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方法与规律】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2)《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3)《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4)《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5)《天工开物》记载“人贱者短褐、臬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臬、麻、苘、葛……”文中的“臬、麻、苘、葛”属于纤维素(6)《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结合中学化学中从草木灰中提取K2CO3实验,可知这里的“石碱”是指K2CO3(7)《本草纲目》中“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文中所描述之物为K2CO3。(8)《本草纲目》如下叙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指玻璃(9)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是草木灰(10)《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这里的“鼻冲水”指的是氨水,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的“刀创水”指的是碘酒,碘酒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12)《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强水”化学性质活泼,能腐蚀大多数金属和矿石,硝酸具备这种性质特点,因而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13)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硇水”指的是硝酸(14)《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其“黄芽”指硫(15)《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中“曾青”是可溶性铜盐(16)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熔点较高(1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18)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语意为红色,指的是朱砂,主要成分为HgS(19)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红色的硫化汞(20)《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21)《本草经集注》:“鸡屎矾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中鸡屎矾指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22)《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844种,其中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青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 7H2O(23)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元质即现代之元素、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2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25)《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26)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27)《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28)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其“鍮石”指铜单质,“假鍮”指铜的合金(29)“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与“马尾”化学成分分别是纤维素和蛋白质(30)东汉成书记载有“石胆化铁则为铜”的石胆是CuSO4,该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铜)的先河(31)《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32)《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是As4S4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1)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涉及的化学变化为碳酸钙的分解(2)“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3)“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译文:铜盐硫酸铜涂在铁器上,铁器变成红色像铜一样。该反应是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4)“落汤螃蟹着红袍”主要涉及化学变化(5)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6)《馀冬录》中对胡粉[主要成分为2PbCO3·Pb(OH)2]的制法有如下描述:“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密陀僧。”其中黄丹的主要成分为Pb3O4,密陀僧的主要成分为PbO。胡粉中铅的化合价为+2价,黄丹(Pb3O4)中铅的化合价有+2价和+4价两种化合价,铅的价态发生了变化,故胡粉炒为黄丹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7)《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是FeSO4 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8)公元前200多年写成的《山海经》记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灰。”这些都说的是天然气露到地面后,发生燃烧的现象(9)《天工开物》记载“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相激火生”是指爆炸(10)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该过程是物理变化(11)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12)“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描述的冰融化、水结冰的情景,属于物理变化(13)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来自于矿物质,并经研磨、溶解、过滤这三道工序获得,这三道工序涉及的均是物理变化(14)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溶解(15)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阐述了植物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可循环利用的事实(16)“凡造竹纸……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造纸利用了石灰[Ca(OH)2]的碱性(17)《本草纲目》“(火药)乃焰消、硫磺、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 诸药者”,利用KNO3的氧化性3.传统文化涉及“物质分离”的判断(1)“升炼轻粉(Hg2Cl2)法”用水银一两,白矾(明矾) 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开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文中从生成物中分离出轻粉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和凝华(3)《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4)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5)《本草纲目》记载了“皮硝”的提取方法:“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有牙者为马牙硝。”该过程叙述了结晶法提纯芒硝的方法(6)《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7)《本草纲目》中对碱式碳酸铅制备过程有如下叙述:“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周,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8)《本草纲目》中记载:“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文中涉及的操作为蒸馏(9)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10)《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叙述了从海水中提取海盐的操作过程,包括加热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11)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这里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溶解、蒸发、结晶(12)“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从中可以得出古人从沙子中得到黄金的方法为重力沉降法(13)《本草经集注》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是焰色试验(14)“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描述了金属元素焰色试验的现象(15)《泉州府志》中有:“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其原理是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16)《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泡茶过程涉及的操作有溶解、过滤(17)《物理小识》中“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该过程为汽化(18)《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文中涉及的操作为蒸馏4.经典史料中的化学工艺(1)火法炼锌: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其冶炼Zn的方程式为ZnCO3+2CZn+3CO↑(2)青铜的冶炼: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为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3)胆铜法: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4)镍白铜:镍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镍铜合金,称为“中国白铜”(4)淘冶黄金: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5)《新修本草》对“青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正如瑠璃……烧之赤色……”,“烧之赤色”指的是“煅烧”(6)《徐光启手记》中记载了“造强水法”:“绿矾(FeSO4·7H2O)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听用。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相当于“王水”的配制。(7)《吕氏春秋》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烧)之则为淖(液体)”。相当于“合金”的制备(8)酿酒:据《礼记》记载,西周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其中“月令篇”叙述了负责酿酒事宜的官“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监管好的6个环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方法:先用米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9)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录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造纸的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②煮楻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5.传统文化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1)《天工开物》中记载:“金黄色(栌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象牙色(栌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涉及化学平衡的移动(栌木中的黄木素在酸性介质中呈淡黄色,而在碱性介质中呈金黄色,这是因为植物染料色素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在不同的酸、碱性介质中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2)《本草经集注》中“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涉及焰色试验[硝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钾元素焰色试验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利用焰色试验来辨别“硝石”真假](3)《过江州岸,回望庐山》中“庐山山南刷铜绿”。粗铜发生电化学腐蚀【常见题型】类型一、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人类文明,对人类进步有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记载制造青瓦“窑泥周寒其孔,浇水转釉。”红瓦转化为青瓦的原因是Fe2O3转化为其他的铁的氧化物B.《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C.《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强水指氢氟酸D.《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厂气”是CO和CO2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硇水”指 ( )A.醋酸 B.盐酸 C.硝酸 D.硫酸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类型二、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4.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状态5.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B.《本草纲目》中“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该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C.《新修本草》中“(青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青矾主要成分是FeSO4·7H2OD.《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6.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晋人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记载:“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中未涉及到的反应类型(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置换反应类型三、传统文化中关于“实验操作”7.《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 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 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8.《开宝本草》中记载了如何提取硝酸钾:“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文中对硝酸钾提取没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溶解 B.蒸发 C.结晶 D.升华9.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谓的“法”是指( )A.萃取 B.渗析 C.蒸馏 D.干馏类型四、传统文化中关于“诗词分析”10.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或谚语 含有的化学反应类型A 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复分解反应B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分解反应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合反应D 真金不怕火,怕火便是铜 置换分解反应1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 “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 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 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12.《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高考真题演练】1.(2024·广西卷)《天工开物》记载:软浆车榨蔗汁,一石(dàn)汁下石灰五合,取汁煎糖,冷凝成黑沙,黄泥水淋下成白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灰可中和蔗汁中的酸性物质 B.“冷凝成黑沙”是结晶过程C.“黄泥水淋下”的目的是脱色 D.“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2.(2024·湖北卷)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2024·新课标卷)文房四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羊毛可用于制毛笔,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松木可用于制墨,墨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C.竹子可用于造纸,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主要成分硅酸盐4.(2024·黑吉辽卷)文物见证历史,化学创造文明。东北三省出土的下列文物据其主要成分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A.金代六曲葵花婆金银盏 B.北燕鸭形玻璃注C.汉代白玉耳杯 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5.(2024·新课标卷)文房四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羊毛可用于制毛笔,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松木可用于制墨,墨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C.竹子可用于造纸,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主要成分硅酸盐6.(2024·黑吉辽卷)文物见证历史,化学创造文明。东北三省出土的下列文物据其主要成分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A.金代六曲葵花婆金银盏 B.北燕鸭形玻璃注C.汉代白玉耳杯 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7.(2024·山东卷)中国书画是世界艺术瑰宝,古人所用文房四宝制作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竹管、动物尾毫湖笔 B.松木油烟徽墨C.楮树皮纸浆纤维宣纸 D.端石端砚8.(2024·河北卷)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下列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铺首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 B.透雕白玉璧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石质浮雕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青花釉里红瓷盖罐主要成分是硫酸钙9.(2024·广东卷)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下列与龙有关的历史文物中,主要材质为有机高分子的是( )A B C D红山玉龙 婆金铁芯铜龙 云龙纹丝绸 云龙纹瓷瓶10.(2024·贵州卷)历史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发展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下列贵州出土的文物中主要由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是( )选项 A B C D文物图示选项 青陶罐 带盖铜托杯 鹭鸟纹蜡染百褶裙 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课时精练】1.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史料。下列语句中包含过滤操作的是( )A.炉甘石烟洪飞损 B.其底铺薪,发火煅红C.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 D.取入缸中浸三小时,漉入釜中煎炼2.《汉书·苏武传》有如下记载:“竹帛所载,丹青所画”。其中竹帛指竹简和白绢,丹青中的“丹”指丹砂(主要成分为HgS),“青”指一种青色矿物颜料,即石青[主要成分为Cu3(CO3)2(OH)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竹与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Cu3(CO3)2(OH)2属于复盐C.丹砂在空气中灼烧生成Hg和SO2 D.石青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u、CO2和H2O3.我国古代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烧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B.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以为纸”中的“树肤”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古代“黑火药”是由硫黄、木炭、硝酸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D.“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中的“杓”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磁铁(Fe3O4)4.“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下列诗文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掬月水在手,弄花香满衣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6.《本草纲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整套制作豆腐的流程:“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铠碎、去渣、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酸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浆主要是豆类蛋白质与水形成的胶体分散系,属于介稳体系B.取少量豆浆于试管中稀释,用“激光笔”照射,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C.豆浆中加入盐卤汁或石膏,可加快凝聚成豆腐,其原理与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类似D.用“煎成”后的豆浆制作豆腐,其蛋白质仍然具有生理活性7.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掺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掺和为响铜;倭铅和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的硬度大于纯铜B.黄铜为铜锌合金,制造锣类乐器一般用黄铜C.在炉甘石(主要成分ZnCO3)上滴加稀盐酸有气体放出D.CuSO4·5H2O 失去结晶水变为CuSO4的过程是物理变化8.《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中的“丝”不耐酸碱B.“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具有胶体的性质D.“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9.下列各项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锻造金箔: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B.湿法炼铜: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C.制粗盐: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D.制指南针: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10.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高奴县出脂水……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试扫其煤以为墨”中煤的主要成分为炭黑B.“松墨不及也”中松墨的墨汁具有胶体的性质C.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其水溶液可用于游泳池消毒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其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11.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文物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属于纯净物B.南朝·《竹林七贤与启荣期》砖画的砖块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清·乾隆“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中的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铜D.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12.2022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创作来源于北宋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下列有关化学知识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作画所用的绢丝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B.画中的青绿色来自矿物颜料绿松石CuAl6(PO4)4(OH)8·5H2O,属于金属材料C.作画所需的墨水具有胶体的性质D.画中的绿色来自矿物颜料孔雀石Cu2(OH)2CO3,属于碱式盐13.中国古代诗词和书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的“翠色”来自氧化亚铜B.“一般皎洁羞云母,四射光茫突水精”中“水精(‘精’同‘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我国古时镀金“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中“入火则汞去”是指汞与氧气发生反应D.“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是一种分散质14.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堪称“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书中记载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杂志一》)中磁石的主要成分为FeOB.“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技艺》)中的胶泥主要成分为Al2O3、SiO2、CaO,均属于金属氧化物C.“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药议》)中云母的主要成分为铝硅酸盐D.“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沈卢、鱼肠》)中“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15.下列文献记载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B.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浪淘沙》中写道“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C.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D.明代于谦在《咏石灰》中写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与汗水缔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苏绣的主要材料是丝绸,丝绸中含有蛋白质,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浸泡B.“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器,青铜器属于合金材料,硬度比纯铜大C.宣纸选用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制作而成,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水解可得蔗糖D.甲骨文的主要载体是兽骨,兽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坚硬17.下列古诗词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B.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C.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18.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四·烧酒》中记载:“……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糯米、粳米、大麦等谷物中均含有淀粉B.古法酿酒工艺中有多种酶参与催化反应C.酒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D.该过程中涉及蒸馏操作18.C19.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传统鎏金工艺是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火除汞,该工艺利用了汞的挥发性B.《吕氏春秋·别类编》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合两柔则为刚”体现了合金的硬度通常大于各组分金属的硬度的特点C.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D.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惟以糯米,或粳米,……,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酒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的“炒”为氧化除碳过程B.“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CaOC.“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中“稻麦稿”主要成分为多糖D.“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此乾坤幻出神物也”中的“硝”指的是硝酸钾21.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涉及青蒿素提取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C.“澄泥砚”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用胶泥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D.“蜀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22.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矾”是金属硫化物C.屠呦呦受“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启发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原理为萃取D.“东风扑酒香,吹醒殊乡愁”,“酒香”是因为含有酯类物质23.古诗词中蕴含科学知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果蔬中富含丰富的纤维素,对人体有益B.“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制作玻璃的原材料之一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C.“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鉴别丝和飞絮可用灼烧的方法D.“纷纷灿烂如星陨,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火霍S.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火霍S.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火霍S.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火霍S.TIF" \* MERGEFORMAT 喧豗似火攻”,烟花利用的“焰色试验”属于化学变化24.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溪公园亦兰亭“石溪曲水兰亭意,寂寂千年寂寂名”,曲水暗含美酒,酒是由淀粉水解而成B.苏曼殊《柬法忍》“来醉茎深露,胭脂画牡丹”,牡丹花“香”是因为花中含有挥发性有机物C.珠海菉猗堂蚝壳墙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岭南建筑,蚝壳主要成分是CaCO3D.画家古元擅长水彩画,所用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糖类25.古今化学多有异曲同工之处,下列叙述所涉及的原理不同的是( )A “曲为酒之骨”“凡酿酒必资曲药成信” 纳米酶用于生物传感器、疾病诊断与治疗B 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 铝合金用作火箭、飞船和空间站主体结构材料C 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 啤酒和白酒中加入食品胶体作澄清剂D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晶体的结构26.成语的运用中充满了古人对化学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千淘万漉”指在炼金的流程中使用了分液的方法B.“釜底抽薪”利用了除去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方法C.“刀耕火种”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草木灰可以使土壤变肥沃D.“火树银花”体现了金属元素在遇到火焰灼烧时呈现的焰色试验27.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①指南针 ②黑火药 ③转轮排字 ④黏土制陶瓷 ⑤用玻璃瓶盛装“强水”(古书中记载一种能腐蚀五金的液体) ⑥用明矾溶液清洗铜镜表面的铜锈 ⑦湿法炼铜A.①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③④⑦ D.①③⑤⑥28.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四大发明 制作简介 成分分析A 黑火药 硝石(75%)、木炭(15%)和硫黄(10%) 爆炸时木炭作还原剂B 活字印刷 胶泥由Al2O3、SiO2、CaO等组成 都属于金属氧化物C 宣纸 由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制作而成 主要成分为蛋白质D 指南针 由天然磁石制成 主要成分是Fe2O3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铜C.《周易》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文中“火”指甲烷的燃烧D.《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中含有钾元素3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芒硝于风日中消尽水气”得到的是Na2SO4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的淘金原理与化学上的萃取一致C.“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中的“铜奔马”是由铜、锌合成的青铜制品D.“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中的“气”是指甲烷3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与汗水缔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苏绣的主要材料是丝绸,丝绸中含有蛋白质,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浸泡B.“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器,青铜器属于合金材料,硬度比纯铜大C.宣纸选用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制作而成,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水解最终得到蔗糖D.甲骨文的主要载体是兽骨,兽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坚硬32.古诗词富载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的描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诗经·周颂·良耜》中描述农民生产的情形:“荼蓼(杂草)朽(腐烂)止,黍稷茂止”B.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述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李白在《秋浦歌》中描述冶炼工人劳动的场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李商隐在《无题》中感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3.化学与科技、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煤脱硫”技术有利于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B.“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藏着自然界的碳、氮循环D.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接近6000万公里,光纤的主要成分是碳化硅3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答案【常见题型】1.A。解析:A.Fe2O3是红棕色固体,红瓦转化为青瓦的原因是Fe2O3转化为其他的铁的氧化物,故A符合题意;B.铁的合金的熔点比纯铁的低,故B不符合题意;C.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由“惟玻璃可盛”判断,强水肯定不是氢氟酸,故C不符合题意;D.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由“青矾(绿矾)厂气熏人”判断,“青矾厂气”肯定不是CO和CO2,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C。解析:根据文字“银”“投之”“旋而为水”,再对比四个选项,只有硝酸能和银反应,故选C。3.C。解析:“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和煤油,故A、B错误;石油中C元素的含量较高,点燃时会生成大量的黑烟,故C正确。4.C。解析:C项,包含了CaCO3+CO2+H2O===Ca(HCO3)2的化学变化过程。5.D。解析:A项,“曾青”是古代炼制外丹常用的矿物原料,即硫酸铜(Cu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Fe===Cu+Fe2+,故A项正确;B项,“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涉及蒸馏的办法,蒸馏的办法可用来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故B项正确;C项,青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高温分解并在空气中被氧化为红色的Fe2O3,故C项正确;D项,利用了钾的焰色反应为紫色来鉴定钾盐,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故D项错误。6.D。解析:A、"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指汞与硫化合生成硫化汞,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选项A不选;B、"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是指硫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硫,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选项B不选;C、硫化汞的分解反应和汞与硫的化合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项C不选;D、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与置换反应无关。选项D选。7.B。解析:A项,蒸馏一般分离的是互溶的液体,根据题意,不符合蒸馏研究的对象,错误;B项,升华利用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正确;C项,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中加强热使之分解,根据题意,不符合干馏的定义,错误;D项,根据上述分析,不符合萃取的原理,错误。8.D。解析: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水淋为溶解过程,煎炼为蒸发、结晶过程,没有涉及升华,升华为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9.C。解析:根据题意知,该“法”为蒸馏,C项正确。10.B11.A。解析:CaCO3分解生成CaO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CaCO3分解生成CaO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CaO为碱性氧化物,可与氯气反应,不能用作氯气的干燥剂,故C错误;水泥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错误。12.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里面的紫烟应为水蒸气在阳光下照射的情景,并非碘升华。【高考真题演练】1.D。解析:这段话意思即用软浆车榨取甘蔗汁,每石蔗糖汁加半升的石灰,取过滤后的甘蔗汁加热冷却,得到黑色晶体,用黄泥水淋洗可得到白糖。A.石灰为碱性物质,可与蔗糖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A正确;B.“冷凝成黑沙”即将热蔗糖水冷却结晶,是结晶过程,B正确;C.“黄泥水淋下”可将黑色晶体变成白色,即实现脱色目的,C正确;D.“白糖”是由蔗糖制得,故其主要成分为蔗糖,D错误;本题选D。2.C。解析:A.松木在窑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碳单质,可以用来制造墨块,A正确;B.黏土在高温中烧结,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此过程有新化学键的形成,B正确C.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浸泡的水成碱性,用于分离树皮等原料中的胶质,纤维素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此过程并没有使纤维素发生水解,C错误;D.中国古代黑火药是有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在点燃时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S+2KNO3+3CK2S+3CO2↑+N2↑,D正确;故答案选C。3.D。解析:A.动物的毛、皮、角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A正确;B.墨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碳的单质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用墨汁书写的字画历经千年仍不褪色,B正确;C.竹子可用于造纸,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其造的纸的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C正确;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不是硅酸盐,D错误;故选D。4.A。解析:A.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是合金,属于无机金属材料;B.北燕鸭形玻璃注是玻璃制品,属于硅酸盐材料;C.汉代白玉耳环是玉,属于含有微量元素的钙镁硅酸盐材料;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是陶器,属于硅酸盐材料;综上A选项材质与其他三项材质不用,不能归为一类,答案选A。5.D。解析:A.动物的毛、皮、角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A正确;B.墨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碳的单质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用墨汁书写的字画历经千年仍不褪色,B正确;C.竹子可用于造纸,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其造的纸的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C正确;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不是硅酸盐,D错误;故选D。6.A。解析:A.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是合金,属于无机金属材料;B.北燕鸭形玻璃注是玻璃制品,属于硅酸盐材料;C.汉代白玉耳环是玉,属于含有微量元素的钙镁硅酸盐材料;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是陶器,属于硅酸盐材料;综上A选项材质与其他三项材质不用,不能归为一类,答案选A。7.B。解析:A.湖笔,以竹管为笔杆,以动物尾毫为笔头制成,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B.松木中的C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徽墨主要为C单质,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符合题意;C.宣纸,以楮树皮原料,得到纸浆纤维,从而制作宣纸,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D.端砚以端石为原料经过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步骤制成,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故选B。8.D。解析:A.青铜铺首是青铜器,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A正确;B.透雕白玉璧是玉石,玉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B正确;C.石质浮雕是汉白玉,汉白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正确;D.青花釉里红瓷盖罐是陶瓷,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错误;故选D。9.C。解析:A.红山玉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不符合题意;B.婆金铁芯铜龙主要成分为铜、铁等金属材料,B不符合题意;C.云龙纹丝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符合题意;D.云龙纹瓷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C。解析:A.青陶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不符合题意;B.带盖铜托杯成分为铜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不符合题意;C.鹭鸟纹蜡染百褶裙是由棉麻制成的,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符合题意;D.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是明代时期金器文物,主要为金属材料,D不符合题意;故选C。【课时精练】1.D。解析:A.炉甘石为碳酸锌,烟洪飞损即煅烧使其分解,与题意不符;B.其底铺薪,发火煅红为在其下铺一层木炭,高温煅烧,与题意不符;C.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涉及了冷却结晶操作,与题意不符;D.取入缸中浸三小时,漉入釜中煎炼,运用了过滤操作,符合题意。2.C。解析:A.竹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B.Cu3(CO3)2(OH)2中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式碳酸盐,错误;C.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Hg和SO2,正确;D.Cu3(CO3)2(OH)2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uO、CO2和H2O,错误。3.C。解析:A.瓷器是用黏土经高温煅烧制得的,正确;B.“树肤”即树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正确;C.制备黑火药的原料为S、KNO3、C,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2∶3,错误;D.司南与磁铁的磁性有关,则“杓”含Fe3O4,正确。4.A。解析:A.渔火为物质燃烧发的光,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为物理变化,与题意不符;C.飞流直下三千尺,为水的自由落体运动,为物理变化,与题意不符;D.举头望明月,月光为反射的太阳光,为物理变化,与题意不符。5.A。解析:A项,青蒿素的提取采用低温萃取,属于物理变化;B项,雾霾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项,“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CuSO4与Fe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D项,“剂钢”是一种铁的合金。6.D。解析:A.豆浆主要是豆类蛋白质分散在水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胶体属于介稳体系,正确;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正确;C.胶体遇电解质易发生聚沉,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就是含有胶体的江河水接触含电解质的海水发生聚沉,与豆浆中加入盐卤汁或石膏,可加快凝聚成豆腐的原理类似,正确;D.蛋白质高温蒸煮时发生变性,失去了生理活性,错误。7.D。解析:A.青铜为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其金属单质,正确;B.黄铜是铜、锌合金,正确;C.ZnCO3与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正确;D.CuSO4·5H2O和CuSO4为两种不同的纯净物,所以CuSO4·5H2O 失去结晶水变为CuSO4的过程是化学变化,错误。8.D。解析:飞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鹅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错误。9.B10.C。解析: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故C错误。11.D。解析:青铜是一种合金,不是纯净物,A错误;砖块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B错误;氧化铜是黑色的,C错误。12.B。解析: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绿松石是化合物,不属于金属材料,故B错误。13.B。解析:Cu2O是砖红色固体,所以诗句中的“翠色”不可能来自Cu2O,A错误;汞和金形成液态的合金,涂在银器上,加热,汞转化为蒸气,被蒸发,剩下的金附着在银的表面,所以“入火则汞去”是指蒸发,C错误;“墨滴”是一种分散系,属于胶体,D错误。14.C。解析:磁石的主要成分为Fe3O4,故A错误;胶泥中Si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故D错误。15.A16.C17.A。解析:沙里淘金利用了金的密度比沙子大,淘洗时沙子被冲走,为物理变化,A项符合题意;“炼药燃灯”即炼制的药做成烟火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投泥泼水愈光明”涉及反应C+H2O(g)CO+H2、2CO+O22CO2、2H2+O22H2O,为氧化还原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蜡烛的燃烧为氧化还原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19.D20.B。解析:生铁和熟铁均为铁碳合金,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碳量较低,因此“炒”为氧化除碳过程,A正确;石灰指石灰石CaCO3,煅烧CaCO3得到CaO,CaO在空气中久置,吸收水分、CO2生成CaCO3,则“粉”为CaCO3,B错误;稻麦稿指稻草或麦秆,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多糖,C正确;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为木炭、硫黄和硝酸钾,“硝”指的是硝酸钾,D正确。21.B。解析:题述青蒿素提取方法为溶解、过滤,B错误。22.B。解析:矾是各种金属(如铜、铁、锌)的硫酸盐,B错误。23.D。解析:焰色试验是物理变化,D错误。24.A。解析:淀粉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25.D。解析:曲、纳米酶都作催化剂,A项不符合题意;铜锡合金、铝合金的硬度都比其成分金属大,B项不符合题意;黄泥、食品胶体的作用都是吸附,C项不符合题意;硝石灼烧紫青烟起,为焰色试验,与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晶体结构原理不同,D项符合题意。26.A。解析:从沙里淘金即用水冲洗,滤除杂质,淘出黄金,属于淘洗法,与分液无关,A错误。27.B。解析:⑤用玻璃瓶盛装“强水”(古书中记载一种能腐蚀五金的液体),这里所说的强水应该是硝酸,硝酸不会和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正确。28.A。解析:爆炸时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元素化合价升高,木炭作还原剂,A正确;二氧化硅为非金属氧化物,B错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主要成分为植物纤维,C错误;磁石的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D错误。29.B。解析: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B错误;“泽中有火”可解释为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这里的“火”是甲烷的燃烧产生的,C正确;钾元素的焰色为紫色,则“硝石”中含有钾元素,D正确。30.A。解析:芒硝主要成分为Na2SO4·10H2O,“消尽水气”即失水后可以得到Na2SO4,A正确;淘金原理是利用物质密度不同进行的分离提纯,B错误;青铜是铜锡合金,C错误;“气”是指乙烯,乙烯可以促进植物成熟,D错误。31.C。解析:丝绸中含有蛋白质,加酶洗衣粉会使蛋白质水解,损坏衣物,A正确;青铜属于铜的合金,硬度比纯铜大,B正确;纤维素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C错误;兽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坚硬,D正确。32.B。解析:A中杂草的腐烂、C中炉中物质的燃烧、D中蜡烛的燃烧均发生了化学变化。33.C。解析:“燃煤脱硫”技术是向燃煤中加入生石灰与产生的二氧化硫反应,有利于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A项错误;高温结构陶瓷一般用碳化硅、氮化硅等在高温下烧结而成,主要成分不是硅酸盐,B项错误;“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腐生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蕴藏着自然界的碳、氮循环,C项正确;二氧化硅具有导光性,光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D项错误。34.C。解析:青铜是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得到的合金,A项正确; 竹木简牍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项正确;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过程中,植物纤维在碱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加工定型后经高温烧结而制成的硅酸盐产品,D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