋濂传》记述: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明太祖设立( )A.锦衣卫 B.东厂 C.宣政院 D.西厂17.民族英雄是指在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明朝率军抗击倭寇并取得胜利的民族英雄是( )A.渥巴锡 B.戚继光 C.文天祥 D.郑成功18.清朝时期,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是( )A.杜尔伯特部 B.土尔扈特部 C.准嘎尔部 D.和硕特部19.满族入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54年给孔子加“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头衔,多尔衮还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的目的( )A.消除文化的差异 B.巩固统治 C.改革旧俗 D.思想专制地位20.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明清时期,正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巨变时期。在这个历史交锋的十字路口,天朝向右,世界向左!中国落后世界潮流已成定局。回首历史,瞻望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以下符合明清时期制度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的是( )A.强化专制——维护政治独裁和思想专制B.重农抑商——牺牲农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C.闭关锁国——坚持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D.固守传统——坚守传统思想,坚持文化自信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21.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在当时(隋唐)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材料二: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 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大臣吕中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反映的治国政策。(2分)并简述这一政策施行的作用。(2分)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逐渐形成10个行省,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变化,并概括主要职责。(4分)材料四:明朝统治者(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2分)并回答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的措施。(2分)(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2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某班开展“中国历代对外关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6分)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大进”“大出”列举一例史实。(4分)材料二 郑和西航始于1405年,止于1433年,共七次,历时20多年,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北非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支撑郑和远航的条件,并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6分)材料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材料四 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我们认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3)材料三中的“海波平”和“逐荷夷”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从唐朝到明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加强的原因。(4分)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中A和图二中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2分) 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a、b两地设置了什么机构?(4分)材料三 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了朝贡贸易体系把欧洲列强锁定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有了最终奠定。(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巩固疆域的主要方式。(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管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24.对外开放:(8分)材料一: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四: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请从以上四则材料中选择两个以上相关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闭关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B A A D C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B D A A B B B C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计60分)21.(1)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政策:崇文抑武的政策。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变化:由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负责处理境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等。(4)目的:加强皇权。措施:设立军机处。(5)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上的权力不断缩小等。22.(1)特点: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举例: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2)条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海外航行提供了条件;明朝前期实行开放的政策。影响: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事件:海波平——戚继光抗倭;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变化:开放到闭关(意思相近即可)23.(1)原因: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朝代:元朝;清朝。机构:澎湖巡检司;伊犁将军。(3)方式:在北方运用外交手段、在南方建立朝贡贸易体系。具体措施:在东南地区,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24.观点:开放则兴,闭关则衰论述: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唐朝时期积极对外开放,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正是这种开放式的双向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外贸贸易,宋朝海外贸易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宋朝的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到了清朝,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也为了抵制外来势力入侵,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把中国困在“牢笼”之中,无法与世界接触,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为后来的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埋下伏笔。通过这些史实,不难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领先于世界,就要有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他国先进文化,不断充实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